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4月18日
石渠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石渠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本网记者 周燕 文/图
编者按:
2010年4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青海玉树往日的宁静,一瞬间数万人无家可归。我州石渠、德格、白玉、甘孜、色达5县受到玉树地震波及,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尤以与玉树直接距离仅10公里的石渠县部分乡镇受灾较为严重。
十二年后的石渠,县城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2022年4月14日,本网记者再次走进石渠进行回访,并从今天起推出“玉树地震12周年:见证美丽扎溪卡重生的奇迹”系列报道。透过大灾难后人们重建家园的故事和画面,展现灾区重建后的嬗变。敬请关注。
4月14日一大早,石渠县温波乡的农牧民群众在家里点燃了一盏盏酥油灯,为12年前在玉树地震中遇难的同胞祈福。
“地震那天早晨,我在牛圈准备去放牛。当时,地晃得非常厉害,我站不稳直接倒在地上。回家后,发现房子已经倒塌,还好人没事。”说起悲伤的往事,真达乡村民丹志玛紧紧咬住了嘴唇。
地震当晚,丹志玛住进了帐篷,她告诉记者:“地震过后,党和政府及时给我们送来了帐篷、粮食和水,我们才没有受苦。”
在石渠县各受灾乡村,被困群众第一时间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受伤群众在第一时间得到医治。在震后不到48小时,乡村学校就在帐篷小学复课……
一笔笔救灾资金向灾区汇聚,一辆辆汽车驰向灾区,一支支救援队伍在一线忙碌,一顶顶救灾帐篷、一件件御寒衣物运抵灾区……
时间就是生命!得悉玉树及我州邻近地区的受灾情况,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州委、州政府快速反应,启动应急预案,从人、财、物的紧急支援到救灾通道等后勤保障,抗震救灾相关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我州各级党组织快速反应、迅速行动,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展开。
石渠县与玉树仅一江之隔,距玉树地震震中直线距离仅10公里。石渠、德格、白玉、甘孜、色达5县受到玉树地震波及,不同程度受灾。第一支省外医疗队、第一支特警队、第一支外地武警官兵、第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从石渠县出发抵达玉树。支援玉树与自身救灾同步展开,震后7天,青稞地上重现忙碌的身影。
“4月中旬,正是我们这儿点青稞的日子。不管怎样,总要继续生活下去,不能让自家18亩地撂荒了。”石渠县奔达乡藏族村民翁波告诉记者,当时他和家人商量,住在帐篷里,不管再困难,还是要做好各种准备搞好春耕。
和翁波家一样,受到青海玉树地震波及的石渠县真达、奔达等重灾乡,越来越多受灾村民走出帐篷,行动起来,抓生产自救,保道路畅通,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希望在人们心里萌芽。从抢险救援转入恢复生产,石渠县仅用了7天。
不同的经历与感受,同样的感动与温暖,是受灾群众最真切的感怀。“第一批帐篷在14日深夜就送来了。”真达乡受灾村民尼玛一家5口人始终不能忘怀基层党员干部深夜送帐篷的那份感动。
尼玛告诉记者,地震中断了乡上通往外界的道路和通讯,20多公里的直阿路塌方就有30多处,“但是核灾的干部下午就赶到了村上,晚上就有党员干部背着帐篷进了村。”
从救人到安置,再到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一面面五星红旗在石渠蓝色救灾帐篷顶上迎风招展,一面面鲜艳的党旗成为救灾现场最凝聚人心的号召。
直面灾难,来自各方的坚强力量托起了灾区人民的希望:震后3天,我州受灾群众全部得到转移安置;震后6天,灾后重建全面部署、迅速展开……
每天傍晚,真达乡的村民们都会聚集在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大家相约跳起真达锅庄。“按照县委、县政府灾后重建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要求,我们通过建设文化院坝、图书室、阅览室,组建基层文化队伍,加大村村响和农村电影放映以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挖掘等工作,研究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进活动,使群众真正过上‘四好生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土登向记者介绍。
在灾后重建中,按照省州部署,石渠县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农牧村危房改造、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
我州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黄河上游重要涵养地,按照“坚持一条主线、打造两区三地、培育四大动能、实施五大战略”的工作思路,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汇聚奋斗力量。
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更是多次到石渠调研,要求石渠县坚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1年8月,州委书记沈阳在石渠调研期间指出,甘孜州在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全局中地位突出,事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全州上下要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心系“国之大者”,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要坚持综合、系统、源头治理,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玉树地震前,我们住的是土坯房,地震时房子全倒塌了。现在,我们住进了干净整洁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别墅式’的灾后重建房。”真达乡西绒村村民根呷告诉记者,灾后重建不仅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县上还千方百计带领他们生产致富。“现在,村里有蔬菜大棚、水磨糌粑、风干牦牛肉加工厂和藏香猪养殖基地等,我们可以采取劳动或者生产资料入股等形式参与年底分红,加上国家各项惠民资金和挖虫草的收入,生活真的是越过越红火。”说到现在的生活,根呷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并竖起大姆指说,“感谢党、感谢政府的关心关怀。”
经历灾后重建,根呷脚下的村道已不再泥泞。在通往石渠县城的路上,他目睹倒塌的藏房被修葺,坍塌的道路被重新建成,而他生活的小城,已从一片废墟变为崭新的现代化高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