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1月22日
——2017我州脱贫攻坚再战再胜
炉霍县高原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
泸定县高半山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农增收。
农业机械化助力秋收。
石渠县阴巴村股份制沙场分红现场。
康定恩威高原药材野生抚育基地。
道孚鲁都新村展新颜。
得荣县太阳魂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葡萄酒生产车间。
彝家新寨。
甘孜县绒坝岔中心卫生院。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更进百尺杆。
搬新家、买新家具、杀年猪、做腊肉香肠、购年货……作别2017年,我州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这一年
116万甘孜儿女攻坚克难战贫困,民生保障卓有成效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
■大力推进10项民生工程、20件民生实事和藏区6项民生工程计划
■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59.6%
■坚持脱贫攻坚“头等大事”
■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机遇
■先后发起“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百日攻坚”“百米冲刺”
■精准实施扶贫项目1800个
■建成通村硬化路2602公里
■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和藏区新居6316户
■创建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5个、省级电商扶贫示范县2个
■成功申报省级“四好村”51个、州级“四好村”374个、县级“四好村”559个
■泸定县“摘帽”、366个村退出、11787户48524人脱贫任务基本完成
■脱贫攻坚实现再战再胜
产业花开别样红
▼
温暖的阳光照耀“太阳谷”得荣县,村民们沐浴在冬日暖阳中,盘点一年的收获,喜上眉梢。“小葡萄,大产业,小小葡萄让我致了富。”1月18日,因都坝村村民降巴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土地流转费2000元+务工费3000元+农家肥3500元=8500元,村民每人每天务工费120元,务工收入达3000余元,农家肥800元/拖拉机,每亩需要4至5拖拉机,1亩农家肥收入达3500余元。发展葡萄产业,让我们赚欢了。”
得荣县太阳魂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按照“形成合力集体闯市场”的思路,采用工业理念谋划赤霞珠葡萄产业项目建设。在因都坝村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建葡萄基地,每亩让老百姓受益7500至9000元。“这500多亩土地我们签订了15年的流转合同,前5年每年2000元/亩,第二个5年每年2800元/亩,第三个5年每亩3200元/亩。”公司负责人格绒泽仁介绍说:“公司每年除了给群众流转费外,务工机会也全部给本村村民,基地所需农家肥也是从村民家买来。”
合作社让葡萄产业走上了正轨,全村的葡萄不再愁没销路了。500亩葡萄产业基地使全村及54户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增收。
瓦卡镇瓦卡村村支部书记次仁邓珠说,他家种植了4.5亩赤霞珠葡萄,全部都以6.5元/公斤销售给了得荣县太阳魂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收入4万多元。
“以前我们的葡萄熟了,采取到街摆摊、蹲公路等方式销售,要卖好几个月,现在好了,一两天就卖得精光。”说起现在的葡萄销售情况,次仁邓珠高兴地告诉记者,公司来人一天就把全村的葡萄收走了。
“真没想到,把土地承包出去,还能挣这么多钱,比以前种青稞划算多了,而且还不担风险。”色达县旭日乡江达村贫困户加周,在领到了金实农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发给他的土地流转费和劳务费两笔收入共3万多元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走进俄达门巴村,给人的直观印象,除了美丽就是大气:规范的布局、精美的房屋、别致的景观、宽敞的道路、明亮的路灯、整洁的环境、醒目的标识、乐呵的牧民、往来的游客。行走其间,既让人触景生情,更令人叹为观止。
从贫困村到旅游景区,从最穷牧民到股民,俄达门巴村“艳遇”全域旅游带来的“变形记”让70岁的村民日泽乐开了花:“3年前的村子,萧条落后,我家算是全村37户贫困户中最穷的一户;一年之后,村子被打造成了景区,我家的牧民定居房也被改造成游客接待住宿房。而今手捧旅游饭,一夜之间就脱贫了。脱贫的感觉真好,致富奔康的信心大了,劲头也更足了!”
