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实施六大战略——产业富民篇

《甘孜日报》    2016年01月26日

    【成就回顾】
    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全州接待游客10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7.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3倍、4.6倍;能源开发走出新路,水电实现增加值30亿元,较2010年增长78.5%;矿产开发有序推进,2015年矿产业实现增加值8.7亿元;现代农牧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22.5%、16%,农业实现增加值53.6亿元,较2010年增长1倍多;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亿元,较2010年增长30.4%。
    【目标展望】
    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坚持“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优先发展旅游业,加快创建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试验区,打造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均较2015年翻一番;有序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推进水电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有序发展优势矿产业,加强矿产资源勘探、保护和优势资源开发,努力打造中国锂都;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按照“一圈一带一走廊”布局,建成特色农业和林业产业基地各100万亩,大力开发“十大”特色产品;加快发展特色中藏药业,构建种植规模化、研发系统化、服务特色化、市场国际化的中藏药产业化格局;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建设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着力构建“一园三区”产业布局;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以扩大服务消费带动消费升级,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节能、安全转变。
    【今年任务】
    全面建设旅游目的地、产品、品牌、应急救援“四大体系”,力争接待游客12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5亿元;新增装机107.5万千瓦,加快推进两河口、苏洼龙等大型电站建设,核准开工硬梁包、叶巴滩等电站,做好孟底沟、拉哇等160座电站前期工作,力争新增太阳能开发装机15万千瓦;全力推进甲基卡、措拉锂辉矿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中国锂都,抓好里伍铜矿、呷村银多金属矿等生产扩规,力争矿业实现增加值10亿元;力争农作物播面达到130万亩,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50万亩、特色林业产业基地6.3万亩。加快构建“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启动泸定、乡城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康定、理塘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推进“十大”特色产品开发,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加快发展特色中藏药业,力争药材种植2.5万亩,制剂产量达到200万吨,中藏医药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积极创建藏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格萨尔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重点培育一批民间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叫得响、有特色的国家级文艺或影视作品。

    【记者感言】
    产业富民重在落实
    ■ 本网评论员
    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脊梁,是脱贫奔康的重要依托。只有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农牧民群众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实现小康。
    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必须要优化产业布局。我州农牧民群众受文化水平、思维模式、交通条件以及惯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影响,想致富,却苦于找不到出路,要让农牧民找到更多的致富依托,实现永久性脱贫,同步迈向小康社会,发展产业富民才是真正的出路。各县(市)要找准贫困根源“拔穷根”,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坚持“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经济效益好、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领导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深入基层要帮思想,帮谋划,帮产业。只有抓好产业富民,才能加快发展步伐,才能快速实现跨越赶超、后来居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抓好产业富民,要立足优势,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我州大多数县和乡村底子薄、条件差、工作难度大,是实现农牧区全面小康的短板,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必须深入基层,扑下身子,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不出成效不罢休的精神,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找准地方特色,摸清地方优势,在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帮助地方谋划打造符合市场需求、发展空间巨大、产业链条长的富民产业。要优先发展旅游业,强化旅游业带动作用,形成“两环一带”旅游发展布局;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形成“一圈一带一走廊”农业产业布局;着力推进能源、矿产、文化、中藏药等特色产业发展。要根据地区特色资源优势,打造规模产业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在项目配套、资金扶持、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政策上,对“农”字号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发展后劲,带动产业发展。
    抓好富民产业,一定要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各级各部门要持之以恒创优服务,注重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和民间协会组织的作用,将产业扶强做大,做响品牌,通过品牌凝聚人气,汇聚财气,形成集聚效应,带动农村更好发展。要扩大特色产业对外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国内外市场;科学研发优势资源、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保持特色民族经济的健康发展。
    眼下,我州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的号角已吹响,全州上下一定要围绕培育富民产业做文章,着眼产业富民下功夫,真抓实抓倾力抓,力争抓出成效、抓出农牧民群众脱贫奔康的精气神。


