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唐蕃古道”的幸福蝶变

甘孜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降措(右一)与土登益西一家畅谈美好生活。

◎本网记者 刘小兵 文/图

石渠县是全省面积最大、最偏远、气候环境最恶劣、扶贫任务最重的县之一,洛须镇是该县自然条件最好的片区。建州70年来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洛须镇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干部群众团结奋进。

在洛须镇工作了20多年、如今是洛须镇俄巴那村第一书记的降措对洛须镇的发展变迁有着更全面的认识。抚今追昔,他感慨地说:“洛须镇的变化如沧海桑田,但却只是云端石渠和甘孜高原历史巨变的缩影。

回忆 基建落后日子苦

“我十五岁时定下的人生目标就是能吃饱饭,那时条件太差了,不敢有过多的追求。”回忆往事,降措一开口就感触颇深。

1970年,降措出生于石渠县奔达乡,父亲是从资阳来这里工作的职工,母亲是当地农牧民。少年时期,家里的六亩地只种了几样耐寒作物,乡上几乎买不到外来食品,吃蔬菜主要靠挖野菜,温饱都成问题。“我十来岁就开始放牛、种地,过年能有两颗糖吃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降措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他的家乡还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人们靠天吃饭、勉强度日,出行靠骑马,煮饭烧牛粪,照明用柴火,生病没法治,上学的人很少。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村里有了小水电,但经常用不起,有线电话和收音机就是村里最“洋盘”的东西;乡上只有一所小学,大多数人都不送子女读书,但降措家再困难父母还是送他上了学。

1997年,是降措的人生转折点,这年石渠公开录用农科所工作人员,会说汉语的他通过了选拔。降措回忆:“那时候,我们这里上过学的人太少,有些岗位招人不看文凭。我的工作是跟着内地专家,在洛须片区实验新农作物品种。不过一开始我却连大白菜都不认识。”

从奔达乡的农村家庭,来到曾是县城所在地的洛须镇(洛须曾为邓柯县县城所在地,1978年邓柯县撤除,洛须划入石渠县),降措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感觉一切都很新奇。如今他却说:“那时的洛须镇,其实还不如现在一个村繁华。街道面积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都是石头砌的矮房子。街上只有几家小商店,大家照明主要用蜡烛;街面窄得很,来个东风车就过不了人,镇上的常驻人口只有两三百,卫生院主要卖感冒药,学校只开一个班……”。降措告诉记者,从70年代到90年代,他对家乡、对洛须的基本认识就是基础条件太差,人们生活太苦,人们拼尽全力也只为了基本生存。“30年前,我们的愿望就是有吃、有穿,苦日子限制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降措的说法得到了58岁的洛须镇龙溪卡村群众土登益西的佐证。

现状 大步向前气象新

常住人口超过一万,各类商铺、旅店超过500家,双车道的街面宽敞干净,路灯大气美观,绿化优美宜人,4G网全覆盖,旅游设施基本完善,成排的汽车有序停在路边……当记者来到洛须镇采访时,同行的人都说,“‘石渠小江南’果然名不虚传。”

洛须镇党委组织员王娟告诉记者,洛须地处川、藏、青三省(区)交界,是石渠县自然环境最好的地区;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也曾经过这里,所以洛须又有“唐蕃古道”之称。在自然、历史原因作用下,洛须对石渠有较强的代表意义,也一直发展较快。

在降措的记忆里,洛须镇的第一次跨跃发展出现在2004年左右。当时推行小城镇建设,镇上的街区基本做了改扩建,街区面积比以前扩大了3倍;一座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拔地而起,实现了“商住分离”;街道铺上了水泥,镇上到各村的公路也陆续修通了。

随着2014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启动,洛须镇迎来了第二次飞跃发展。降措回忆,过去五年里,镇上修了柏油路,完善了供排水网络,接入了国家电网,实现了4G网全覆盖,城镇绿化、美化、亮化效果进一步提升,镇上的建筑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内地、青海的生意人也不断涌入。2018年经洛须到青海的国道215线改造升级完成,目前经洛须到石渠县城的省道457线正在改造施工,洛须镇各村的硬化路已修了每家每户门口。

王娟告诉记者,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地,洛须镇上的卫生院、中心校都已经完成了标准化建设,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镇上到县城或去外地读书的学生和大学生越来越多;全镇的每个村都达到“五有”标准;洛须镇境内已创建了邓玛湿地公园和神鹿谷两个4A级景区;由金牛区对口援建的全县重点产业项目石渠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就落户在洛须,该园区总占地面积3479亩,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旅游休闲区、科普教育功能区和配套功能区4个区域,已成为全县发展农旅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示范龙头;位于该镇温拖村的星空帐篷营地,也成了全县扶贫产业中的成功典型;另外,该镇还正计划建设唐蕃旅游风情小镇。

“众多事实表明,洛须镇不仅走过了一段大步向前的发展历程,而且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气象。”降措说。

期盼 团结和谐产业旺

俄巴纳村离镇上23公里,是纯牧业村,也是洛须镇发展困难最大的一个村。脱贫攻坚启动后,村里通了硬化路,解决了用水、用电、网络等问题;2017年,村里修好了连户路,建立了集体经济;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退出了贫困村行列;目前村里正在建矿泉水厂。现在全村群众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牧民定居工程让我们安定下来,脱贫攻坚让我们富裕起来。”

相比于物质改善带来的喜悦,俄巴纳村群众在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更让降措欣慰。他告诉记者,以前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现在大家都知道“脱贫全靠党的政策好,奔康还要自己加油干”,家家户户都挂五星红旗,拥护党的领导;大家内生动力也有明显提升,主动学技术、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

其实俄巴纳村的变化在洛须镇并非个例。记者在该镇龙溪卡村看到,村里修有文化广场,自来水、路灯一应俱全,住房的风貌漂亮统一,连户路也宽敞整洁,每家每户的院坝里都种有蔬菜。村民土登益西告诉记者,他儿子在外打工一年有几万元收入,他和老伴在院坝里种了菜,吃不完的拿到镇上卖,还喂了几头牛,家里日子越来越红火,去年还买了车。土登益西的邻居翁扎一家原本因病致贫,前年已脱贫。翁扎告诉记者,去年他改造了住房,女婿参加技能培训后外出打工,一天有150元工资,家里教育、医疗基本不花钱,每年还有3000元集体经济分红。王娟告诉记者,现在,热爱祖国、团结进步,重视教育、保护环境,爱护卫生、团结邻里已经成了洛须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共识。

如今,降措的家乡奔都乡已成为了基础完善的现代小镇;他本人在洛须镇有住房,买了车,家里在成都也买了房,儿子和女儿都在州内工作。擅长乐器演奏的他,近年在全县各地和州内多县参加过演出。

年过半百,再回过头审视家乡。降措说:“现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比以前的土司老爷还要好,这种发展变化真是太大了。”对于未来,降措希望家乡的人民继续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维护社会和谐。对于自己的家庭,他希望子女认真工作,孙子辈多多读书。

王娟认为降措的愿望不难实现。她说,这几年,洛须的基础设施实现了大提升,现代产业已经起好步,而这根本上得益于政策支持,也都是石渠县发展的一个缩影。洛须干群也有信心实现更大的发展。

  • 上一篇:扶贫济困助力决战决胜
  • 下一篇:康定市“七联动” 助推文明城市创建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