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10月10日
面对五年来我州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长足发展,广大干部群众感慨地说:“我幸福,家人就医不再难!”
包虫病筛查。
为患者手术。
送卫生下乡。
送药到基层。
藏药制作。
医疗政策宣传。
软硬件提升
全州卫生医疗水平飞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狠抓硬软件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由规模增长向提质增效的转变;是全州卫计事业投入最大、发展最快、投入最多、群众受益最实的时期,卫计系统硬件、软件建设得到较好发展。”州卫计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五年来,全州累计投入资金27亿元,完成了州医院第二医疗区的建设,18个县人民医院和中藏医院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筹措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广东对口援建等资金集中用于全州334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老百姓的就医环境得到彻底改善,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实现了州人民医院创“三甲”、州藏医院等5家藏医院创“二甲”、州妇保院创二甲和雅江县妇幼保健院等2家妇保院创“二乙”的目标。
同时,我州大力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医疗卫生队伍量少质弱、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今年以来,各县(市)疾控中心编制数最低达30个,全州疾控机构的编制由原461个增编至619个。截至2016年底,全州有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20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0人,大学本科学历735人;高级职称215人,中级职称764人;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1622人,注册护士1679人。
“以前,家里人生病都会到一百公里以外的甘孜或理塘县,需要手术或大病治疗的就前往州医院,路途远、开销大等增添了患者额外的负担。现在,家里人看病都在县医院,因为县医院不仅有先进的设备、更有医术精湛的医生。去年,我亲戚的阑尾炎手术就是在县医院做的,术后恢复也挺快。”新龙县绕鲁乡卡桑村泽仁翁姆说。
“去年7月,我到州医院肛肠科就胃肠和肛肠治疗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学成回院后,我高效完成了两起阑尾炎手术。今后,我将不断加强学习,尽最大可能为患者减轻病痛。”该院肛肠科医生宋杨棚说。
据了解,新龙县医院除了具备必要的医疗设施外,还拥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机、电子胃镜、彩超、麻醉监护仪、远程心电系统设等先进医疗设备,并配有急救车辆3台,一系列设施的完善为新龙县百姓看病就医提供了基础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医院的基础设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医疗环境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解决了当地百姓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下一步,医院将继续加大卫计人员的培养力度,将国家对卫生行业服务系统的投入政策落实到位,并在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上下功夫,以最好的成绩迎接十九大的召开。”新龙县人民医院院长张蓉说。据了解,今年1至7月,新龙县医院共收治门急诊患者36000余人次,住院患者1400余人次,手术30余台。
“初期的中心医院只有一栋楼,没有独立科室,且房屋破旧,医技人员量少质弱,诊疗设备陈旧匮乏。”9月13日,站在色达县翁达镇卫生院新建并已投入使用的门诊科技大楼前,副院长刘波向“喜迎十九大·行走幸福路”第三采访团介绍着翁达分院的过去。
如今的翁达镇卫生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四楼的门诊科技大楼拔地而起,门诊、内儿科、外科、妇产科、藏医科均有了独立的就诊科室,医务人员正有条不紊为前来就诊的老乡们看病;在新建的住院大楼内,B超、放射和检验等辅助科室,先后添置的彩超、DR数字摄片机、辅助检验等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已经陆续就位,并投入使用。
据了解,近两年来,随着翁达分院提档升级,前来就诊的老乡由每天5、6人上升到现在的30多人。现结合预防接种、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下乡随访工作的开展,与改扩建前相比,翁达分院门(急)诊人次不断攀升,年综合服务对象达20000余人次,有效覆盖全镇6个行政村387户。
为了更好地提升诊疗水平,州内各县医院的医生除了到州医院进修外,还有不少前往省医院进修,得荣县人民医院的医生扎西曲珠就是其中一位,他说:“我是得荣县徐龙村人,以前村上的人病了,大多数都选择去云南看病。自我当上医生后,我想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县上就能看病。这次能够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学习外科,机会难得,我很珍惜。”
“我们三名医生在成都中医大附属医院银海眼科静修,进修生涯让我了解到眼科发展趋势,我们想把眼科打造成为医院的王牌专业,大家都很有干劲,特别努力。”该院医生泽仁旺姆说。
据该院院长甲玛介绍,截至目前,该院已选派17名业务骨干到成都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眼科、中医科、儿科和肛肠科等方面进修培训。学习时间由医生自行安排,每月向医院汇报进修情况,并同医院签订进修协议,培训结束后回医院的三个月内,能独立开展相关手术或工作,对于受到患者好评的医生,医院将奖励3000至5000元奖金。“下一步,我们将逐步建设一支门类较为齐全、素质不断提高,更合理、更广泛、更专业的医疗卫生队伍。”甲玛说。