    【现场故事】
    康定:一村一品品出幸福滋味

康定市羊厂村民踊跃领取大樱桃树苗。

康定市阳林村民养殖藏香猪叩开致富门。
 
    ■ 周燕 /
    近年来,康定市从“精准扶贫”入手,狠攻贫困村脱贫。摸家底、谋项目、筹资金、定措施,举全市之力燃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燎原之火。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康定全市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就是一个乡、一个村里,每户之间的贫困原因也都不尽相同,显然不能照一个模式去做。因地制宜,因户思索地探索多渠道、多元化脱贫新路径也就成了精准扶贫的“重心大戏”。为有效解决该市扶贫“怎么扶”的问题,康定对全市贫困村、户具体情况反复研究,确立了构建贫困村“一村一品”贫困户“一户一业”的产业格局。
    康定市瓦泽乡营官村海拔3440米,坐落在距离新都桥镇3公里的国道318线两旁,沿线10多公里因景致迷人,被誉为“摄影家的天堂”。
    “冬天来营官村的人不太多,可是每年国庆期间,几乎家家户户住宿就会‘爆满’。”当地居民甲玛向笔者介绍,曾经的营官村村民都靠种青稞、养牦牛为收入来源。“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加上紧临国道318天然地理优势,村里兴办起了旅游接待,大力发展旅游业,现在收入增加了,老百姓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目前,全村发展民居接待户40余户,星级乡村酒店2家。2015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解决本村就业1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近1000万元,民居接待户年均收入将在16万元以上,乡村酒店最高收入达60万元以上。
    “等明年大樱桃挂果了,我们的生活就好了。”望着地里的一排排大樱桃树,康定市姑咱镇羊厂村村民李通燕满怀憧憬。随着该市“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大樱桃正在一步步点亮该村村民的脱贫梦。 受益于该市“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扶贫模式的还有捧塔乡阳林村。 “我们于2011年成立养殖合作社,开始将猪仔赊销给村民自养,等年底回收时候,扣除猪仔钱,再按照商品猪一斤14-16元不等的价格将剩余的钱补给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在康定市捧塔乡阳林村,藏香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良波指着圈舍内的“猪宝贝”,高兴地告诉笔者。
    26600平方米的示范基地,标准化圈舍3200余平方米,饲料仓库100余平方米……今天阳林村的藏香猪养殖农民专业合社,已经从当时只有成员13户发展到了如今入社农户达136户,带动阳林村整村养殖农户62户,辐射其他乡村散户70余户,户平增收上万元,扶持大渡河沿岸其他乡镇养殖大户4户,户平增收5万元,每年可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100人次,被评为“第五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和“首批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组织”。 产业到村,项目到户、帮扶到人,确保做到扶贫攻坚精准化、落实脱贫实效化,康定市走出了一条具有康巴特色的产业脱贫幸福路。 截止目前,该市已发展乡村酒店6家、民居接待户600余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2000余人,人均增收2000元。去年1至10月,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15.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51亿元;培育个体工商户550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17户和民营企业512户。康定张大哥牦牛肉系列、青藏谷地土特产等品牌成为助农增收的富民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牧业,基本形成“酒、肉、菌、果、药”五大特色产品,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特色标准化种养殖基地7个,发展青稞、水果、蔬菜、菌类等特色农业基地8.7万亩,培育“青藏谷地”“打折渚”等龙头企业27家、专合组织188个、种养大户114户;去年1至9月,预计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3元,同比增17.1%。
   
