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红色土地上的新脉动

甘孜日报    2021年08月03日

甘孜县甘.jpg

甘孜县甘孜镇河坝村一隅。

朱德总司.jpg

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

多加老人.jpg

多加老人在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联谊塑像下留影。

河坝村.jpg

河坝村村级活动室。

◎本网记者 张亚贤 文/图

滔滔雅砻江水奔流不息,巍巍卓达雪山纵横千里,这是一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甘孜镇河坝村的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迎着朝晖庄严伫立。时光车轮追溯到1936年,朱德总司令率领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甘孜时,受到了五世格达活佛大力帮助和支持。朱德与这位藏族宗教领袖九次促膝交谈,结下了深厚友谊,坚定了五世格达活佛跟共产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最终为了西藏和平解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馆里的每一段文字里都记录着战火年代的执着信念,每一件文物上都镌刻着英雄们未冷的热血。

隔着八十五年的时差,当记者近距离感受那段厚重的岁月时,那些被镌刻于时光洪流中的故事至今仍令人动容……

倾听历史回响 追寻红色记忆

“纪念馆占地面积1万多平米,馆内包括红军长征到甘孜及格达活佛光辉事迹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途经甘孜州路线图,红四方面军路线图;红二、四方面军到甘孜时部队领导人相片,红二、四方面军会师(绘画)、召开甘孜会议、遗迹照片和有关实物。还有朱总司令会见格达活佛塑像,建立第一个民族地区苏维埃博巴政府时的绘画、照片,格达活佛和参加博巴政府的藏族群众的图片等。”说起馆藏,甘孜县党史办主任张友华如数家珍。

史料记载,1934年10月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4月至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途径甘孜县,在这里创下了停留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藏族群众支援红军贡献最大、遗留红军最多、遗留革命文物和遗址最多等若干个红军长征之最。在这难忘的峥嵘岁月里,红军和藏族人民并肩战斗,涌现了数以千计的英雄儿女,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五世格达活佛就是他们中的光辉典范。

五世格达活佛于1903年出生于甘孜县白利乡德西底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被认定为甘孜白利寺活佛,17岁去拉萨甘丹寺学经,8年后获得“拉让巴”格西学位,并返乡成为白利寺的主持,深受涉藏地区农牧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红军长征到甘孜,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和谆谆教诲,使他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军在甘孜停留期间,五世格达活佛积极投入到革命洪流中,献身于藏族人民的解放事业,大力动员藏族群众筹措粮草、支援红军撤退、对因伤病等不能随军北上抗日而下来的红军战士进行了积极保护。在革命的关键时刻,他英勇无畏地奔赴西藏,却惨遭帝国主义特务分子的毒害。

英雄虽已逝去,但爱国精神永在。为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颂扬宗教爱国人士的英雄业绩,使革命先驱的卓著功勋永垂青史,并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1991年,甘孜县在旭日岭始建 “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1993年10月建成。纪念馆建成后,成为甘孜县乃至全州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8月,纪念馆完成改扩建工程,包括新馆的建设、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联谊塑像及红色文化展示场景还原等,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纪念馆的内涵。

“纪念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承载着红色革命文化,凝聚着革命先烈敢为人先、追求理想、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我们要持续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张友华在朱总司令会见格达活佛的塑像前郑重说道。

走近革命老兵 传承红色基因

在甘孜镇城北四村一幢普通的藏房里,每天清晨都会准时传来几句轻言细语的对话。82岁的多加老人早早地起床,洗漱完后老人便拿起妻子早准备好的糌粑,在妻子的叮嘱中出门“上班”去了。

原来,耄耋之年的多加现在是甘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一名特殊的“后勤干部”。“两年前,在我们建局的第二天,老人就到单位来了,说什么都不要,只是希望每天能在单位上帮忙打扫卫生、烧开水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刘述军回忆说。出于安全等方面考虑,刘述军是打算婉拒老人的好意,但是面对老人真诚又饱含期待的目光,他有些不忍,便答应下来。没想到,老人对这份义务的后勤工作特别认真,每天都是精神抖擞地走进单位,从来不会轻易请假,更不会迟到,和每个人都相处愉快,还会为不懂藏语的年轻同事做翻译。当问及为何如此年迈还要义务上班的原因时,多加质朴的回答令人泪目。“这是我们退役军人的家,呆在这感觉心里很踏实。在有生之年,每天能帮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觉得很幸福。”多加告诉记者,解放前家里特别穷,自己曾经当过地主家的“娃子”,经历过苦不堪言的日子。如今年老了,是何其的幸运,还有专门的机构服务和照顾自己,这让他不时想起了已故的战友。