健康扶贫
让建档立卡人员实现『零负担』
我州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和全省扶贫攻坚“四大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和“主战场”。全州1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占全省的40%;有贫困村1360个,占全州的50%;全州有48433户197464名贫困人口,占全州农牧民人口的21%,占全省的5.1%;贫困发生率为17%;其中因病致贫户有10054户,占贫困人群的21%。
来自新龙县大盖镇木鲁村的卡作翁姆,不幸患上脑血管疾病,于今年7月16日住院,5万多元的治疗费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陷入了绝境。“家里的经济条件本来就不是很好,我生病后更是增加了家里的负担,幸好有医疗保险、爱心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等政策,让我家渡过了难关。”卡作翁姆告诉记者,在一系列政策的帮扶下,最终,卡作翁姆支付了少部分费用,经过治疗后,她在8月17日出院,目前身体恢复良好。
和卡作翁姆一样得到医疗救助的还有来自石渠县德荣玛乡和平一村的土登塔西,他在青海省务工的时候,不幸患上了胆囊炎,为了节省来回的路途开支,他就在青海省藏医院进行了治疗,出院后,他的身体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没想到我在省外做手术,还得到老家的一系列医疗救助,我自己只出了近1000元的手术费用,现在的政策实在是太好了。”土登塔西说。
在我州,像卡作翁姆和土登塔西一样,享受各种医疗救助政策,告别因病致贫的农牧民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州对19.7万名建卡贫困人口患病情况进行全覆盖的摸底,按照国家确定的93种、省确定的23种重特大疾病病种识别出3.83万名贫困患病人口;在此基础上,我州又完善了贫困人口就医信息,建立健全贫困人口重特大疾病数据库和医疗卫生数据库,在医保系统中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群进行标识,实现贫困人口就医的精准识别,为每一户贫困户制作发放《甘孜州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健康扶贫医疗救助证》,进一步方便贫困患者看病就医。
同时,我州还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健康扶贫政策救助范围,相继出台《健康扶贫专项方案》、《医疗卫生计生脱贫攻坚细化实施方案(2016-2020)》、《特殊人群先诊疗后结算实施方案》、《健康扶贫分类施治工作方案》、《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
“健康扶贫犹如一场及时雨,缓解了贫困家庭看不起病的窘境;健康扶贫也是百姓脱贫奔康的有力推手,过去在我州因病致贫的家庭数不胜数,因病致贫的家庭出现了送不起娃娃上学的困境,从而导致了家庭贫困的代代延续,而健康扶贫则改变了这一尴尬的局面。”泸定县医院医生邓安洪说。
目前,全州共设立卫生扶贫救助基金18个,通过省级补助、县(市)级财政补助等渠道共筹集资金9005万元。州财政每年安排260万元设立“特殊医疗救助基金”。于201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通过不断调整完善政策,目前筹资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0元,赔付起付线为8000元,其中贫困人口为6000元。
仅2016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就筹资2752万元,赔付8341人次,赔付金额3140万元,净赔付率达到 114.1%,有效减轻了大病患者个人医疗费用负担。
记者了解到,2016年初至今,全州县域内贫困患者住院20404人次,住院医疗总费用5893.92万元,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药爱心扶贫基金、县域内住院政策范围内费用全报销、卫生扶贫基金救助等途径报销(救助)共计5595.17万元,贫困患者个人支付298.75万元,个人支付比例仅为5%,严格控制在10%目标范围内;全州贫困孕产妇分娩920人,其中免费住院分娩861人。住院分娩总费用为294.4万元,通过城乡居民医保报销、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大病保险报销、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医药爱心扶贫基金救助及其他渠道报销共计293.9万元,基本实现了贫困孕产妇县域内住院分娩“零支付”。
医疗体制改革
为医卫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医疗卫生软硬件的完善、健康扶贫的落实等均离不开近年来我州医药卫生、公共卫生等体制的大转变。
记者从州卫计委获悉,我州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100%的州县(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步建立健全“7:2:1”的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纳入医保补偿、财政补助以及医院加强内部控制降低运行成本的“三合一”补偿机制。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出台了《甘孜州公益二类医疗机构员额制管理试行办法》,为解决医疗机构编制紧缺问题和卫技人才招聘引进搭建了政策平台。巩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疗机构基本药物、贵重药品、自费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和规范管理,各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均达到省控指标。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98.44%,政府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5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巩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探索推进医疗联合体和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