    泸定:特色产业催胀百姓钱包

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蔬菜产业助农奔康。
 
    ■ 姜涛 /
    “从种植玉米、土豆到改种青椒、番茄,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加到5000多元。看着和平村经济逐步发展,群众收入日益增多,我心里就高兴。”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党支部书记刘显虎谈起村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后带来的变化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是典型的高半山贫困村,种植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下,交通不便,群众思想落后,村上年轻人找个媳妇都很困难。
    要让贫困农民彻底脱贫,必须增强群众“造血”功能,走滚动发展的路子。对此,泸定县充分利用高半山土地资源和气候优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调整高半山农村产业结构着手,号召高半山村组发展特色蔬菜、水果、干果等,并加大扶持力度,送种子、送化肥、送技术,提高农民收入。
    和平村“两委”抓住这有利之机,跳出“先基础后产业”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了党支部领导下的“公司加协会连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村干部、三老干部带头示范,确立了绿色蔬菜基地、果芋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在全村建成辣椒、番茄、无筋豆等绿色外销蔬菜基地300余亩,推广粮芋、果芋套作复合种植模式,建设魔芋基地400余亩,青脆李200余亩,核桃200余亩,基本实现了林果蔬整村覆盖,全村总收入达到了300余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我们村的脆李还未上市,很多商贩已经和我们联系好了,今年赚个万把块钱是没问题的。”村民老李看到满园累累果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和平村的巨变只是泸定县奏响产业富民乐章的一个音符。 早在2012年,泸定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面对全县大部分群众居住在高山半高山的实际,及时调整思路,将农业农村工作重心和扶贫工作重点转向了高半山地区,确定了“优农强工大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编制了高半山以“三个五万亩”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5万亩高产核桃、5万亩特色水果、5万亩优质魔芋)。
    近年来,泸定县按照《高半山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优质核桃、优质魔芋、特色水果“三个五万亩”和无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标准化养殖区基地建设,全力打造“连通内地、服务全州、辐射西藏”的“菜篮子”供应基地。截至目前,已发展核桃6.23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花椒2.5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3万亩,建成蔬菜产业基地21个,蔬菜种植面积达3万亩;建成中药材0.7万亩,羊肚菌等食用菌1500亩。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创建了泸定“红樱桃”、“雪域野农”苹果、“幸福仙桃”、无公害蔬菜等本土农产品品牌,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同时,泸定县大力深化农村改革,激发扶贫内生动力。该县以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3967亩,培育出盛煌农业产业园、团结羊肚菌种植园等产业大户20家;引进元正食品有限公司、桑吉卓玛青稞酒业、贡嘎雪域生物科技、盛煌农业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康东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通过3年来的不懈努力,泸定县的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逐见成效。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7720元。
   
