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懒妇穷汉蜕变记

甘孜日报    2020年01月08日

◎理塘县融媒体中心 叶强平 文/图

“今年在家门口的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务工挣了32400元,过年还是准备多买点年货过个富足年。”2019年12月31日,正在大棚里给小番茄打茬忙碌的理塘县甲洼镇俄曲村村民四郎拥章粗略地算了一下收入账。

过去,作为贫困户、家中有8口人的四郎拥章在全村乃至全镇不光穷出了名,还特别懒。“30多岁,整天无所事事,一到饭点,就去邻居家蹭饭,等着政府送小康”,俄曲村第一书记朱茂伟摇头叹气,“不种地、不打工,经常找不到人”。

但谁也没想到,四郎拥章的“懒病”却“痊愈了”。

2018年,俄曲村组织村民为四郎拥章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上,第一书记、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共20多人,一一列举四郎拥章的种种懒惰行为,帮助她认清自己的问题。给她讲同样是贫困户,隔壁东珠村肢体三级残疾、60岁麦珠的故事:下地照看3亩黑青稞,还要做饭给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务工的丈夫阿珍和在蘑菇基地务工的弟弟泽仁扎西。勤劳的5口人年收入6万多元,被评为村里脱贫致富先进典型。

这场集体“吐槽”和身边的榜样,让这位懒惰妇女脸红到了脖子根。评议结束后,四郎拥章只说了五个字:“我错了,我改!”

回忆起被评议的情景,四郎拥章有些不好意思。“大家轮流批评我,说我好吃懒做。还将照片和资料贴到曝光栏公示,你说我一个女人能不丢人吗?”这次会议后,四郎拥章真正下决心治好“懒病”。

“曝光栏是这项工作的措施和平台,并非目的。在搜罗线索中,发现好吃懒做、不孝不敬的村民,我们就随时进行帮助教育。能及时改正的,就不进行集体开会评议。”甲洼镇宣传专干扎西曲批说。2018年,甲洼镇帮教转化“等靠要闹”典型3例,树立自强自立正面典型8例,130多户群众主动退出贫困户。

2018年底,四郎拥章家彻底脱贫。“过去一年才赚2000元,现在每月就能赚3千块钱。养家糊口靠自己、靠劳动,才‘有里有面’。”她感慨地说。

四郎拥章是理塘县在激发内生动力的缩影。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气候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这是摆在理塘人民面前的现实困难。困难不是借口,奋斗才能幸福。越是贫困地区,越要转变思想,特别是“等、靠、要”惰性心理和思想。在理塘,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共识: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观念转变的深度,更决定脱贫攻坚的力度。

亚火乡亚火村民巴绒,结婚后随着4个子女先后读书,唯一的姐姐长年体弱多病,妻子只能长年在家照顾他们。由于没有致富的路子,又没有资金来源,全家7口人靠巴绒一人打工维持生活。2014年,巴绒一家被确定为贫困户。

面对家中的困境,巴绒心灰意冷,打工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脱贫必先扶志,针对巴绒家的情况,村第一书记张川多次入户与巴绒一家沟通交流做工作,从思想上激发他脱贫的信心和动力。看到政府对贫困户出台的多种优惠政策,村里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姐姐拥忠拉姆享受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救助后身体逐渐康复,这使巴绒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决定靠勤劳双手奋斗,摘掉贫困户“帽子”。

2015年,通过对“菜单式”脱贫项目逐项分析,巴绒最终决定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家庭种植养殖业。在乡、村干部和农技员的帮助指导下,巴绒积极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当年种植油菜1亩,良种土豆2亩,黑青稞3亩,还利用小额贷款政策,筹措16000元资金购买了两头牦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到2015年底,巴绒家油菜增收1256元,良种土豆增产100公斤,黑青稞增产50公斤,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用巴绒的话说就是:“如果自己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政府能帮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剩下的还得靠自己。”

2016年,他自筹资金80000元先后购买了10头牦牛,养殖规模在他的管理下有序扩大,截止目前巴绒的牦牛养殖总数达到了33头,2019年共计出售高质的奶制品200斤,收益达10000元左右。牦牛养殖产业逐步取得成功,让巴绒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来脱贫致富的信心。

家庭年收入从2015年700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5000元左右,巴绒一家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劳苦干,终于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2018年9月,巴绒还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理塘县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从思想上“破贫困”,从行动上“快脱贫”,“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已变成广大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农牧区奏响了“脱贫奋进”的嘹亮赞歌。短短五年,累计完成132个贫困村退出,4928户23331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8.1%降至0.85%,在雪域高原描绘出一幅幅幸福画卷。



  • 上一篇:九龙县生猪养殖户喜领分红款
  • 下一篇:康定市扶贫开发协会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