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俯首甘为播绿人——记全国劳动模范、白玉林业局麻绒林场场长吴林

甘孜日报    2018年08月23日


吴林(右)正在向工友讲解川西云杉管理技术。

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当了10年伐木工的白玉林业局职工吴林放下了锯子和斧头,由砍树人成为了一名植树人。“森老虎”下山20年,变油锯为锄头,在砍光的山坡上,重新栽上树苗。过去的砍树人,今天的种树人、护林人,这种转变,吴林心绪难宁。“20年前,我栽下的树苗已经成林。”8月20日,白玉林业局麻绒林场场长吴林指着麻绒沟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自豪地说,20年了,当年种下的苗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吴林在白玉林业局工作近30年,“过去砍树,我们把万千栋梁献给了国家。现在看到谁在毁林,我都感到十分痛心。”吴林和林业结下了不解情缘。2003年,他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2006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5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记者在白玉林业局采访,熟悉吴林的干部职工都说,吴林获得国家和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当之无愧,他是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骄傲。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文/图

万千栋梁献国家

“这片川西云杉已经可以出圃了。”8月22日,吴林站在和工友一道培育了5年的川西云杉前,望着即将出售的云杉喜不自禁。

在骄阳炙烤下,吴林满头大汗,由于长期野外作业,他的皮肤黝黑粗糙,严重的痛风病已让他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

我1989年高中毕业后,从巴中老家来到白玉林业局,从父亲的手中接过弯锯和斧头,成为了一名伐木工人。”吴林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父亲1960年就从巴中老家来到色达翁达林场伐木,1980年参与筹建白玉林业局直至退休,在林业战线一干就是30多年,把青春年华留在了高原,把他和妻子也留在了白玉林业局。“当初我砍下这些大树时,心里充满了自豪和骄傲,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因为那时国家建设需要我们砍树,我们把万千栋梁献给了国家。”

1989年到1998年,吴林当过汽修队的修理工,焊接、修理技术样样精通。在麻绒714场当了8年伐木工,8年来,他采集了6000多立方米的原木。

“那时候主要依靠弯锯和斧头,拼的是力气,3月至10月是采伐期,11月到次年2月集运木材。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林区工作,条件异常艰苦,有时,积雪齐大腿处,寸步难行。工棚区的海拔也在3600米以上,没有照明,只能点煤油灯。工棚里无比潮湿,哈气成冰。”回忆当年艰苦的伐木生涯,吴林记忆犹新。

当年,吴林所在的工段有78人,工作条件和气候条件异常艰辛,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刚参加工作时,吴林每个月的工资只有76元。每隔三四年才有一次探亲假。

“有一年,我从白玉回巴中,在路上足足走了半个月,主要是多处遇到大雪封山,路途上就把探亲假耗费得差不多了。”吴林告诉记者,由于林业工作的特殊性,只要上山后,一年都没有到过县城,到场部开会时才能下山。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吴林每个月的工资收入120元。他的堂弟在外打工收入却在400元以上。母亲劝他,在海拔3000多米以上的林区工作是在透支生命,不如回家和堂弟一道外出打工收入会更高,身体也不会吃亏。

吴林的父亲却坚决不答应:“都走了,谁来管理高原上的原始森林?以前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我砍了太多的树,现在儿子要用实际行动来‘赎罪’,也算是对子孙后代有个交代。”

2005年 6月27日下午,正在拉龙林场忙于工作的吴林接到了父亲病危的电报,弥留之际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要求吴林当好绿水青山的管护人。

选择了大山的守望者,就意味着对家庭的牺牲。“参加工作后,我和母亲、儿女在一起仅有一年多的时间。”孩子断奶后,吴林将孩子交给父母在巴中抚养。没有尽到对孩子的抚育责任,他和子女的亲情变得十分陌生。“你没有给我开过一次家长会,没有接送过我一次上学,没有给我洗过衣服,做过一次饭,你不是一个好父亲,既然我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生活在父母身边,你们生下我干什么?”面对儿子的指责,吴林愧疚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在我们林业局,这样的职工还有很多,女职工产假满了之后,不顾还在哺乳期,毅然给孩子断奶,让孩子吃奶粉,由父母代养。我们工作的环境都在高寒地区,无法照顾和教育子女,一年甚至几年都见不到孩子,我们和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林眼里浸满了泪水,愧对家庭,林业职工们却用汗水和血水换来了一片青山绿水。

满目青山还人民

苏晓芳是吴林在拉龙林场的工友。吴林在工作上是个拼命三郎,这是苏晓芳对吴林的评价。在造林期间,每个工段都分了任务。吴林所在的班组有4名女职工。职工需要通过人背运送苗木,吴林总是拣最累最重的活干。

“为了保证苗木成活率,苗木都带了营养袋,每个营养袋有半斤重,泥浆顺着背篼往外渗水,衣服裤子全都湿透。吴林每天要背8趟,每一趟都在150斤以上,让我们女同志拿锄头等植树工具。每当看到他的肩膀和背部磨出了一道道血痕,我们都很心痛,让他休息一下,他却笑言,轻伤不下火线。”苏晓芳回忆道,无论是普通职工,还是当了林场场长,吴林始终吃苦在前。

2006年12月,吴林和工友住在麻绒林场如当沟,因下大雪,积雪压垮了帐篷。胡林告诉记者,2006年,他和吴林去德格县开展劳务输出时,坐在敞篷车上迎着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赶到竹庆寺时,人都冻成了冰棍。“我们正准备在帐篷里做晚饭时,不料狂风吹翻了帐篷,取水点也非常远,运送苗木要经过一片沼泽地,行走时,要选择好线路,否则就会陷入泥潭无法动弹。”胡林说,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吴林坚持下来了。他们为德格县种下的树苗已全部成活。

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吴林每天坚持早出晚归,与班组10名同志一道累计造林1.5万余亩、栽植树苗300余万株。

2006年6月,白玉林业局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的决定》,麻绒林场作为藏香猪、藏鸡养殖项目实施单位,当年就从西藏林芝地区引进藏鸡150只,藏香猪9头。通过林场职工大会一致推选,吴林当选为项目负责人。从此,他又从“栽树人”变成“饲养员”。白玉林区气温较低,天气寒冷,加之经常停电,给乳猪繁育带来极大困难。为了提高新生乳猪的存活率,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把小猪抱回家里给它们保温;小猪吃不到母乳,他就用奶瓶一只一只地喂……。

吴林把群众当亲人,近年来,他不顾反复发作的痛风病和做过软骨瘤手术的身体,带病坚持深入到结对亲戚家里,嘘寒问暖,每年自费为亲戚送去价值1000余元的大米、清油、大茶等生活品,仅2014年,在他的建议下,林场临时用工1000余个,为当地村民创收10万余元。

放下手中的油锯,吴林告别了虽然艰辛却酣畅淋漓的采伐工作,拿起锄头,他不离大山,在浩瀚的大森林中穿行近30年,吴林脚步仍然铿锵、豪迈。“万千栋梁献国家,满目青山还人民”,这是父亲对他的嘱托,也是我州林业人的毕生追求。






  • 上一篇:省州工作组开展食药品安全知识大讲堂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