记者随意来到村民瓦甲家,他感慨万端地说:“我家世代都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一年四季要转场好几次,人随牲畜走、牲畜随牧草走、牧草随季节走,白天日晒雨淋,晚上睡在帐篷,无聊之时只能数星星;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虽然让我们居有定所,放牧也有了随身而带的‘九件套’,但放牧毕竟是靠天吃饭,遇到冬天持续强降雪,牲畜只有冻死饿死,牧民的辛酸,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全家一年的收入顶多就是7000元;2015年木雅圣地公司进驻我村后,情况一下子就变了:我把定居房租给公司,公司帮我还清了信用社5万元贷款,我女儿上个月被公司招聘为酒店服务员,试用期间每月有1800元的工资,这个月已成为正式员工,有3000元收入;我还被村上聘为保洁员,每月有500元的收入;同时政府资助我5万元,在公路边建了一个小型综合服务站,每天除了洗车、加水,还办了一个小卖部,每月收入少说也有2000多元;这两年政府陆续给我家分了13头牦牛,加上以前的,我家现有30多头牦牛,因忙不过来照料,就托给亲戚代养。听村干部说,蓝逸公司在我们村建了一个奶站,并与村上签订了合同,省委统战部还将筹集到的160万元资金入股蓝逸公司,每年村上还能分到10%的股份。从今年5月份开始,公司每天至少收购我们村上2500—4000公斤鲜奶,每公斤收购价11.6元,这样一来,我家的收入恐怕还要增加几千元;我家3口人不但成功脱贫,人均收入还超过了17000元。”话语之间,瓦甲的那份喜悦与自信一览无余。
一年来,我州千方百计育龙头、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累计引进培育涉农企业142户、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796个、建成特色农林产业基地167万亩、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特产品175个,首次实现蔬菜供(香)港直销。全力保障粮食安全,落实“菜篮子”州长负责制,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丰收。编制完成全省首个市(州)级中藏医药产业规划,种植中藏药材5.6万亩,生产制剂193吨,藏医药服务增量提质。培育发展文化企业28户、个体经营单位560户,全面建成亚丁非遗主题社区、香格里拉演艺中心,成功举办康定情歌音乐节等文化节庆活动13场,《康定情歌》对外巡演,《亚丁·三怙主》实现驻场商演。
新家安在美景中
▼
1月16日,记者驱车从九龙县城出发,顺着省道215线顺畅行驶近1个小时后,来到了偏桥村鲁家湾的大火山移民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从主干道延伸到每家每户大门前;十几幢二层别墅静静伫立,白墙蓝瓦古色古香;农家小院里种满了蔬菜瓜果,别具一番情趣;房屋上高挂的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这里是大火山产业移民新村。大火山村属于乌拉溪乡,分上火山和下火山两个村民小组,共有住户21户、86人。昔日的大火山村交通落后,村民居住分散、房屋破旧、生活不便,发展陷入困境,曾有‘人在坡山愁,水在坡下流’的说法。如果不集中搬迁安置,仅修通组联户路硬化工程需要建设资金近1000万元,而且村民的生产没有大的改善。” 正在安置点开展走访工作的乌拉溪乡党委书记余波向记者介绍说。
“以前在深山时,我家住在土木屋,十分的破旧潮湿,而且用电用水极不方便。每次只有需要米面油时才下山,单程都要走2、3个小时。虽然家里有30亩地,但都是种玉米、土豆、花椒,仅仅能自给自足。”谈起以前的生活,村民赵常清感慨万分。
为改变大山火村的现状,乌拉溪乡围绕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的总体目标,按照“产村相融、产村一体”的工作思路,坚持“依托产业建新村,新村建在产业上”的发展模式,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采取统规统建的方式,整合整村推进、“彝家新寨”公建金、异地搬迁等资金302.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262万元,本地的产业支撑祥瑞合作社出资60万元,共计投入624.5万元建成了占地5800平方米、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产业移民新村,每户村民居住面积达200平方米,并高标准完成水、电、路、通讯、绿道文化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
“我们家从山上搬下来后,只花了11万余元就在新村建起了两层小楼,楼下是客厅、厨房、饭厅、厕所、储物间,楼上有五间卧房和一个阳台,比以前生活好太多了。”赵常清一边说着,一边带记者参观了他的新家。只见足有四十多平方米的客厅里各种现代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厨房和卧室也装饰一新,干净整齐。
“海子溃,人到来,靠双手,水田成,勤致富,修村路,挖水渠……”据泸定县海子村第一书记陈国刚介绍,该村位于加郡乡东北方,距乡政府9.5公里,平均海拔1910米,现有耕地400亩,全村60户238人,是典型的彝汉混居村,该村有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叶红兵是海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过去,一年的经济收入只能让一家人勉强糊口;2016年6月,他与村民苏元军等人创办了祥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后,收入翻了几番,他用赚到的钱买了一辆小车专门接送在德威小学读书的大儿子。
