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红色小镇“蝶变”展新颜

甘孜日报    2021年06月07日

新联下村一角。

红军临时医院旧址。

红军英烈碑。

徐向前赠与赵家的火镰子。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坐落于康定市东北部金汤镇,背靠夹金山、二郎山,是红军南下后西行、北上的重要通道。据有关党史资料记载,1935年农历10月1日,红军到达金汤,当即在寇家河坝、汤坝两村召开红军指战员和村民大会,同年10月28日红军攻占国民党金汤设治局驻地汤坝村,同年11月上旬,中共金汤县委在汤坝村成立,并设立金汤县苏维埃政府,在赵家磨房(赵磨子)建立红军临时医院驻地,红军撤离金汤时,60多名红军伤病员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春去秋来,几十载岁月匆匆而过。如今的金汤早改了旧模样。崭新的房屋、笔直的公路和日益焕发的精气神无不彰显它新时代的活力。为进一步了解这片红土地上发生的变化,记者于近日来到了金汤镇。

金汤的红军记忆

沿大渡河左岸一路上行,离开211省道线,过金汤大桥再经金汤河口隧道,就进入了金汤地界。金汤的得名,源于境内大渡河支流金汤河,金汤镇原为金汤乡,1966年曾更名永红公社,2015年改为金汤镇。

《红军长征在甘孜藏区》一书里清楚记载着红军在金汤的过往。然而随着老一辈金汤人离世,详细知晓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仅有的几名知晓人,也都是从长辈那里听来的,65岁的杨仁华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从小就对红军故事感兴趣,当初听长辈讲述时,杨仁华就用心记下了相关内容。他说,听说红军翻过木挖梁子朝金汤过来时,村里人都躲到了山上,几天后,村民们的粮食吃完了,大家壮着胆子摸黑回家取粮时却发现房子并没有被烧毁,家里的东西也没被翻动,大家这才知道红军不是“青面獠牙的魔鬼”,而是穷人的队伍,于是陆续返回了家中。

当年,常年累月的战役,让红四方面军减员严重,亟待休整。在距离汤坝四里外的新联下村赵家磨房附近,红军设立临时医院,将伤病员安置在此地养伤。如今,几间草木掩映的残破石屋正是当年的红军临时医院,在岁月的侵蚀下,医院遗址几乎被摧毁殆尽。

“我爷爷赵万荣就在这个院子里,给徐向前理过发。”当村民赵忠兴告诉记者这件事时,言语里透着骄傲。不过,当时赵万荣并不知道这个战士穿着、跟他拉家常的人竟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作为理发的回报,徐向前赠给赵万荣一套缴获来的火镰。生前,赵万荣把它当作宝贝藏在神龛下的暗格里,直至暮年才将它找出来,并把往事告诉了孙辈。

距离红军临时医院旧址不远的山脚处,立着一块“红军英烈碑”。据了解,2017年,为缅怀当年红军光荣献身的精神,让后人们记住革命烈士,金汤镇政府修建了此碑。石碑所在是当年英烈们遗骸发现地,因时间久远,英烈们的遗骸无法一一分辨,故合葬于此。

多年前,曾有英烈们的后代到此地找寻遗骸,但均空手而返。直至2014年发生洪涝灾害时,大水冲出了6具英烈遗骸,金汤镇政府随即进行相关收集,为立下“红军英烈碑”奠定了基础。如今,每逢清明、春节等节日,当地人和周边学校师生都会自觉到碑处祭祀。

平时,新联下村党支部活动也在这里开展。新联下村支部书记王强表示,英烈们的精神永存,金汤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金汤人民将勇往直前,不辜负当年英烈们的付出,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

难忘的交通印记

在金汤众多的变化中,村民们不约而同多次提起交通的变化。过去,“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出行窘境不仅制约了金汤发展,还一度威胁着当地人的生命。

周易洪至今忘不了1988年10月。当时国庆放假,在姑咱镇上学的女儿回家了,假期结束后,女儿却在返校途中发生车祸离世。“那个年代路太烂了,平时就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没想到有天它会夺去女儿的命。”周易洪哽咽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遗憾。