十八军进藏在甘孜修建机场的时候,多加才十二三岁,还是个小孩子,但也和家里人一起参与到窑洞和机场的修建中。也是在那个时候,老人第一次知道共产党所领导的部队,并在心里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十八军来到甘孜后,帮助藏族群众挑水、扫地、收割青稞,做了不少好事。他们对老百姓很客气,也很尊重。”十八军在甘孜给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都让他感觉历历在目。当时,多加的哥哥也为十八军运输过物资、当过翻译,在部队继续进藏的过程中,哥哥跟随部队走了。多加的哥哥离开后常来信鼓励多加去当兵,1957年17岁的多加也应征入伍参加了藏民团。

在剿匪岁月里,老人参加了8次激烈的战斗,身边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了,多加老人也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多加说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战斗是在理塘,那次战斗打了整整七天七夜。在记忆里那些只有在影片中才看到过的惨痛情节,至今让老人心痛不已。

1965年,多加老人退伍了。这时哥哥也已在部队牺牲。年仅25岁正值壮年的他,恰遇天灾干旱,为减轻国家负担,不顾家人反对,老人放弃参加工作的机会,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返乡回村,在甘孜县色系底乡恩珠二村带领村民抓生产,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六十年转眼过去,老人在村里担任过村会计、队长、村委会主任等多个职务。面对半个多世纪前的血与泪的回忆,面对如今和平的社会和幸福的生活,老人满满的感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如今苦日子变成过去,现如今的生活吃穿不愁,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尽情享受。”在一声声爽朗的笑声中,老人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鲜花。

喜看河坝变迁 展望美好明天

红军长征在甘孜,有数不尽的感人故事。在甘孜县土生土长的河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达瓦便是听着这些红色故事长大的,在红色精神引领下,他有着坚韧不屈的性格和敢闯敢拼的精神。

盛夏时节,蓝天、白云、雪山掩映下的河坝村犹如一幅勃勃生机的图画,成为317国道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可就在十多年前,河坝村科还是个实打实的穷村庄。前任村“两委”班子为改变贫穷的状况,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蔬菜种植经验,在村里发展起了蔬菜大棚种植。此举不仅缓解了县城居民吃菜难,还让村民实现了增收,河坝村一度成为甘孜县城的“菜篮子”。

2005年,达瓦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路。当时村里的路都是土路,路况非常差,遇上下雨天,连拖拉机都没有办法行驶。达瓦说:“路通百业才能通,要想致富必须先修路。”

说干就干,通过村子“一事一议”机制形成共识后,河坝村的修路工程顺利启动。为起好表率作用,村委会会计贺建华还带头拆了妨碍工程的自家院子。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河坝村的通村联户水泥路高质高效地修通了。

“这条路是2013年建的,最初设计建设只有3米宽。建好后,发现大车进来不方便,村民们又自己凑钱把公路加宽1米5左右。现在,大车都可以随便进出。”达瓦指着宽敞整洁的通村道路介绍说。

有了修路、拆迁等经验,达瓦和村“两委”干部带着村民开始外出包工程。当时不少村民因为种菜卖菜挣了不少钱,都买上了大货车,外出打工的积极性高涨。 2015年,为实现更好的增收,达瓦组织村干部和村民商量,在村里成立了机械租赁公司,成立后的两年间,公司每年的收入就超过200万元。

村民李春菊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卖部,自己每天就在家里看看店,带带娃,爱人便在村里的机械租赁公司干活,一家人不仅在一起,收入还不错。对于如今这样的生活,李春菊一家人特别满足。李春菊说:“村里原来的老旧藏房都看不到了,全是一幢幢的新楼房。过去的河坝村是人人都看不上的穷村子,这些年,河坝村可谓是一天一个样,成为了别人眼里、嘴里羡慕的新村了。”

农业、工业发展起来了,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了,但达瓦和村民们没有就此驻足,又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发展。达瓦说,河坝村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一边是白塔公园,一边是格萨尔王城,并且还拥有天然的温泉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201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坝村试点发展主题涵盖温泉、酒吧、藏餐等在内的民宿旅游。2016年,当地又对河坝村全面“升级改造”——围绕“农旅互动、产村相融”的理念,深入挖掘当地文化旅游内涵,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培训三大类项目改造建设。河坝村的天然温泉,也在这样的政策东风中成了又一致富源泉。村民积极投资,参与到“温泉洗浴+民宿接待”的业态中,全村已有18户村民加入到该产业中。

“现在,我们村里基本没有贫困户和困难户了。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继续壮大村里的集体经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大家生活越过越好。”对于未来,达瓦踌躇满志。





  • 上一篇:炉霍县探索“飞地”经济模式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73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