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11月07日
理亚路海子山地质公园景观。
包虫病手术现场。
农牧民喜领分红资金。
乡城田园美如画。
■人民网记者 朱虹
5年前,稻城县亚丁村还是一个只有探险家、采矿者才会到达的偏僻山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修机场、建公路、打造天然湖泊,这里的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今年国庆黄金周,稻城亚丁景区共接待游客7.8065万人,实现门票收入903.279万元,同比增长33%,环比增长407%。如今,每天来往穿梭在318国道上的背包客、骑行者不计其数,越来越多的人把甘孜藏区视为说走就走的自驾天堂。
作为全国第二大藏区,四川藏区主要包括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木里县。过去的5年,这片土地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的变化。坚持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突出就业扶贫,藏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35.4万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2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3%下降到12.9%,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如今,随着自身“造血”功能明显增强,四川藏区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行。
攻克险与难
架起“幸福路”
“那时学校在河对岸,要去上学,需要爸爸把我绑在腰上,通过溜索,才能到河的对岸。”回忆起通过溜索过河的日子,26岁的邓珠说,“15岁时第一次自己‘溜索’,想起来都觉得吓人。”
一根铁索横跨两岸,村民若想到对岸去,须以皮带系腰间,借倾斜之势滑至对岸,故被称为“溜索”。邓珠家地处川滇交界、金沙江沿岸的得荣县莫丁村,受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制约,“溜索”曾是当地群众重要的渡河方式。
村民昂伍彭措告诉记者,“溜索改桥”项目旁边那根长150米的溜索,横跨在汹涌的金沙江水上已整整10年。没有溜索之前,村民去县城要走两三天,后来有了溜索方便了不少,大家早已对这样的出行方式习以为常。但出于安全考虑,孩子们读书大多还是选择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到乡上。
以前,每年汛期是村民们出行最困难的时候。湍急的河水肆意咆哮,每过一次溜索几乎都是一次生命的冒险。“最危险的一次,我身上负重两百多斤。当时我把货物捆绑在腰上,滑到中间的时候江水已经把我的大腿淹没了,真的很害怕,费了好大劲儿才安全过江。”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昂伍彭措仍心有余悸。
据悉,我州共有46座“溜索改桥”工程,共计3838.2米,包括溜索改桥及桥梁引道、连接线建设。“溜索改桥”项目自2013年全面启动,如今,安全便捷、高质量的桥梁取代了溜索,不仅让当地土特产品走出了大山,更让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有了新希望。
雀儿山,藏语叫“绒麦俄扎”,意为山鹰飞不过的山峰。这里海拔6000多米,山高路险,被称为“川藏第一险”。隧道开通前,盘山而上的国道317线雀儿山段是翻山的唯一通道。由川入藏,翻越雀儿山需要2个小时左右,一旦实施交通管制,川藏北线间的“生命线”将彻底中断。
“我曾说过‘雀儿山隧道不打通,我就不下山’。现在隧道通车了,虽然我们五道班也即将解散,但并不遗憾。隧道通车将给老百姓带来极大便利,这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是值得高兴的事。”曾任雀儿山五道班的老班长陈德华与班组的工人们见证了雀儿山老路风霜雨打的历史。
陈德华说:“以前因为气候恶劣,要通过国道317线雀儿山路段十分艰难。大雪封山更是家常便饭,大小车辆通常会堵上个通宵,驾乘人员也要受冻。由于道路艰险,我曾目睹过车祸的发生,十分痛心。20多年来我就盼隧道通车。”
经过为期5年的建设,今年9月26日,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国家重点工程雀儿山隧道正式通车。雀儿山隧道绕避了原公路3处共长达4.7公里的雪崩易发危险路段,6处共2220米泥石流路段,以及大量的冻土、滑坡,雪害、冰害等安全隐患严重路段,较原路节约里程近20公里,通行时间由2小时缩短为10分钟。川藏北线的天险瓶颈,终于被打通。
改善医疗条件
让百姓“病有所医”
“过去,农牧民‘小病拖、大病看’是常有的事,我们下去给村民打预防针他们甚至还会藏起来。现在,大家已经从拒绝变为积极主动接受疫苗接种。”据乡城县青麦乡中心卫生院院长恰灯郎郎介绍,20年来,乡卫生院一直在努力做好藏医传承和藏医标准化管理方面的工作,并采纳了西医在诊疗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藏西医的有效结合来服务当地群众。他说:“好的医疗政策加上老百姓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在当地群众健康意识很强。”
记者在青麦乡卫生院看到,这里不仅有全科门诊、西药房、治疗室、藏医门诊、藏医药房及藏医针灸理疗室、门诊输液室、预防接种A级门诊、冷链室、辅助科室等医疗科室,医疗设备也是一应俱全。
