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4年06月09日
■ 罗楚凯 袁帅 文/图
今年47岁的李守成,原是甘孜州泸定机械厂的一名职工,1990年下岗后开了十多年货车,现在是泸定县雪山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笔者在位于田坝乡上松村的合作社见到他时,他正在棚里忙着采摘平菇。被摘下来的平菇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在筐里堆积成一座座小山。“今年投入3万多元,种植了7000多袋平菇,1袋能产出1公斤平菇,一年能产摘3次,收入达10多万元!”李守成一边忙碌着,一边笑着向笔者介绍。
泸定县雪山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但早在2007年,李守成便扎根在这里开始发展食用菌种植了。“最开始我什么技术都不懂,虽然多次到雅安、名山、大邑等地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参观考察,但这实在是个精细活,每一道工序只要不小心都会前功尽弃。”说起李守成当初的创业,一个“难”字是无法概括的,“像最开始制种的时候,为了节省空间多种几袋,就把培植袋摆放得靠近了一点,结果细菌通过空气传播相互感染,等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全部都要重新开始,短短15天,就亏损了4万多。就这样,辛辛苦苦搞下来,结果人累了,一分钱的收入都看不到。”
由于长期亏损,李守成的亲戚朋友都不赞成他再继续种菌子创业。“我也想过放弃,但是一想到投资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的心血,结果没有搞出一点名堂来,我又不死心。”李守成说。
凭着这种执着,在经过多次失败之后,李守成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制种技术。“以前要从外地购买菌种,45元一小瓶,只能种几袋,”说起自己的这套技术,李守成掩饰不住骄傲地说,“而现在我只需要花20块钱买一支试管,培育出来的种子可以分到三支试管里继续培育,只要愿意,我还可以用这三支试管培育的种子分到三十六支试管里。以种植100袋的标准,购买种子得花1万左右的钱,但是用我这种技术成本却不到1000块钱,可以节约90%的财力。”不仅如此,李守成通过自己多年的摸索,还掌握了玉米芯生料种植技术,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出菌产量。
“州县相关部门听说我在搞食用菌种植后,主动对我进行技术指导,不仅使我掌握了食用菌种植技术,还积极与乡村两级政府班子协调,帮助我扩大规模,最开始我只有从亲戚家里租用的300多平米土地,现在已经扩大到2000多平米,除了大量种植平菇,我还分别少量试种了白灵芝、香菇和羊肚菌,一旦试种成功,明年就能大规模种植了。”说到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李守成感激不已。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据李守成介绍,现在这2000多平米的种植用地,全是他从村民们那里租借来的。他说,在其他地方租用土地一年的价格大约在每亩1000元左右,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李守成却给出了每亩地2000元的高价。不仅如此,李守成还聘用了12名当地年纪稍大又不愿外出务工的村民,在他那里从事木屑粉碎、培养袋包装封口等半自动化的工作,按6角/袋提供工钱,一年发放的工资就达7万余元,一定程度上帮助村民们增加了收入。
“我在上松村这七年来,一直受到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们的照顾与帮助,而且我亲戚也有很多是本村人,我也算是半个上松村村民。尽管现在我们合作社的规模还不够大,但我也应该为全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李守成这样解释。
谈及合作社的发展瓶颈,李守成一边带我们参观合作社的半自动化机械设备,一边不无无奈地说:“主要还是钱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种植技术已经解决了,完全可以自己制种、生产培养料,能够减少90%的成本,可是没钱扩大规模,种出来的平菇销量就受到很大限制。现在我们的主要市场还是在州内,但销量有限;向内地发展吧,起码要达到每天两吨的供应量才能产生利润,而现有规模的产量又达不到这个要求,现在我们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规模,提升技术与产量,力争在全县乃至全州内打出自己的品牌;一方面是积极联系州县相关部门,寻求资金帮助,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我的最大心愿,是过几年岁数大了做不动了,就把这个合作社完全移交给村上,让村里的经济能够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