谭维亮是那场交通事故的幸存者之一,那时他正在康定三中读初二。事故过后,为了“保命”,他毫不犹豫选择了辍学。谭伟亮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带有水果、核桃、瓜子等土特产,没想到一个急刹车后,人、车、土特产全掉进了大渡河。

在湍急的大渡河中,谭伟亮全身被水刮伤,好在他会游泳,与汹涌的波浪“作战”5次后,他终于爬上了岸。然而,除开漂浮在河面的书本、土特产和一名掉在岸边吓傻的女生后,谭伟亮没看到其他人。最后,在路人的帮助下,谭维亮一行14人只有4人逃过了鬼门关。

如今,再谈往事,谭维亮说:“交通条件太艰苦了,几乎每年都有人因此丧命,为了活命,很多人宁愿一辈子呆在金汤,更别说读书求学了。”

在交通差、出行难的年代里,金汤人只有靠人背马驮生活。周易洪说:“从先锋三村到金汤镇上,来回要整整一天,路很窄,人要抓着树丫枝前行,稍不注意就会滚下坎。因为没有路,村里人均收入少,先锋三村成了金汤最闭塞最贫困的村子。”

深知交通通畅的重要性,作为先锋三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自2000年开始,周易洪就在“修路”上下功夫。他率先带头修山路,通过自垫钱、自己带工具,引领村民们投工投劳,硬是修通了长达9公里的通车山路。之后,他又四处奔走争取县上支持将路面拓宽。2010年, 先锋三村硬化路建设全面完成;2015年,该村联户路实现贯通。

先锋三村的交通变化是金汤交通发生变化的代表之一,如今的金汤镇,村民们再也没了出行难、出行忧的困扰。尤其近两年来,村里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小汽车、大车等不断增加,外出求学、做生意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

幸福生活节节高

“基础设施全改变,住房饮水大改观;道路交通是硬件,公路直通家门口;广播电视村村通,移动联通全球通……”在金汤镇先锋三村,周易洪又一次表演起了自己的绝活——快板。

周易洪是一名全国劳模,也是村里的退休老村支书,有着42年的基层工作经验。42年里,他见证并参与了金汤点点滴滴的变化。因爱说快板儿,他将这些年金汤的变化写成了一首首快板词。周易洪表示,每次说快板时,自己总是一边为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一边不自觉想起过去的苦日子。

在周易洪的记忆中,小时候住在树枝搭顶的小房子里,雨天漏雨不说,还全是稀泥。那时候吃饭很困难,很多老年人被饥饿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一次,周易洪偷吃酸菜被哥哥揍了一顿,因为他吃了酸菜,妈妈干活回来就没吃的了。

周易洪14岁时终于有了人生中第一双胶鞋。“那双鞋子37码,当时是我最珍贵的东西。在这之前,我一直穿草鞋,很多时候还是光脚。”周易洪告诉记者,当年因为要去读书,家中千方百计给自己买了鞋,然而生活所迫,读完四年级后就辍学了。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和自己的努力下,成家后的周易洪先后修建了三层高的瓦房,以及现在居住的石砖小平房。在他看来,自己家只是金汤发展的缩影,这些年里,所有金汤人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再也没有了 “苦”的影子。

正如周易洪所说,如今的金汤,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村民钱袋子鼓了起来,硬化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教育医疗有了硬保障,家家户户安上了太阳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断的发展中,金汤镇做到了“内外兼修”。除开物质上的丰富,金汤的乡风文明、团结和谐也十分有名。周易洪说:“要是有客人来,村里东家白菜、西家牛肉,你家出盐、我家拿米,会一同热情招待客人;要是哪家有啥事,大家你出力我出钱非常齐心。”

周易洪家中,随处可见国家领导人图片和各类党史资料。他表示,金汤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金汤人在享受现在的美好生活时,永远不忘感党恩记国情。这些图片和资料是自己表达恩情的一种方式,希望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祖国愈加繁荣昌盛,家乡愈加美丽富饶。



  • 上一篇:康定市“抓三推二做一”工作法推进城乡党建结对共建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71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