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追寻长征精神 感受喜人变化——重访磨西会议旧址看变迁

甘孜日报    2021年06月21日

重走长征路 红色遗迹看变迁

磨西镇一角。

磨西天主教堂。

磨西会议。

伍国梁在自家民宿前。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文/图

86年前,红军长征途经磨西镇时,召开了彪炳千秋的磨西会议,为北上抗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镇上一个名叫伍国梁的孩童怎么也想不到,多年后的某天,自己会专门讲起这段历史,并因为此次讲述,让老人再次感慨万分:“正是有了长征的胜利,才有了我们今天象花儿一样的幸福生活!”

红军在磨西

清晨,雾气氤氲,磨西小镇宛若仙境。待雾气散去,暖阳升起,记者来到了磨西会议旧址——磨西天主教堂。

1935年5月29日傍晚,红军抵达磨西镇,因雨大天黑,通往泸定的山路全是悬崖峭壁,毛泽东和军团部队决定夜宿磨西,住在了磨西天主教堂神甫楼,并在楼内召开了磨西会议。

神甫楼是一幢两层高的青砖土瓦房。楼前有块白色花岗岩石碑,上面刻有“磨西天主教堂”“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等字样。神甫楼内,办公桌、坐椅、柜子等红军用过的物品有序陈列。轻踩在木质的楼梯上,“嘎吱”声一波接一波,似岁月低吟,诉说着那段重要历史。

在神甫楼左后方向约100米处,是磨西红军长征纪念馆。馆内一楼的墙上,一张名为“伍国梁老人守护旧址并当解说员30年”的图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图片中的伍国梁正是记者此行采访的主人公。

伍国梁是地道的磨西人,出生于1932年的春天,磨西会议召开时,他刚好三岁左右。因母亲是磨西天主教堂的教友,伍国梁从小就在教堂周边长大。当年红军来到磨西镇时,伍国梁的母亲正好在天主教堂里做工。

伍国梁对记者说:“母亲告诉我,有次她听到毛主席对警卫员说‘我们要时刻关心人民群众,我的马让给伤病员骑’。”他也曾多次听母亲说起,当时的教堂成了红军治疗伤病员的临时医院。由于条件很艰苦,大多数红军吃不饱,晚上只能睡在街边。

伍国梁还作了一番比较。当年,受反动宣传的误导,磨西镇百姓得知红军要进镇时连忙逃跑。为劝回逃走的乡亲们,红军用当地方言写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打消了乡亲们的恐惧和顾虑。经相处了解,等到红军离开磨西时,当地百姓主动开粮仓、送腊肉、与红军依依惜别。

难忘艰难岁月

聊完红军在磨西的故事,伍国梁讲起了自己的经历。伍国梁在家中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许是命运安排,伍国梁成家后也养育了四个子女。

“吃不饱饭!”回忆起小时候,伍国梁用了这几个来字形容。简单明了背后满是心酸。而相较于磨西镇上的同龄人,伍国梁兄妹还算幸运。母亲常年在天主教堂做工,为让孩子们缓解饥饿,她经常将教堂给的吃食省下带回家。当年,伍国梁的爱人就是因为吃不起饭被送到了地主家当佣人。

除了吃不饱饭,在住的方面也很艰苦。伍国梁告诉记者:“我家当时的房子是乱石堆砌的,屋顶随意铺着些黄泥巴,房屋中间只有一根柱子做支撑。”

吃住困难,交通更是堪忧。那时候的磨西镇,出入全靠一条羊肠小道。从磨西前往得妥,全靠溜索过桥。伍国梁的爱人在地主家当佣人时,常到得妥照看小孩,每次出行都要冒着生命危险过溜索。

解放后,磨西镇人的日子好过了些,伍国梁学起了木匠。本打算凭借木工技艺求生,还未等到出师,伍国梁就入伍了。伍国梁当兵后,家中的劳动力少了,父母靠着一间磨房凑口粮。伍国梁告诉记者:“人家来磨玉米面,他们就按一斗玉米收一碗玉米面作为交换。”

