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以“亚克甘孜”之名赴“品牌强州”之约

甘孜日报    2022年07月29日

甘孜县“建园强链”打造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纪实

◎本网记者 李娅妮

雪山环绕下的罗布林卡,是甘孜州的甘孜县。盛夏时节,走近这方圣洁之地,入目不是抽穗灌浆的青稞绿浪,便是风吹草低的肥壮牦牛。今年,沃野田畴注定再次给“康北粮仓”披上“丰衣”靓装;特别振奋人心的还有,自4月初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甘孜县当仁不让地勇挑产业集群的C位担当。

无论是青饲玉米、青稞秸秆、红豆草诸多饲草料的拔节生长,还是可溯源、可中转、可视化牦牛交易中心的高位建设,抑或是圈舍消毒、防疫驱虫、称重分群一体化育肥基地的迭代升级······不难看出,甘孜县“建园强链”打造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那可谓满志踌躇,处处涌动着助推牦牛养殖大州向牦牛产业强州转变的强劲浪潮。

让“稳”的根基夯实,让“进”的动能磅礴,如今甘孜县的一波波操作,不仅为擦亮“亚克甘孜”牦牛区域特色公用品牌再添一“翼”,更为甘孜州立足资源禀赋打造“有机之州”、做好高原特色农牧业这篇“大文章”不断聚集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牧区增美,正在照进现实。

聚势谋变:“亚克甘孜”赴“品牌强州”振兴之约

吃牦牛肉、喝牦牛奶、住牦牛帐、蹬牦皮靴、靠牦牛驮运、用牛粪取暖······坐拥1.42亿亩天然草原的甘孜州,在广大牧区同半农半牧区,牦牛历来是农牧民衣食住行最主要的供给来源,牦牛产业自然也就成为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道地民生产业”。

从月前出炉的《甘孜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一组官方数据中便可见一斑:甘孜州牦牛存栏占全国的13.2%、全省的48%、全州牲畜存栏量的近60%。此外,据统计2020年底,全州存栏牦牛191.31万头,出栏牦牛48.09万头,牦牛产业总产值达44亿元。

牦牛资源大州,不仅是就数量、地域、环境来说,更是从品种、口感、营养方面的价值来说,而我州的九龙牦牛早已享誉全球,是独具世界级牦牛“品种权”的山地型优良畜种,同白玉昌台牦牛一道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可以说,牦牛的主导品种、突出特色赋予了我州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畜种禀赋。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以往靠天养畜、以户为主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扭转,这意味着风险灾害的抵御能力、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粗放散打的产业现状······都亟须迭代升级,于畜牧业“家底”颇为“殷实”的甘孜县而言亦然,同样面临“发展后劲不足不快”“区域品牌建设滞后”“经营主体成长缓慢”“养殖技术含量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等掣肘。究其根源,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产业集群程度不高,特色优势没有完全凸显出来,带动能量不够。

何以破局?“一座城、一片地、一群牛、一条线”,是甘孜县“咬定”的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自去年州委提出计划用3年时间在甘孜州打造年产值50亿元的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以牦牛产业助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甘孜县全面吹响“打造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的新号角,将其视为高质发展的“火车头”、增收富民的“主渠道”、乡村振兴的“好手段”。

“产业集群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区域协同,集聚发展要素,补齐发展短板,具体而微就是可以吸引更多相关的企业、人才、资源在此集聚,扩大加强集聚效应,集聚对外部产生吸引力,对内产生自我强化力,这样就会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县域乃至区域经济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其格对集群效应的理解,切中肯綮。

先行先试建中心,甘孜县十分清楚自身定位和发展基础。为深度参与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一心两带三区”建设分工,切实挑起“擦亮‘亚克甘孜’牦牛金字招牌”的大梁,扛起“加速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的大旗,2021年以来,紧跟全州重大决策部署,甘孜县委、县政府谋定而动、客观研判,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敲定“3311”牦牛产业集群项目布局。即:打造标准化养殖和可视化交易、冷链仓储与物流配送、牦牛肉制品加工3个园区;加快建设绒坝岔片区、达通玛片区、东谷片区3个草种基地;利用十万亩优质青稞基地,推动形成1个千家万户青稞麦秆基地群;打造1个形式多样的集体牧场和家庭牧场群。

