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传承的力量——白玉县河坡手工艺者锻造非遗品牌记

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29日

单真郎加正在制作佛具。

单真郎加正和学徒们一起制作藏刀。

河坡手工艺作坊里的学徒们正在学习。

◎本网见习记者 德央 县文旅广局供图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每一件手工艺品都与藏民族的生产、生活结合紧密,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民俗性,更以其特殊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让产品得到大家的喜爱,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守护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白玉县河坡片区因藏族民间手工艺技艺享有“格萨尔兵器库”的美誉,这一手工技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也许因为时间和每一位守艺人技艺的传承和积淀,河坡民族民间手工艺在藏区可谓是独树一帜,名扬雪域。也因为这项纯手工锻造的技艺,河坡民族民间手工艺于2005年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传承致远

今年55岁的扎西多吉从九岁起就开始学习手工艺,总暗自琢磨锻造技术,如今技艺超群的他已经是河坡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传承人之一。他告诉记者,河坡藏族金属手工技艺千百年来以祖辈的实践积累、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至今,只有能吃苦、勤磨炼的学徒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手工艺人。

扎西多吉说:“錾花工艺是白玉河坡金属手工艺中最复杂、最细致的流程。錾花时,要用专用的雕、钻、锉、刻等钢质工具,采用镂、刻、雕、凿等技术,将刀鞘壳上绘制的图案变成具有浅浮雕感的艺术图形。这些技艺都必须日积月累,不断地敲打,才可能做出好作品。而手工艺品上的宝石银花、藏文六字真言、吉祥图案、瑞兽图案等无不显示出藏民族祈求幸福和平、平安吉祥的精神追求,见证和体现着特定历史时期藏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是藏民族另一种形式的社会历史教科书。”

每拿起一件手工艺品时,扎西多吉就会仔细地介绍它设计的思路、蕴含的民族元素和锻造方法。他告诉记者,纯手工打造的手工艺品不仅倾注了每一名手艺人的汗水和力量,更凝聚着每一个时代、时期鲜明的文化特色。

干这行的时间越久,扎西多吉对民族技艺的珍视和敬畏之情就愈发庄重神圣。现在扎西多吉招收学徒,将自己毕生技艺倾心相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使学徒们能够守护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地将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们可以领略这一门古老技艺的魅力。

“每一个时代的手工艺者都有不一样的使命,现在我们主要是传授这项技艺,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只是展览的艺术品。”扎西多吉向记者坦言。

技艺求精

“手工艺者们的家和手工艺作坊都在一个地方,这样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不远,如果做到兴起,就在作坊喝点茶。”河坡镇德来村泽称郎加介绍着一个个作坊,十一岁就开始学习锻造技艺的他,现在年仅四十出头,手艺便称得上是他们村子里的佼佼者。他告诉记者,自己时常会雇一些技艺高超的锻造师傅来家里制作,在一种强中更有强中手的环境里,不断地磨炼提高自己的技艺,让自己成长为更好的手工艺师傅。

泽称郎加说:“我热爱锻造手工艺,也感谢这项技艺,在曾今比较困难的时候,是这项技艺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现在,我家虽然人口比较多,但生活很幸福,我希望我能够制作出更好的手工艺品,传承好祖辈留下来的宝贵技艺。”

泽称郎加的钻研和学习精神,让他了解了很多锻造的手法,当记者连连夸赞他孜孜追求技艺提高的宝贵精神时,他却告诉记者,古往今来河坡民族民间手工艺人们很多都是这样学习的,以前路途遥远,大家只能小范围内手口相传;现在,交通方便、生活富足,只要你愿意就没有学不成的。正是因为这种从未间断的学习精神,才推动了白玉河坡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也让白玉河坡成为远近闻名的金属手工艺的中心之一。

借网促销

“这个是河坡藏刀,河坡手工艺里最出名的。”正在店铺里招呼客人的年轻人名叫单珍郎加,年仅25岁的他是现如今河坡镇年轻手工艺者里技艺最出彩的一位。他的店铺里分门别类陈列着各类手工艺品,方便每一位顾客挑选。他告诉记者,自己当初开店的初衷是将手工艺从乡村带到县城,方便别人也推销自己。现如今,单珍郎加不仅在店铺里推销手工艺品,更学会了通过网络推销,让河坡民族民间手工艺品通过网络走进大众的视野,使更多人了解这项古老的手工艺技术的同时,让手工艺人增收致富。

“我非常感谢祖辈留下的这项珍贵技艺,因为这项技艺不仅让我有了稳定幸福的生活,更让我有了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宣传推广我们工艺产品的不竭动力,今后我在一如既往地在传承守护好手工技艺的同时,为客户制造出更好的手工艺品。”单珍郎加说。

单珍郎加只是河坡地区手工艺人的一个缩影。手工艺人们明白,守护这项技艺不仅要在枯燥的打磨雕琢时保持虔诚的敬畏之心,更要有一份兼容并蓄、融合发展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以创新思维经营、推广新时代下的传统技艺。

据了解,白玉河坡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在河坡片区,全区从事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家庭有407户,从业人员达634人,季节性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这一组数据彰显了这些年来我州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事业的成果,也表明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和自觉行动。



  • 上一篇:甘孜县总工会启动普惠职工暖人心活动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