“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是我们完善基础设施、培养人才队伍、进行医疗科研等工作的有力保障。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与实际接轨的体制改革,无疑是最好的加速器。”新龙县人民医院院长张蓉说。
“有了最新医药卫生体制的保障,无论是培训还是给病人看病,我们心里都有个数;通过学习新体制的相关政策内容,还可以填补我们的一些专业知识,我觉得这样很好。”新龙县医院医生李前程告诉记者。
据了解,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还包括打开“互联网+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工作局面,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医院HIS系统为核心,以一卡通为媒介,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药物管理、绩效考核、公共卫生服务监管、医疗服务监管、信息公开、办公自动化功能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我州公共卫生服务体制也实现了由传染病防控向全民健康服务的转变,以石渠为重点的全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州紧紧围绕“灭病犬、救病人、奔小康”工作主题,以“防病治病、惠泽百姓、凝聚民心”为工作目标,强力推进包虫病综合防治六大专项行动,初步探索出“两抓四管六结合”的“石渠模式”在四川省、青海省、西藏地区广泛推广,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我们组织医务人员对全县23个乡镇的9万多名老百姓进行了全面筛查。通过一年多的筛查,我们已经完成全面的筛查95%以上。截止到今年6月份,全县的目标人群筛查率已经从项目开展前的7.23%提高到了95.19%,而手术及时率也从30%提高到了80%。”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办公室主任土登说。
同时,我州计划生育体制实现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州委、州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印发甘孜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采取强有力措施遏制牧区和彝族聚居区违法生育增长势头,共清理历年违法生育13104例,征收社会抚养费1483.27万元。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三项惠民制度”,全州累计有15.64万户(人)享受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发放奖励扶助资金23347.46万元,计划生育家庭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全州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州中藏医药事业也实现了由资源向资本的转变。
扎西泽仁,从事藏医33年,是白玉藏医医院的制剂师,他亲历了白玉藏医院的发展和变化。“如今医院有专门的制剂中心,不仅干净整洁、各种制剂设备应有尽有,而且年生产力达到20吨。”扎西泽仁说,2012年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医院设备、人才队伍建设都得到了较大提升。近五年来,白玉县藏医院大胆创新,不仅在新药的研发上取得了成绩,而且在针灸、理疗上大胆创新,设置了药浴、汗蒸房、针灸治疗,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据了解,目前在白玉县100%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药服务量达到总服务量的40%以上,全县拥有藏医人员52人,藏药制剂年收入达400余万元。
截至目前,全州20所中藏医院有9家获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藏药制剂批准文号892个,生产藏药品种达336个,2016年生产藏药制剂180多吨,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全州7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50%以上的村卫生室提供中藏医药服务,基层中藏医药服务量达30%以上。承担国家、省、州科研课题40余项,开发藏药新制剂、保健产品20余种。加强中藏医药人才培养,订单定向培养99名藏医药本科学历人才, 215名民间藏医学和中医学确有专长人员通过考试取得《传统医学确有专长合格证书》。
医废处理
保护环境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
9月20日,记者在泸定县人民医院看到用帽子、口罩、手套全副武装的医务人员在废物桶内取出贴有标签的垃圾袋,做好登记并将其处理掉,再将废物桶消毒。
据医院工作人员介绍,该院严格按照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规定,医疗废物有感染性、损伤性、病理性、化学性、药物性这五种类别,做到了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分类、收集、包装与有效封口。
“我们本着保障群众健康、防止院感事件发生的理念,较早就着手准备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了,后经上级部门请示批准后,我们与有资质的公司签订了合同,目前已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医疗废物、废水处理体系,并在环保部门做了备案登记。”该院医疗废物处理负责人高全芳说。