“刚嫁来这里时,村里水、电、路都不方便,连买瓶酱油都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乡上去;现在的生活完全是大变样,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门口,一根根水泥电桩拔地而起,满足了村里的用电需求,村级活动室操场里还购置了健身器材,现在的日子真的跟城里人一样,很富足很滋润。”叶红兵爱人向记者发出阵阵感叹,2008年,她从冕宁嫁到该村,近10年的时间,不仅让她从外地人变成了本地人,更让她亲身感受了村子的变化。
现在,叶红兵一家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在方便大家生活的同时,还能增加自身收入。“从最初的山间小路到泥巴路再到宽阔的水泥路,我们合作社的产品再也不用发愁运不出去,今后这日子会过得越来越红火。”叶红兵说。
据了解,该村总共成立了四个合作社,分别为“祥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双合互利养殖专业合作社”“宏运林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彝家致富专业合作社”。黑木耳、核桃、跑山鸡、山羊等是合作社的主要农特产品。在合作社助力下,201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余元。
“我们村所有的农户都达到了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都得到了充分保障,所有农户都参加了新农合,贫困户生病住院全免费;农户都有安全住房(三保障)。同时,还落实了16户贫困户扶贫贷款,30万元产业扶持金中21户贫困户每户借支1万元,剩下的9万元由合作社借支,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基金)。”陈国刚如是说。
据了解,该村整合资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精准施策,严格对照贫困村“一低五有”,贫困户“一超六有”,实施了饮用水及节水灌溉、农网升级改造、通村公路加宽硬化、民居提升等项目,保障了全村饮水安全、用电安全、出行安全和住房安全。
同时,该村还实现了电信光纤全覆盖,完善村级阵地的功能布局,设立规范布置、符合标准的相关功能室;今年将再扩建205个平方的会议室,进一步完善活动室功能布局。此外,在集体经济方面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整合项目资金,种植了35亩白芨,30亩党参,见效后按1:6:3进行分红。产业发展方面则聚焦于种养殖规模的扩大,蔬菜、木耳、中药材、养猪、养鸡等均给予相应补助,从而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
“海子村属半高山地区,这里不适合发展其它产业,因此我们村委班子成员商量调整产业结构,主要养殖猪、鸡和种植中药材、尤其是黑木耳种植让全村一年的收入可达40万元左右。”陈国刚说。
“要不是国家有这样好的惠民政策,我这辈子都别想进城,住上这么好房子。”巴塘县地巫乡坝伙村的贫困户拉姆在元旦前就住进了新房,像她一样,地巫乡整村搬迁工程安置点陆续搬进新家的还有43户农牧民群众。
“这是厨房,等过段时间再装修。我准备一楼自己住,把二楼装修出来做民居接待,以后村里打造了桃花观光区后,来的游客就多了。这个厨房要装一个大型的操作台,方便为客人做饭,现在我就要开始计划……”拉姆描述她家的致富蓝图,满怀憧憬。
松我格大叔是地巫乡中珍村人,那里交通闭塞,他家的房屋建在山边,受山体滑坡等地灾影响,房子裂开了一条很大的口子,修补了几次后,还在漏雨。“每年雨水季节,我们就担心房子会垮塌,也想过改建房屋,但是建房的地不好找。我做梦也没想到,县上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在离县城这么近的地方给我们修新房,圆了我的安居梦。”
格松达哇告诉记者,地巫乡受地灾影响的村民有75户。除地灾外,产业单一、交通不便、缺水等难题制约着地巫乡的一部分村民。通过摸底排查,乡里符合精准扶贫移民搬迁政策的村民有44户。
“拔穷根”必须先“挪穷窝”。为了彻底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该县按照规划,通过项目整合易地搬迁、地质灾害搬迁和双流专项扶持及基础配套项目,总投资4000余万元(其中双流援建资金2380万元),涉及地巫乡中珍村、甲雪村和坝伙村,总人口119户595人。按照产住一体和“小规模、组团化、微田园、生态化”理念进行精心设计,打造典型的藏区特色新村。
2017年,我州精准实施扶贫项目1800个,建成通村硬化路2602公里,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和藏区新居6316户;创建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5个、省级电商扶贫示范县2个,成功申报省级“四好村”51个、州级“四好村”374个、县级“四好村”559个。泸定县“摘帽”、366个村退出、11787户48524人脱贫任务基本完成。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全州人民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昼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决心,去战胜艰难险阻、征服“雪山草地”,以辛勤汗水和智慧 力量,在甘孜大地书写新的历史、铸就新的辉煌!(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