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书写教育发展新篇章

甘孜日报    2024年08月07日

◎甘孜日报记者 甘超 文/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州“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教育事业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2011年9月2日,《甘孜日报》第一版中《国家教育督导团过程督导组赴我州督导检查“两基”工作》一文报道了我州接受“两基”过程督导组督导检查工作,自此完成“两基”的历史任务。

10多年来,《甘孜日报》也关注、书写、见证着我州教育事业发展的每一步。翻阅2011年至今随着时光流逝而泛黄的报纸,从《孩子在寄宿制学校读书,我很放心》《从有书读到读好书》到《挥奋进之笔 书育人新篇——我州奋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等稿件,我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跃然眼前。

教育均衡持续发展

“学校条件很好,孩子们读书不用交钱,还要管吃住、发衣服,孩子在学校学习,我很放心,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在学校努力学习,长大了有文化有知识能找个好工作。”多年前,新龙县麻日乡南多村村民仁孜就感叹说。

仁孜的感叹是我州不遗余力推进“两基”的结果。自2001年我州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2004年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来,《甘孜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甘孜州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意见》《甘孜州关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实施,强力推动我州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2011年起,我州通过整合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结余资金,解决公办幼儿园农牧区入园幼儿的午餐费;2013年秋季学期起,免除了全州所有公办在园幼儿的保教费,自此甘孜州学前教育进入免费教育时代。2013年,州委、州政府将残障学生的教育生活所需的经费列入州级财政预算。2013年至2014年,随着全州幼儿园的不断建成、免费学前教育的实施和人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积极性的不断高涨,藏汉双语学前教育需求空前强烈,为了让孩子们享受优质的双语学前教育,组织编撰了全州第一套农牧区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教材,教材全套共计39本,包含配套的包括配套挂图、CD/VCD、幼儿操作学具、教师指导用书、教师操作教具等。

如今,仔细翻阅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一纲要、四意见”这个目标并不是纸上谈兵,州教育体育局不遗余力将“任务书”落到实处。截至2023年,全州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00所,在校学生24.09万人。其中寄宿制学校296所,寄宿生14.2万人,占全州中小学生总数的78.19%。全州教职工21086人,其中专任教师15897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66.84%。五年来,全州教育投入资金共计103.6亿元,撤并学校134所,新改扩建大规模寄宿制学校55所和7个教育园区,为70%以上农牧区学生“上好学”提供了基础条件。此外,全面落实十五年免费教育保障和困难学生资助资金36.28亿元,受益学生达131.29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我省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这项民生工程,我州首批300名学生有幸进入5所职业学校学习。此后十年时间,我州一共输出“9+3”学生18225人,其中已毕业14282人,在校三个年级共3943人,分别在省内10个市27所中职学校学习,涵盖机电、汽修、道路桥梁、学前、护理、财会、药剂等45个专业。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甘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用知识改变命运,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两基”教育的成功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走进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上空。新的一学期,仁青布珠在实验教室里与同学一起做着科学实验。看着老师的演示,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新奇与欣喜。

2019年9月,仁青布珠和1717名边远牧区孩子走进崭新的校园,成了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在仁青布珠的记忆里,上学是早上五点起床,在寒风里摸黑步行近两个小时。为解决这一现状,我州优化调整校点布局,用适度集中的方式,解决学生高度分散的现状问题。

“学校里有很多同学和像亲人一般的老师。学校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课,比如美术课、英语课等,学校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我非常喜欢现在的学校,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将来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仁青布珠幸福地说。

多年来,我州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青壮年文盲率大幅下降,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2021年,我州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随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就由“基本均衡”转至“优质均衡”。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助推全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3年,我州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四川教育现代化2035》以及教育部制定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等顶层规划,经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征求各县(市)、州级各部门意见,并经州政府论证同意后形成了甘孜州优质均衡发展路线图。丹巴县首个启动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日前,康定市回民小学联合康定市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康定市科学技术协会举办了精彩的航天科普“科学课堂”活动。

活动中,学生们有的受邀上台与机器人进行有趣互动;有的亲身感受炫酷的“火焰掌”,发现手中“着火”,但丝毫不烫手,体验了VR眼镜带来的沉浸式航天之旅,大象牙膏则让学生们直呼神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家了解了航天知识,激发了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

“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成都实小的小朋友们又是怎么回答刚刚那个问题的呢?”在丹巴县川口寄宿制学校6年级3班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段漪琳老师正一边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着成都实验小学的录播视频,一边教授着秋季新学期课本里的第一课《In China》。

川口寄宿制学校6年级3班的彭嵩朕说,“我从一年级开始就通过成都实小的远程植入式网络教学来学习各科课程,这种学习方式更直观,能让我们享受到成都地区优质的教学资源。6年来,我们还和前、远端师生一起参加了许多教育实践活动,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

这一个个事例,其背后无不诉说着优质教育的背后是技术的支撑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结果,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由“愿景”照进“现实”。

“现在我州不断提高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水平,加强全日制远程网络教学、初中本土直播教学和四川云教学模式管理,三类远程网络教学覆盖全州中小学(幼儿园)387所,开设班级3902个、受益学生11.09万人。”州教育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不仅如此,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甘孜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州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培根铸魂”工程、“强师提能”工程、“资源补短”工程、“管理增效”工程、“开放共建”工程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努力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我州“学前学普2.0行动”也初见成效。我州充分统筹利用浙江对口支援力量,有效发挥浙江帮扶工作队、钱塘区、椒江区等支援资金作用,加强资金监督管理,依托专家团队通过专家报告、研讨、工作坊等,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对老师进行学前教育和学前学普的培训加强对学前教师和“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提升。从2022年色达、理塘两县试点到2023年扩面,已经在全州15个县实施学前学普2.0行动,效果明显。

具体而言,学前儿童突破“语言关”,拉齐了民族地区学龄孩子语言“起跑线”。我州学前儿童普通话水平整体平均得分率为84.59%。其中,“听懂”“会说”和“敢说”能力得分率分别为89.93%、79.73%和82.43%。仅有2.63%的教师及辅导员对儿童学习普通话效果感到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学前儿童初步养成好习惯,铺好了民族地区幼小衔接的“奠基石”。“学前学普”行动围绕“好习惯”养成,通过普通话教学和游戏课程,重点引导幼儿养成自主洗手、洗脸、刷牙等良好个人卫生、友好交往、文明用语等习惯;学前师资队伍迅速壮大,补齐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最短板”。将“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纳入“国培”“省培”计划,并实施了以市(州)为主的辅导员岗前培训和以县为主的在岗提升“双培”制度,确保了辅导员具备相应的学前师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移风易俗树新风,推动了民族地区现代生活方式的“再建构”。通过“学普进万家”“小手拉大手”等途径,促使了家长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速推进现代生活方式再建构。

此外,还举全州之力新办甘孜职业学院,填补了甘孜没有高等职业院校的空白,创造了一年建设一所大学、半年筹办一所大学的“甘孜奇迹”,展现了新时代的“甘孜速度”;同时,成功申报省级“双示范”和“三名工程”建设中职学校各1所,助推中职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提升,逐步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引领,中职教育为主体,中高职衔接教育为路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往事如歌,初心如磐。多年来,我州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教育规模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教育的“硬件”“软件”都有着让人惊叹的变化——学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更加普惠、优质、均衡的教育惠及全州人民。相信未来,在甘孜教育发展振兴之路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振奋的教育“好事”发生。


  • 上一篇:1.3万余辆大中型货车顺利过境 我州全力保障灾后进出州道路安全畅通
  • 下一篇:抢险救援工作有序开展 受灾区域生活秩序平稳有序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10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