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一条路改变了一个村的命运

甘孜日报    2017年05月22日

——海螺沟景区管理局磨西镇磨岗岭村“变形”记

 

村民改造新居。

    516日中午时分,记者驱车来到磨西镇磨岗岭村,彝族村民付琼英家正在自家的新房前忙碌着。她满心喜悦地告诉记者:“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搞建设,再过三四个月,整个村子就会大变样啦!”说话间,她突然指着门前的这条水泥路说道:“就是这条通村路,改变了我们村的命运。”

    坐落在磨岗岭山顶上的磨岗岭村,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当年毛泽东率红军将士泸定桥的途经之地,更是3年前全镇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全村平均海拔1800米,彝族人口所占比例高达96%。“居高临下”的磨岗岭村,虽然能俯视山脚下的五个乡镇,但真要走到其中任何一个乡镇少说也得小半天。尽管村庄距离镇政府只有8公里,然而陡峭的山势使得修路近乎天方夜谭。采访中,年近八旬的姜炳福老人痛苦地回忆起了那一幕幕让人心酸的往事:“201011月的一天早上,他请了4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将一头150公斤重的大肥猪抬到镇上去卖。可好不容易将猪抬到位于贡都桥正上方时,由于陡峭的山路还不到一尺宽,抬夫不小心让捆在背架子上猪碰到了岩石上,进而失去了重心。幸好4个小伙子反应快,同时丢下肩上的抬杠,猪因此摔到了将近八百米高的悬崖下的当场死亡;而付琼英的婆婆娘也是因为卖肥猪,从这个地方摔了下去,幸好被陡坡上的树木拦住了,尽管脑壳上缝了十几针、筋骨也摔断了一根,但总算是捡了一条命。后来,两头大肥猪虽然卖了3900多元,可住院花的医疗费个人就支付了将近5000元。这样令人辛酸的例子,在我的记忆中起码不下20起。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村上居然还有3位老太婆,自从年轻时嫁到我们村子后,就再也没有下山进过一次镇。”

   正是因为不通公路,使得这个只有55234人的村庄,贫困户竟然多达40160人,是全镇有名的贫困村。因此,盼修路,那简直就是村民们最大最急的愿望。村支书罗涛清楚地记得,20149月中旬,海螺沟景区管理局局长谭智泉进村调研时,面对村民强烈而又迫切的修路愿望,他当场承诺,“国庆节后,通村公路就开工建设。”别看这条公路只有8公里长,那可全是从陡峭的山坡和悬崖上啃出来的,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施工中,有一台正在作业的挖掘机因边坡突然垮塌而坠落岩下,由于驾驶员机智跳车而幸免于难。后来挖掘机虽然被修好了,但这位驾驶员却再也不敢操作了;记得在一次施工时,一块滚落下山的石头,居然在滚动的过程中先后损伤了5辆施工车。尽管修路困难重重,但村民们没有一个提出要征地赔偿,没有一家不自告奋勇投工投劳,也没有一个成年男女没在工地上战斗过。局镇干部的坐阵指挥,80多天的起早摸黑,4000多个义务投工,近12万方的土石开挖量,终于在2015年元旦迎来了泥石路的建成,喜出望外的村民们自发杀猪宰鸡、载歌载舞欢庆了好几天。更让村民们意想不到的是:去年1月,投资446万元通村水泥路工程竣工通车了;今年1月,连户路建设工程高质量完成了。如今,村民购买的拖拉机、大卡车、小汽车已达到了8辆,摩托车更是多达49辆,进镇的时间也从过去的两三个小时缩短至20分钟左右。

    通村公路带来的好处,让村长罗向彬感慨万分:“公路一通,村民的精神面貌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种地讲科学了,而且增收的门路也渐渐增多了。如今,村民栽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的多了;规模养殖猪、鸡等的农户出现了;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多了;建新房的人家多了;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多了;主动改变生活陋习的人多了;送子女到镇上读书成风了,致富产业也有了;村民的幸福感也随之增强了……”

   去年3月,镇上成功为村上引进了海惠冰川菌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木耳种植业。镇政府为村合作社注入18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建起了4亩木耳种植大棚和1亩晾干大棚;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起了生产、仓储和加工基地,并负责提供菌袋、技术培训和产品回收,而全村家家户户都变成了股民。据驻村干部、村支部副书记刘米红介绍:协会无偿为每家农户配送1个股份,而农户则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自愿购买协会17个股份,合作社则将分红款的30%留作集体经济,其余70%则按实际持股份额分红。按照公司与合作社签订的每公斤66元的保底收购价计算,每亩大棚一年两季可生产干木耳5000公斤,这样4亩地的毛收入就多达132万元,除去菌袋等生产成本,村民每股每年可获得1600元左右的收益,集体经济每年也能因此增加10万元以上。目前,大棚内木耳长势喜人,今年6月首批产品可望“变现”分红。

   记者在采访时,碰巧遇见了正在村里检查指导“五改三建”工作的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高明悟。他告诉记者,“公路修通后,村里的变化确实是一年一个样:眼下,家家户户正忙着改住房、改厨房、改客厅、改卫生间、改圈和建院坝、建太阳能、建庭院,实施这项工程政府要投入250多万元,但村民的积极性非常高。9月底前,不但整个村子的人居环境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而且年内也肯定能摘下贫困村这顶沉重的‘帽子’。不仅如此,总投资将突破800万元的村红色文化园区也将在本月下旬正式开工建设。这个占地面积18亩的园区,将新建大渡河战场遗址、茶马古道文化和红军文化展览馆、火把广场、游客接待中心、茶马古道栈道以及停车场,明年园区建设一旦竣工投入使用后,村民们致富奔康的路子就更加宽广了。”

   如今,这条蜿蜒“悬挂”在陡峭山坡上的水泥路,宛如一条洁白的哈达,飘在白云与密林之间,暖在百姓内心深处。“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各级干部这么贴心,只要自己不好吃懒做,就不愁脱不了贫、致不了富、奔不了康。”付琼英发出的感言,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路在脚下,路在心中。


  • 上一篇:海螺声声再出发
  • 下一篇:海螺沟微信群开启“智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