1952年,由于部队集体转业,伍国梁成了丹巴县云母矿的一名工人。在丹巴工作14年后,伍国梁终于回到了磨西。刚回家,他就为家里添置了板凳和碗筷。伍国梁回忆说:“这时候我家的房子变成了瓦板房,但条件仍然不好,感觉稍一用力,墙壁就会垮掉。”

刚回家时,吃饭仍是伍国梁一家的“老大难”。那时候,要想吃上粮食,必须到公社仓库按人口购买;要想吃猪肉只能到供销社买每斤1.8元的腌肉。

到了80年代初,伍国梁这个名字搭配上了新的称谓:义务解说员和生产队民兵排长。其中义务解说员这个称谓,源于伍国梁自愿守护磨西会议旧址,且一守就是30年。生产队民兵排长的称谓,则源于伍国梁带着磨西镇人干实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家吃饭难的问题。

生产队民兵排长的重担,伍国梁担了六年。这六年里,泸定县全县现场会召开地曾两次选在磨西镇。伍国梁告诉记者:“一次现场会决定科学播种秧苗,另一次现场会决定播种土豆,解决大家的口粮问题。”

作为当时的生产排头兵,伍国梁在两次现场会中发现了机会。他积极动员、鼓励乡亲们种新品种谷子和土豆,并率先带头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实验很成功,乡亲们尝到了甜头。

这时候,一座有5间房、4个牲畜圈养地的木架房,让伍国梁一家拥有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好房子有了,饭也能吃饱了,那时候就觉得很知足了。没想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这在以前都是不敢奢望的。”说到此,伍国梁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日子旺了有盼头

“现在,磨西人的伙食比当年地主家吃得还要好!”如今,吃不饱、住不好早成了过去式,对于这些年磨西镇的发展变化,伍国梁深有体会。该镇贡嘎大道上,一幢名为“沫水河畔精品民宿”的楼房是伍国梁家的新房。

从乱石房到瓦板房,从木架房到新楼房,这是伍国梁家有目共睹的变化。“沫水河畔精品民宿”修建于2014年,最初以出租的方式营业,一年租金能收10多万元。为方便管理,今年伍国梁家才用于自营。

“沫水河畔精品民宿”门口处,高挂着“军人之家”荣誉牌。一进门,四合院结构的院坝里种满各种花草。据伍国梁介绍,民宿里有近30个房间,能充分满足客人入住需求。

在讲述自家幸福生活的同时,伍国梁还与记者聊起了一件趣事。在20世纪末的一天,伍国梁向往常一样担任义务讲解员,一名游客得知他的收入后,给了他50元的小费。当时的50元对伍国梁来说是一笔巨款,他激动得说出了“Thank You!”游客一听,顿时来了兴致,要求伍国梁多说几句英语,说一句给50元。最终,伍国梁用四句英语换回了200元。

“加上小费总共250元,都是崭新的钞票!”回忆当初,伍国梁满脸自豪。的确,那个年代里能瞬间挣上250元,着实是靠本事吃饭。而伍国梁说英语的本事,是从一个个游客身上学来的。“磨西镇发展了,红色旅游搞了起来,游客越来越多,我一边讲解,一边从他们那里学英语,时间久了自然会说。”伍国梁解释道。

当年能轻松挣上250元,现在每月有1500元的退伍补助,还有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伍国梁直言自己很幸福。在他看来,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和感恩。因此,平日里稍有空闲,他就以老歌新唱方式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我们的党在战斗中长,建设幸福的新中国,我们要虚心学习,团结群众,为人民服务……”这是伍国梁最喜欢唱的歌,他认为歌词所写,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十分贴切,正因为有了党,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伍国梁坚信磨西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他希望,每一个磨西人都能有“站在家门口观全球”的思维,能充分利用本地旅游资源,增收致富同时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不知不觉中,采访到了尾声。伍国梁坚持送记者离开,步伐虽缓,每一步都踩得很稳。当走出“沫水河畔精品民宿”大门时,伍国梁一句“Welcome To MoXi!”令记者十分感动。因为,这话语背后,是一坐小镇几十年间的变化,也是一位耄耋老人对逝去岁月的认可,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 上一篇:铁肩柔情担道义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7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