据了解,全州现有公办医疗卫生机构464个,村卫生室2124个,民营医院1个,各类诊所136个,有病床总数5068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4.55张,监督涉卫公共场所2043家,饮用水单位29家,放射诊疗机构32家,医疗废物年产生量300余吨;全州医疗废物管理处置工作任重而道远。
为解决当前我州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处置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我州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通过集中整改、严格监管和严厉执法,全面落实环保督察提出的整改任务,有效解决医疗废物处置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的各项制度,完善台账,确保医疗废物储存、运输、处置合理规范,各项整改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经过整改落实,现在我院医疗废物接收人员的资质证明材料已备齐,医疗废物接收单位负责运送医疗废物司机的资质证明材料已收集齐全,医疗废物运送、处置流程现变更后已上墙,医疗废物暂存点的标示标牌以规范。医疗废物处置、污水处理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将保持现有的成效,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使此项工作常态化,随时随地都经得起考验和检查。”泸定县人民医院院长肖春燕说。
“今年在州卫计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开展了9次对全州医疗废物处理的专项整治工作,对医废问题督察检查的同时做到不时回头看,这一系列严格的废物处置工作对全州医废工作的进一步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全州环境的保护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州卫计委执法支队长罗德兵说。
据介绍,从今年七月开始我州高度重视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明确要求各县(市)卫计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紧紧围绕“医疗废物规范分类处置”这一核心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工作,涉及到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与管理水平,规范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环节管理,同时建立健全医疗废物舆情动态监测制度,加强信息报送,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精准化监管、精准性落实。
“在医疗废物处置督导管理工作中,我们虽然作了积极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医疗废物管理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医疗废物问题整改落实,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行为,严防因医疗废物处置不当而造成传染病疫情传播,保护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州卫计委医疗废物管理负责人周丽华说。
关于全州医疗废物处理下一步的工作打算,记者了解到州卫计委将加大执法力度,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卫计执法队伍建设,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能力,确保执法履职到位。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处置长效监管机制,扩面提质,全方位加强日常监督与专项整治,加大管理指导、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收集、暂存管理、运输,严防因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
同时,还将加强部门协作,强化监督评估。建立健全与环保、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联动机制,互通监管信息,规范处置流程,严肃查处各类环境保护违法行为。逐步开展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加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与危害的科学研究,组织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配合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所的建设。积极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和相关县(市),加快推进县(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克服我州因地理条件所限而无法达到48小时内及时转移处置医疗废物的要求,力争尽早实现医疗废物就近就地、规范化、集中化、无害化的处置目标,加强公共场所和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这样才能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废物处置难、处置远的问题。
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医疗队伍的强大、医药体制的改革……每个方面都是近年来我州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的缩影,随着我州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州的医疗卫生事业将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