人民网-四川频道 2020年01月01日
在大棚里工作的四郎拥章。 叶强平 摄
“今年在家门口的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务工挣了32400元,准备多买点年货过个安逸年。”正在大棚里忙碌的俄曲村村民四郎拥章开心地算起了账。
过去,作为贫困户、家中有8口人的四郎拥章家在全村穷出了名。“30多岁,整天无所事事,一到饭点就去邻居家蹭饭,等着政府‘送小康’,这是不可能的。”四川省理塘县甲洼镇俄曲村第一书记朱茂伟摇头直叹气地说:“四郎拥章不种地、不打工,还经常找不到人”。
2018年,俄曲村组织村民为四郎拥章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大家向她讲述了其他贫困户的脱贫故事,也一起为四郎拥章寻找脱贫的新路子。这场集体“吐槽”和鼓励,让四郎拥章找到了致富的信心。“把我的照片和资料贴到曝光栏公示,让我很不好意思。”这次会议后,四郎拥章下决心治好“懒病”。
“曝光栏是这项工作的措施和平台,并非目的。在搜罗线索中,发现好吃懒做、不孝不敬的,我们随时进行帮助教育。”甲洼镇宣传专干扎西曲批说。2018年,甲洼镇130多户群众主动退出贫困户,四郎拥章家也顺利脱了贫。“过去一年才赚2000元,现在每月就能赚3千块钱。养家糊口靠自己、靠劳动,才有里有面。”四郎拥章感慨地说。
四郎拥章家,或许只是理塘县在激发内生动力的一个缩影。全县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气候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这些都是摆在理塘县人民面前的现实困难,但困难不会成为借口。
理塘县亚火乡亚火村民巴绒,结婚后随着4个子女先后读书,唯一的姐姐体弱多病,妻子只能长年在家照顾子女和姐姐。由于没有致富的路子,又没有资金来源,全家7口人靠巴绒一人打工维持生活。2015年,通过对“菜单式”脱贫项目逐项分析,巴绒最终决定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家庭种养殖业。在乡、村干部和农技员的帮助指导下,巴绒积极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当年种植油菜1亩,良种土豆2亩,黑青稞3亩,还利用小额贷款政策,筹措16000元资金购买了两头牦牛。
“如果自己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政府能帮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剩下的还得靠自己。”巴绒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到2015年底,我家的油菜增收1256元,良种土豆增产100公斤,黑青稞增产50公斤,生活水平早就得到了改善。 ”
后来,巴绒自筹资金80000元先后购买了10头牦牛,养殖规模在他的管理下有序扩大,截至目前巴绒的牦牛养殖总数达到了33头,今年收益达到10000元左右。牦牛养殖产业逐步取得成功,让巴绒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以脱贫致富的信心。家庭年收入从2015年700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5000元左右,巴绒靠着勤劳苦干,终于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理塘县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从思想上“破贫困”,从行动上“快脱贫”,“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已变成广大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短短五年,累计完成132个贫困村退出,4928户23331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8.1%降至0.85%。(朱虹 通讯员叶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