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高原牧村的美丽嬗变

本站原创    2022年08月02日

四郎罗布和村民加洛商量制作牦牛毛编织新产品。

◎本网记者 周燕 文/图

松多顶村位于新龙县拉日马镇,全村林地面积32856.64亩,草地188499.29亩,共有224户1137人,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纯牧业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这里的人们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近年来,新龙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团结带领农牧民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的乡村振兴好路子,松多顶村的农牧民群众陆续在拉日马镇附近定居下来,以生态旅游的石板藏寨名片,华丽转身,闪亮嬗变,成为新时代新龙秀美生态乡村建设的又一样板,松多顶村的群众过上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松多顶村瞄准旅游产业发展前景,依托省道314线便利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实现“村庄美、产业兴、牧民富、环境优”的目标,积极推动全村产业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转变,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宜居宜游、聚商宜业、绿色藏餐、农牧业体验为主的特色生态旅游村,引导群众打生态牌、吃旅游饭,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丰收。

“游客到我们这儿来,都会尝一尝坨坨牛肉、糌粑、酥油茶等藏餐。”几年前,村民四郎罗布利用自家4间闲置的房间开办了民宿,如今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

谈及旅游给自家生活带来的变化时,四郎罗布告诉记者,“来我们这里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特别多,夏天旅游旺季时,我们村上的几家民居客栈都住满了游客,一年下来光旅游接待就能挣到一两万元。”

随着旅游的发展,曾经罕为人扰的拉日玛草原上像四郎罗布这样尝到旅游接待带来实惠的村民越来越多,通过参与旅游经营实现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时,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到了晚上,村里的广场上非常热闹,大家跳舞、健身,日子过得舒心、自在。”四郎罗布说。

“以前我们村很落后,靠畜牧,草场不够;靠种地,耕地不够;群众的收入很少。”四郎罗布说,为增加群众收入,松多顶村“两委”班子商量大力发展旅游。刚开始村里的群众都没有信心,也不理解,他便在松多顶村“两委”的支持下带头先把民宿经营起来。大家看到效益不错,也就都跟着干起来了。

“借着旅游发展的东风,很多省内的旅行社每年来拉日马镇好几趟。”松多顶村党支部书记瓦扎西说,旅行社通过深入在村里踩线踩点,开发了不少短线游、多日游产品。

“每年暑期,不少到我们村来的游客,在这里进行绿色消费。‘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相辅相成,带动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瓦扎西说。

据介绍,松多顶村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突出民族化、特色化、差异化,注重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的深度交融,采取“技能培训+党员带头+群众开办”的营业模式,党员户纷纷带头,高标准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接待,大力实施智慧旅游、智慧牧场、草原帐篷城等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村级“旅游+观光+娱乐+餐饮+住宿+购物”一体化的旅游产业发展链条。

走进村民加洛家,就听见“嘎吱、嘎吱”的纺织声,这是加洛一家编织牛毛帐篷和其他纺织品发出的声响。剪毛、拈绳、编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加洛一家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从他们喜悦的笑容里能看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坚持。

“我的成长离不开牦牛,我的生活离不开牦牛,牦牛的一身都是宝。牦牛肉、牦牛奶、牦牛皮、牦牛绒甚至牦牛粪都是宝贝。多亏了牦牛,养活了我们一家。”加洛说道。

加洛告诉记者,自己是在哥哥的支持和鼓励下,开始做牦牛毛手工艺编织工作。看着一根根细软的牦牛毛经过反复搓捻,再进行编织,最后成为一匹布,加洛很是欣喜,在他看来,浸润其中的,不光是祖辈的智慧,更是浓厚的情感寄托。

从手串、毯子到手提包、手机包,加洛开始尝试制作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产品。除了传统的藏族吉祥图案,他还把藏族传统建筑里的一些元素也融入自己的产品中。

“以前,我们都是用牦牛毛做帐篷,现在才开始做包包。上个月,一位前来旅游的姑娘一下子就买了两个。这些包全是用牦牛毛和羊毛纯手工编织的,价格要看大小和款式,一般一个能卖3000多元。”加洛说,“现在我们才刚开始做,以后随着旅游发展,我还打算和村民们一起发展纺织,这样既能增加大家的收入,还能为藏族纺织技艺培养更多人才。”

加洛一家以出售手工编织的手机包、斜挎包等纺织品为主,真正实现了让“牛羊毛”变成“红票票”。

如今,一个个独具藏式风格、最有民族特性的手工艺制品,将走向千家万户,销往省外市场。收入的增长,生活环境的改善,让松多顶村牧民群众共同致富的信心与决心越来越足了。


  • 上一篇:小藏寨搭上乡村旅游“大快车”
  • 下一篇:泽仁和他的“开心花园”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8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