一大早,在卫生院三楼藏医药浴室结束药浴治疗的村民陆续离开后,恰灯郎郎又忙着给治疗痛风的病人做理疗。虽然一刻也不得停歇,但恰灯郎郎却说,老百姓信赖医生、有病能及时看,是好事。这正是藏区实施医疗卫生提升计划,实现群众“病有所医”的缩影。
据了解,2013年以来,四川藏区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累计投入235.4亿元,着力补齐群众住房、教育、医疗、社保、文化、脱贫等民生短板。每年省级财政新增2亿元用于藏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藏区各级医院卫生人员数、实有床位数较2012年分别增长30%、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以上,大骨节病连续8年无新发病例,人均寿命从2012年的72.09岁提高到74岁。其中,2015年启动的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有效遏制了包虫病疫情,探索出高原地方传染病防治的“中国经验”。
据2012年全国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石渠县人群患病率为12.09%,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包虫病疾病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包虫病病程长、死亡率高,对于当地老百姓而言,进行早期筛查预防,定期复查,按时吃药尤为重要。
8月9日,在石渠县德荣玛乡卫生院,藏民青美拉地前来复查病情。和以前用纸笔登记不同,青美拉地通过扫描眼睛、录入指纹、录入身份证号等一系列身份识别操作后,机器“吐出”了一张二维码纸。青美拉地拿着这张属于她的二维码前往医生处做复查。医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就知道病人的身份信息和上次的检查结果,非常精准和方便。
通过这样的技术,包虫病的筛查复查等工作更加高效。目前,石渠县人群筛查84760人,目标人群筛查覆盖率从7.23%提高到95.20%,应服药病人规范服药率从35%提高到95%,手术及时率由30%提高到80%,6-12岁儿童新发现病人检出率仅为0.28%。同时,为不让群众因病致贫返贫,近年来,对于在定点医院实施包虫病外科手术的患者,政府还按2.5万元/例的标准给予补助。
记者了解到,如今四川藏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108.53万人,保障城乡低保对象44.59万人,46万余人次困难群众获得医疗救助,为5.72万名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全域旅游带动产业富民
美景带来好“钱景”
在乡城县巴吾村,一个没有显眼招牌、没有住宿标准、没有菜谱定价的庄园,生意正越做越好。谈起致富经,老板阿着木嘎说,靠的是“以友相待”。
初秋的巴吾村正是果树飘香的季节,家家户户苹果树、梨树成行。几年前,正是诱人的梨子为阿着木嘎带来了客人。
“一开始,只是挂个小牌子卖梨,有人来买就进来,借用卫生间、跟我喝个茶也可以。后来简单装修了3间房子,来住宿的人就越来越多了。”阿着木嘎说,自己和家人把每一位来家里的游客当朋友接待,为客人做藏餐、唱山歌、跳锅庄,用藏家人的热情给客人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当客人问及食宿费用时,他只象征性地收取些费用,如果是背包客或者学生基本都免费。经客人口口相传,阿着木嘎的热情和那片美丽的田园藏乡一起声名远播,他家年收入已近20万元。
如今,阿着木嘎意识到巴吾村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所处的独特位置,也意识到了藏区体验游的前景,加上全域旅游的助推,他有了扩大庄园的想法。
“目前家里正在扩建,建好后可以接待七八十名游客入住。接待能力提高了,收入才会随之增长。”阿着木嘎说,自己的女儿、女婿、儿子和儿媳不再需要外出务工,在家守着客栈就能赚到比打工更多的收入。不仅如此,阿着木嘎还带动全村25户群众参与学习民宿接待,希望和乡亲们共同致富。
据统计,今年国庆期间,我州共接待游客184.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4亿元,全州旅游接待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美景,正为藏区百姓带来好“钱景”!
而这份“钱景”,对于十八年前还是面馆小老板的格绒拥忠来说,更是想都不敢想。
格绒拥忠家的民宿接待,从一栋有着14个床位的二层小楼开始,后来有了三层藏房,再后来就是2015年7月贷款修建的酒店。作为稻城亚丁香格里拉镇第一家由当地人自主经营的酒店,格绒拥忠家的酒店为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提供近20个就业岗位,带领他们增加收入。
格绒拥忠称,自己见证了香格里拉镇从冷清到繁华。“景区没有正式开放前,都是散客。现在,国庆前一个多月客房就预订完了。”回忆过往,格绒拥忠说花费一天时间去外面采购蔬菜的日子过去了。随着亚丁机场的落成和越来越多外地商户的入驻,政府鼓励当地居民将康巴文化的多元、包容、和谐融入经营中,包括推广特色餐饮、加快旅游特色商品开发等。
“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酒店的老板,感谢党的好政策,也感谢美丽的稻城亚丁。”格绒拥忠充满信心地说,未来的日子,撸起袖子加油干,心想的事儿才能成!(图片均由本网资料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