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08月12日
◎李艳秋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7月14日,临近中午,收拾好行李,何子寅轻轻地走出房门,拉上门锁,回头望了望自己住过3年的地方。
7月,是道孚最美的季节。客车行驶在道孚至康定的“中国熊猫大道”上,草地上山花烂漫,牛、马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田野里的油菜花和青稞留下一抹抹亮色,随风摇曳。
是时候离开这里了,眼前的美景仿佛在向他招手致意。他知道,心中不舍的不只他一人,只是他迟一步踏上这2300多公里的归途罢了。
2021年新一轮对口关系调整,浙江金华市婺城区第一批援派四川甘孜州道孚县共计2名挂职干部、10名专业技术人员。随着援派工作陆续结束,其他同志或早在两年前、或不晚于今年6月便已返回,何子寅医生则选择继续留守至现在,也成为了婺城援派道孚的第一批专业技术成员中,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的。
用一颗真心在海拔3200米高原行医
“援派的期限快到了,你有什么想法?”
“我想还是再坚持一年半,这里需要我。”
2023年初,道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里,当组织上征求何子寅的意见时,他这样回答。此前已延期半年,本可返程,他却再次提出了延期申请。
原来,2021年7月婺城区组织卫健系统专技人才援建道孚县,何子寅成为了首批援派人员之一。当时计划的援派时间是一年,但后来组织上发现许多道孚的藏族群众对何子寅的工作非常认可,在群众的挽留声中,他的援派时间先是延期了半年,这次又主动提出延期一年半。
说他是“早去晚归”的援派力量,一点儿也不假。
如今,在道孚县人民医院1楼办公室外,挂着婺州“组团式”帮扶医疗专家的个人简介,何子寅在最下边靠左,主要方向是“中医”。
仔细观察,6名医生中何子寅与中医的渊源最深,这位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医师,曾就读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对于中医有着特别的“执念”。
然而,初来道孚时的何子寅,却对即将面临的困难“准备不足”。
道孚地处川西,平均海拔3200 米,高寒缺氧,气候干燥,紫外线非常强烈,不做防护的话可以晒到脱皮。
因为这样的环境,常见病与他生活的沿海地区有所不同:在野外寒冷气候下劳作,加上强紫外线光的照射,当地群众特别是妇女面部黄褐斑发病率较为普遍。黄褐斑成为当地群众的一大痛点。
何子寅根据中医典籍记载的“诸内必形诸外”“内调以治外病”等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纯中医药治疗妇女面部褐色斑及青少年痤疮、粉刺等皮肤疾病,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坐诊过程中,何子寅还发现,关节炎、腰腿痛等病症也较为常见,稍做运动就胸闷气短、气喘吁吁,呼吸费力的人较多,血红蛋白浓度代偿性增高,血液黏稠的人较多,勤劳的农牧民们,长期劳作中有不少慢性病。经过不断摸索,他充分利用当地的特产,使用像红景天、党参、当归治疗上述病症,效果非常理想。
对过敏性紫癜、肺结节、原发性痛经等常见病症,他也在传统医疗方案基础上尝试中药创新,用更小代价或成本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用手中的笔写下60余万字诊疗记录
初来乍到,语言也是一个现实困难。
在道孚,来挂诊的多数是藏族同胞,且多来自偏远农村地区,有的甚至不会讲普通话,何子寅根本听不懂。
有一对老年夫妇过来就诊,他们讲的何子寅听不懂,何子寅讲的他们也不明白。于是,老人就用手机拨通在成都的儿子的电话,让儿子做翻译,用普通话把病情复述给何子寅。
转述再翻译,费时又费力。这也促使何子寅在每次行医过程中,在详细了解病情的同时,专门准备了一个厚厚的工作笔记本,认真记起了诊疗笔记。有了诊疗笔记,复诊时就能快速了解病情,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语言障碍带来的影响。
短短3年时间,何子寅记录了17本、60多万字的笔记,这也成为他这段援川经历的重要见证。
慢慢地,接受他中医理念的人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也越来越多,常常可以看到前来问询的患者排起长队。白玉、德格、丹巴、雅江……在农牧民口口相传中,周边六七个县的患者慕名而来,他总是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仔细把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时间再回到他临行前一周。“何老师,我们都舍不得你走!”中医康复科的龚琦、德青措吉医生,也不约而同表达了感激和不舍。
两位医生都是道孚县人民医院的主力医生,何子寅看到他们都有较强的学习中医内科诊疗技术的愿望,在平时的诊疗过程中也会结合当时的病例,向他们讲解诊治思路与用药特点。何子寅还组建了“悬壶济世”中医师承学习微信群,一起探讨中医辩证论治,理法方药,分析日常的病例。
如今,何子寅返程了,道孚的新生诊疗力量得到一定加强,这让他倍感欣慰。
“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坚持到现在,是情怀和职责使命在支撑,更是因为家人、领导、工作队同事和朋友的支持,以及道孚本地群众的认可!”何子寅说。
3年的援派工作结束,但何子寅与道孚的情缘却不会中断。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