    雅江:国宴松茸带来财富期
    ■ 谢臣仁 陈昌鹏
    2015年9月3日,万众瞩目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国宴”招待各国嘉宾,第一道菜——松茸山珍汤。
    “高原山珍”松茸声名远播,成为招待外宾的“国宝级”菜肴。
    而远在数千里之外、主产松茸的雅江县,也正围绕“中国松茸之乡”这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延伸产业链条,并闯出一条提升高原特色农产品价值、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重建雅江松茸坐标
    松茸第一次在“国宴”上亮相,得追述到2001年10月20日上海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的欢迎宴会,“鲍汁松茸”得到各国首脑与贵宾的青睐。自此之后,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大午宴,2014年5月20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宴会上都可见松茸身影。
    松茸的国宴“晋级之路”,也映射出雅江松茸产业的发展之路。我州海拔3000米的高山是松茸的发源地,也是全球公认的最好的松茸产地。平均海拔3500余米的雅江县,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雅江松茸纯粹、纯洁、纯美的优秀品质,进而被誉为松茸贵族,并赋予了“雅茸”的美称。2013年8月3日,雅江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松茸之乡”称号。
    如何重建雅江松茸的“地理坐标”?怎样打造“藏区一流”食用菌产业大县?如何让养在“深闺”中的山珍走向世界?雅江在思索之中付诸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该县引进企业,投资1.6亿元,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启动建设以松茸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园区,现有3家野生菌加工企业,年收集、加工野生菌约300吨,年产值约2500万元;每年8月3日举行“中国松茸节”推广活动,相继完成了食用菌产业规划和保育基地规划,注册“雅江松茸”地理商标,完成“中国松茸之乡”“雅江松茸”的二维码品牌防伪保护,获得《雅江鲜松茸等级规格》这一全州首个地方标准,“雅江松茸”成功入选“四川省首届城市文化名片”;借助电商平台,实行“互联网+”网上订货,50户“雅江松茸”经销网店实现销售“无缝对接”。目前,雅江年产松茸1500吨,年收入过亿元,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出口量占70%以上,山珍凭借互联网“远嫁”山外甚至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雅江松茸真正实现了走向世界。
    拓展特色产业版图
    2002年,松茸被列为“国家二级濒危植物”,野生松茸因没有办法人工种植,每年正以5%的速度递减。
    2015年,由于气候变化,松茸产量减少,远不及往年的1/5,但雅江群众的收入却没有减少,奥秘何在?笔者在日基村村民巴姆家找到了答案。
    1月20日,寒冬腊月,高原已是冰封雪冻,巴姆家的大棚里却是生机勃勃:羊肚菌已经种下,已经吐露菌丝,生长着新一年的希望。
    巴姆一家五口人,以前仅靠4亩土地种植玉米、土豆来维持家庭生活,常常入不敷出。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到现在却难以为继?必须谋划新的出路。
    其实,巴姆家这样“案例”早已被雅江县委政府关注。土地上做起文章,大棚育出新希望。松茸不能人工种植,菌类产业链却可延伸,雅江依托松茸“招牌”,拓展产业“版图”,去年,巴姆家在县农牧部门的帮助下种上羊肚菌,产值近7万元、利润达2万余元。
    菌类产业的拓展延伸为雅江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了“范本”。立足高原资源,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核桃、花椒干果基地,牦牛养殖、奶制品基地,藏猪、藏山羊、藏鸡特色畜禽育种保种养殖基地等高原特色农业项目在雅江“铺天盖地”,将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为此带来了农牧民人均增收1500元。
    产城旅综合体带来的财富期待
    1月19日,在八角楼乡日基村产城旅综合体建设工地,村民张金贵望着初见雏形的建筑物满怀期待:“再过两年产城综合体建好了,我们又多了一条找钱的路子。”
    缘起于松茸的该综合体,规划面积约165公顷,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项目以“中国松茸产业新区”为主,“一体化”展示松茸文化。同时,将该综合体打造成为高原特色农业和高原特色旅游的“结合体”。先期延伸打造出民族风情小镇、川藏线上最美旅游接待驿站;后期还将对产业区邻近的祝桑草原景区进行开发。据介绍,该项目建成后,预计直接解决当地2000余人就业、带动50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创业、让上万人走上致富道路,还能集聚旅游、产业等相关企业50余家,使当地GDP和财政收入增加1倍以上。
    一颗松茸演绎传奇故事,做出了一道道“高原美味”。如今,“国宴”松茸正在雅江精彩上演着农牧民群众脱贫奔康的“致富盛宴”。

    【行业举措】
    真抓实干求突破
    ■ 州发改委主任 王成康
    州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坚持“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经济效益好、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富民增收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作为全州综合经济部门,我们将突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制造绿色消费、创造绿色业态、实现绿色增长”,发展富民惠民产业,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富民增收优势。一是抓好规划实施。细化、实化《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三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将,把规划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明确细化落实到县(市)、到部门,明确规划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规划蓝图变成更具操作性的“施工图”。二是创新产业发展理念。坚持全州“一盘棋”的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共同打造甘孜品牌。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要素配置市场化、市场监管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切实推动对口支援向对口合作转变,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合作。大力推动甘眉、成甘、甘雅等“飞地园区”建设,创建开放合作载体。三是推进产业项目实施。准确把握国家、省政策信号和投资方向,立足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谋划和包装一批投资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加快海螺沟、稻城亚丁5A级景区创建,“两江一河”干流水电开发,“中国锂都”打造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同步抓好农牧业、中藏药业、特色文化业项目推进。四是确保产业投资增长。全力加强产业发展投资争取和落实,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十三五”期,力争能源投资1160亿元、旅游投资120 亿元、矿产业投资20亿元、农副产品加工投资12亿元。五是夯实和改善基础。全力以赴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园区等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缓解瓶颈制约,为“十三五”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 上一篇:​实施六大战略——依法治州篇
  • 下一篇:动真抓好“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