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纪实之四
资料图片。
■ 罗林 记者 秦松
68岁的藏族农民多吉卡珠已2年多时间没去地里劳动了,现在的他不是到田边地角去看庄稼,就是在家带孙子。“过去村里的老人都没能享到这个福啊。”坐在巴楚河畔那座崭新藏房的院坝里,多吉卡珠的笑容如同高原初秋的阳光一样灿烂,他说,以前的老人们都是一生劳作,没享到什么福,“我们真有好福气哦,这多亏了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
多吉卡珠两年前还是巴塘县甲英乡绒塔顶村的贫困村民,那个时候,他们一家7口人住在海拔3500米的上甲因村,那里距离乡政府有165公里之远,到县城还要翻4座高山,“从每年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都是雪封山的日子”,“一年的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更不要说用电话了,一年中的多数时间大家都窝在村上。” 多吉卡珠说:“更要命的是每年我们都会遭山洪和泥石流。以前我们住在山上,村里的耕地坡度都在60度以上,每年遭遇泥石流或山洪时,很多泥土被冲涮到山脚下的大江里。为了生存,我和村民们每年都去山上背泥土进行回填。”
就在多吉卡珠认为他会在那个半封闭的村庄里劳作一生的时候,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州启动实施,将那些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村民搬迁到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2006年,多吉卡珠一家人和全村近200名村民一起移民搬迁到了国道318线旁边的巴楚河畔绒塔顶村。
“自来水、水泥路、电灯、电炉,还可以手机打电话,除了新房子外,其他的东西都是我过去都没见过或是想到过的,这些都是国家为我们无偿提供的。”多吉卡珠在感恩党的扶贫政策的同时也感慨着搬迁后生活的变化:新开垦的3亩多地现在亩产都已经超过800斤粮食,荒坡种上的300株核桃树再过5年就是家里的“摇钱树”了。
事实上,在巴塘县绒塔顶村里和多吉卡珠一样的村民比比皆是,他们都是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受益者。自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试点以来,州扶贫移民部门严格坚持“自愿搬、有地搬、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以根本改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为主线,注重把生态移民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赈灾、生态建设、新村建设和旅游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配套发展旅游和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移民扶贫工程成效明显。2011-2014年,全州共实施移民扶贫工程7526户38450人,总投资达22135万元;2015年计划争取资金6600万元,实施搬迁1822户11000人。我州稳步有序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涌现出了如乡城县洞松乡卡心村、得荣县茨巫乡卡色坝村等一大批易地扶贫搬迁示范新村,成功走出了一条扶贫新村、移民搬迁、产业扶贫、科技推广、劳动力转移“五结合”的移民扶贫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