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7月12日
折单带领群众种植大棚蔬菜。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文/图
“雨季要到了,大家抓紧施工,既要抢抓工期,又要确保工程质量,防洪堤关系到全村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千万马虎不得。”近日,色达县杨各乡下甲斗村支部书记折单来到工地上对正在施工的工人们叮嘱道。
作为村支部书记,折单很忙,疫情防控、农作物播种、防灭火等等工作,事无巨细,他都要过问。
忙完村里的工作,折单回到建成不久的家里,妻子端上热气腾腾的奶子茶。家里窗明几净,折单惬意地喝着茶,家的温馨便在香甜气息中弥散开来。
折单今年37岁,家里5口人。小时候,因父母对教育不够重视,他只念完了小学。回家务农,靠种植青稞、养殖牦牛,家里并不富裕。因为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买不起大米,折单和家人的平常饮食都以糌粑和酥油茶为主。
折单的新房建好不久,因为自己会木匠和砌匠手艺,加上村民帮忙,建房花了50万元。为了在村里打造高端民宿,作为村集体收入,对口帮扶单位省民宗委投资了60万元进行装修,折单的民宿也已打造完毕,只等游客的到来。
折单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红军的故事,红军经过他们的村子时,不仅对村民秋毫无犯,还帮助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村民也主动捐粮,留下了军民一家亲的佳话。
折单吃过没有文化的苦头,好在父亲会木匠和砌匠手艺,他就从父亲那里传承了这两门手艺,脱贫攻坚开始后,他和村民组织了建筑协会,有了工程,大家一起干。他干的是技术活,一天至少有200元的收入。
折单回忆说,过去没有经济收入,家里主要吃糌粑,吃大米都是一种奢望,因为海拔较高,村里不能种植蔬菜。如果要去县城或乡政府,只能骑马,他这个年龄的同龄人,大多只读到了小学毕业。
这几年,村里和县城的建筑项目多了起来,他就带着建筑队揽活干,一天可以挣500元。村里大多村民都会木匠和砌匠手艺,他们到过青海果洛州、州内甘孜县和色达县包工程,年收入10万元以上。
“我家不仅脱了贫,还买了小汽车,要去色达或者炉霍,只需要一个多小时,我们现在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单心情愉悦,是党的精准脱贫政策帮助村民摘掉了“穷帽”。
折单的两个妹妹在青海雪域大吉利众藏医学校读书,姐姐现在是村上的协保员,一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妹妹正在实习。折单感慨地说,现在村民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读书就不需要缴费,国家还免费提供食宿,大家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不管家里再忙,都无条件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去,现在的入学率达到了全覆盖。希望孩子们不要再走他们没有文化的“老路”,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折单家里养了9头牦牛,去年卖了两头牦牛,收入1.5万元,以前只是卖奶制品,现在提高了出栏率,牦牛也成为了村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作为村支书,折单不仅把新房拿出来开办高端民宿,还将自己家的8亩土地,以村集体入股的形式加入金色杨各蔬菜大棚种植合作社,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民增加分红收入。
“省民宗委对口帮扶我们村,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投入14万元资金,帮助56户村民改造老旧线路,消除了火灾隐患,投入资金帮助村里发展种植养殖业。”折单感激地说,省民宗委下派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把对口帮扶项目落到了实处,也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硬化院坝、修建厕所、打围墙……国家投入资金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林补草补、村集体分红,村民享受到了国家惠民政策带来的红利,感恩意识进一步增强。
自去年7月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折单放弃了外出包工和上山挖虫草的机会,虽然目前只有每月4200元的工资性收入,但他感到很满足。“村民既然信任我,就要把村民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折单说,他的爱人每年上山挖虫草,父亲到石渠县包工程,算下来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他的父亲今年58岁了,担任过村支书,如今把重担交给他,他虚心向父亲学习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
“我要带领村民开展蔬菜种植、牦牛养殖、发展民宿,让村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出自己的贡献。”折单说,党的政策好,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