壮大集群:“建园强链”汇“产业强州”澎湃动能

从“地域特色”到“强州产业”迈进,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在甘孜县不断密织的这张牦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大网”中,除了龙头企业引领,牦牛高效养殖才是集群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核心竞争力。

从营养搭配、良种繁育,到疫病防控、高效养殖,再到优质饲草料的种植推广,关键技术的快速落地,一直被该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视为未来增收增效的重要突破口。

“我们通过先进养殖技术的引入,在科学高效饲养和挖掘生产潜力方面狠下功夫,将生产资料有效整合,比如联合当地3476户家庭牧场和93个集体牧场,从这些牧场选购3岁左右的牦牛作为架子牛,安置于集群中心里进行为期3至4个月的科学育肥,继而出栏上市,我们的标准化养殖能力年均能达1万余头,日均最大中转能力可达1200余头。”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郭华兵介绍,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养殖,牦牛从以前的七到八岁出栏到四岁出栏,从以前的季节性出栏到现在的四季出栏,不仅降低了牦牛的饲养周期,还大幅度提升了牦牛品质,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形成牦牛健康养殖新格局。

24间标准化牛舍鳞次栉比,有序分列于园区一隅,数百头牦牛或在其中的开放区里闲庭信步,或优哉地在保暖区里嚼食草料······这是记者7月26日走进标准化养殖和可视化交易园区时所见情景。作为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3大园区之一,该园区总投资约1.1亿元、占地3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包含标准化养殖、可视化交易、信息化集成、有机肥加工、饲草饲料加工5大中心。

“每头入住牛舍的牦牛,都佩戴上了智能耳标!通过扫描耳标上的二维码,即可全程追溯每头架子牛的年龄、体重、产地、检疫、保险等数据信息,以及养殖场户或合作社等基本情况。”甘孜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代埝君告诉记者,耳标虽是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要一环,但对于新落成的标准化养殖和可视化交易园区来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远不止体现于此。

这就不得不提可视化交易中心了。和信息化集成中心同步建成的可视化交易中心,与标准化养殖中心仅一墙之隔,设有疫病防控室、交易大厅、牦牛暂存站、无害化处理、业务用房等设施。预出栏的牦牛,在历经消毒称重、膘情评定、疫病检疫数道程序后,将送至两楼一底的交易大厅里,线下的采购商们不仅能从二楼一目了然查看牦牛生长状况,还能通过厅中大屏显示的交易牛栏实时画面、存栏牛只滚动数量等进行订购交易。对于线上客户来说,用手机或电脑终端均可预定牛只,而每一头牦牛的二维码身份证,还能让“云端”客户轻松掌握牛只的重量、产地,实现从“养殖育肥、出栏入市、订购交易、中转运输、屠宰冷藏、成品输出”全程追踪,彻底解决牦牛“上市交易难”问题,形成“政府搭平台、企业进园区、牧民得实惠”的良好局面,“第一手的交易、简化中间环节、每头牛比以往多卖几百元不是问题!”来自达通玛片区的牧民泽巴乐呵地说。

而就在不远处的有机肥加工中心和饲草饲料加工中心已完成规划,现正在加快推进。据了解,该园区接下来将通过与西南民族大学“院县、院企”合作,运用“放牧+补饲+圈养”三结合顺势养殖法,实现最大幅度缩短牦牛出栏周期、最大幅度提升草场承载能力、最大幅度促进种养循环目标。

相信不久,现代园区引领、牧场“集群”夯基、精深加工拓展的“牦牛发展一条龙体系”势必闯出一条科学化喂养、数字化交易、精细化供给、市场化拓路的现代牦牛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亚克甘孜、草美牛肥人富、心聚业兴梦圆!


  • 上一篇:康定市厚植产业发展“土壤” 推动集体经济......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8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