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王建青:百姓心中好“门巴”

《甘孜日报》    2014年07月14日

记者 袁飞 宋志勇

在亚日贡乡,说起“王门巴”,没有一个老百姓不认识的。9年来,他凭着真诚而执着的信念,扎根基层,淡泊名利,以解除患者疾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为己任,从普通医生到医院负责人,一步一个脚印,以一位普通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他就是亚日贡乡卫生院的医生王建青。

亚日贡乡位于素有“中国弦子之乡”之称的巴塘县,该乡卫生院离县城有152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乡。

2005年21岁的王建青,在甘孜州卫校毕业后,并被分配到了巴塘县。当时独自来到亚日贡乡的王建青,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该乡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自来水,更没有电,为了让家人放心,王建青从来没有给家里说过一句苦,而是这里如何如何的好。

因为语言障碍,因为年轻。当地群众对王建青都是冷眼相待,每次来看病都是找本地医生。到卫生院工作半年,无论王建青怎么努力,仍然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同,这让王建青真正感觉到“苦”的滋味。

2005年底,由于亚日贡乡战格村的人们观念落后,该村朵朵家媳妇临近生孩子,但拒绝到卫生院生产,无论王建青三番五次登门劝说,都无济于事。这天凌晨三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睡梦中的王建青,随着院长叫喊,王建青迅速穿起衣服和院长跑步来到病人面前,当时产妇已经快没气息了,为了能及时抢救病人,王建青经过连续3个小时的抢救,孩子终于顺利出生,而产妇也脱离了危险。该事随后在全村传开了,慢慢的老百姓对这位年轻的“门巴”有了新的看法,渐渐的对他产生了信赖和好感。

为了能看好病、看对病,王建青长期自学当地语言,不到两个月他就能说一口流利的当地藏语了。现如今,皮肤黝黑的王建青,脱下白大褂,别人还以为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民。然而对于王建青的医术,方圆数十公里的人无不举手称赞。

说起称赞,还要从他参加工作时谈起,那年王建青被分配到亚日贡乡卫生院工作,该院由于长期处于个体诊所包围之中,医疗环境差,医生看病只是靠简单的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进行诊断;临床用药短缺,经常是配了这药少了那药,或者干脆只有零星几种常用药;卫生技术人员走的走、散的散。医院面临着难以生存的危机,影响着当地百姓就医时,王建青没有撤退,而是找症结查原因。王建青在坐门诊的同时不放松业务学习,以身作则,坚持每天学习。

医者,先做人,后行医。”这是王建青的座右铭。作为一名医生,王建青深深知道,一个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包装,而是靠过硬的诊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只要具备这些,通过病人口耳相传,才会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

人不能忘本,不能钻进钱眼里,何况是党员。要想乡亲们的养育之情,要想党的培养之恩,不能在得与失上斤斤计较,真真切切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报答群众的信赖和党的培养。”王建青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遇到暂时拿不出钱的病人很多,但他总是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王建青为病人垫资有多少,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仍时不时总会有病人向他表示歉意,“王门巴,我还欠你钱呢。”而他总是一笑了之。当地群众都说:“这位大夫值得信赖,是两袖清风的拓荒牛,老百姓贴心的好医生。”

经历春夏秋冬九次的王建青,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患者面前,从没因一次私事请过假,从没出过一次差错。靠他那精湛的医术、高尚的情操,体现了王建青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当代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

  • 上一篇:援藏让生命更精彩
  • 下一篇:泸定县关心未成年人重在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