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1月24日
雪域高原唱响“幸福歌”
炉霍高原现代生态产业园区。本网资料库图
冬日的高原,天寒地冻。
元旦前夕,康定市吉居乡政府大院人头攒动,265万元现金堆满桌子,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吉居乡5个贫困村的群众早早来到这里,参加康定市三千三农业有限公司举行的产业扶贫基金分红暨劳务收入资金发放活动。
“现在国家政策好,只要肯吃苦,脱贫增收没问题。今年在合作社务工就领到53400元,加上村集体经济分红和其它收入,全年收入相当可观。我虽已脱贫,但奔康路上还需加油干!”菜玉村38岁的王阿兄数着刚领到的现款激动地对记者说。
目前,康定市唯一深度贫困乡吉居乡的5个村已全部退出贫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对甘孜藏区来说,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社会治理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其成为“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为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近年来,我州因地制宜,对症施策,聚焦思想扶贫这一关键、产业扶贫这一支撑、就业增收这一核心,下足“绣花功”、打好攻坚战,取得了每年减贫3万人以上的佳绩。泸定县在全州率先摘掉“贫困县”帽子,贫困县数量实现首次净减少。
2018年5月2日至4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我州调研时,对我州脱贫攻坚工作表示满意,并指出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
“精准扶贫,喜从天来,小康路上,日子火红富起来……扶贫扶志,温暖心怀,幸福的康巴人永远铭记这洒向雪域的爱……”如今,一首首“脱贫攻坚”主题歌曲唱响雪域高原,一句句“嘎正切”(藏语“谢谢”)表达着甘孜儿女的心声。
◎杨琦
贫困户不是啥光荣事儿
观念转变 汇聚脱贫正能量
翻地、建牲畜棚圈……2018年12月26日,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而理塘县亚火乡亚火村村民巴绒一家却干得热火朝天。9月底刚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的巴绒,为来年产业发展正撸起袖子加油干。
“不仅脱了贫,增收的路子也越走越宽,还能获全省大奖,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将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带动更多的贫困村民脱贫奔康。”巴绒说。
巴绒今年48岁,全家7口人,4个子女在读书。巴绒唯一的姐姐拥忠拉姆长年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巴绒的妻子只能在家照顾子女和姐姐。没有致富的路子,又没资金来源,全家只能靠巴绒一人打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辛。2014年,巴绒一家被确定为贫困户。
“有些人被评上贫困户还感到高兴,但我觉得不是啥光荣的事。我得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给娃们树个自立自强的好榜样!”巴绒告诉记者,因想着如何脱贫,他几天几夜都没睡好觉。
2015年,在帮扶干部的支持下,巴绒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家庭种养殖业,实现增产增收。同时,在虫草、野生菌采挖季节,他起早贪黑地劳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努力,巴绒一家年收入从2015年的7000多元增加到2017年的30000元左右。2017年,巴绒一家人均纯收入已超过贫困线标准,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其实,巴绒以前也有过“等靠要”的思想。“想到自己家确实困难,政府应该来照顾;但通过政府的宣传教育,帮扶人员手把手的指导,自己又找到了致富的信心。”谈起以前的想法,腼腆的巴绒还有点不好意思。
“只有解决好思想贫困的问题,才可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否则,再多的资金也有用完之时,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形成双向合力,扶贫也只能事倍功半。”州委副书记李江说。
为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我州通过搭建农牧民夜校平台、开展“藏汉双语宣讲工作”等方式,用贫困群众能听懂的语言,让党的精神入脑入心;同时树立标杆典型,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2018年3月,我州还作出实施“润育工程”的决定。该州各级各部门围绕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这一导向,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正面宣传教育、浸润式引导,全力推动宣教聚力、文化浸润、文明引领、法治普及、典型示范五大行动。
目前,全州已树推身边脱贫致富人物20名,开展先进典型事迹宣传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干部群众30余万人次;组织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主题活动3100余场次;2018年,全州有9人获得省级脱贫攻坚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奋进奖。
如今,在雪域甘孜,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脱贫致富光荣在藏区群众中成为共识,一个个脱贫攻坚典型事迹在康巴高原传颂,汇聚起了全州脱贫攻坚强大正能量。
高原小产品走俏大市场
产业引领 铺筑乡村致富路
“全买了,难得遇见‘极地果蔬’,口感就是不一样。”去年12月14日,在珠海市举行的“圣洁甘孜·走进珠海”理塘县优势项目投资推介暨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上,理塘农特产品受到当地市民的青睐。
“要让更多的高原农特产品走进珠海,这样既能帮扶贫困地区,又能让我们吃上雪域高原上的生态农产品。”珠海市商务局工作人员黄卫国说。
不仅珠海,去年理塘县销往港澳市场的蔬菜就高达940吨,约占川菜直供港澳的2/3,有的还出口东南亚国家。
多年来,我州农特产品“小、散、乱”,面临“一个背篼装不下,一辆汽车装不满”的窘况,既不能形成好品牌,也没有好市场,群众也难有个好收入。
自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我州充分利用高原生态优势,启动了3个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3个,通过“园区+产业”等经营模式,引进扶持龙头企业35家,吸纳周边35000余户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红金的“三金”模式获取收益。
针对部分偏远贫困村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技术滞后等问题,我州大胆探索“跳出小圈子、建立产业园,跨村培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特色产品”的产业扶贫“飞地”园区模式,有效破解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增收的瓶颈,也为省内类似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思路。
目前,全州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7690个;围绕“圣洁甘孜”打造雪域品牌,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85个,17个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建成生产基地115万亩,“圣洁甘孜”生态特色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除了培育农业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成为甘孜的主攻方向。
“甘孜既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又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我们以全域旅游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走符合藏区实际、具有甘孜特色的脱贫奔康路子,用美丽战胜贫困。”州委副书记、州长肖友才说。
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州大力实施旅游扶贫,一个个昔日的贫困村华丽“变脸”,贫困农牧民吃上旅游增收饭。
2016年8月5日,康定市新都桥镇俄达门巴景区开门迎客,当年实现保底分红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上一年的2400元增至61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年终决算达到115万元。
俄达门巴村已然从贫困村“变脸”为幸福村。多年的贫困户日泽心里乐开了花:“景区打造不到一年,我家就脱贫了,还成了景区的股东,以前哪晓得风景还可以卖钱哦。”
在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仲村,贫困户桑姆依托区位优势,多渠道筹资建设民居,引进企业建设特色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仅2017年该户住房租赁收入就高达20万元。
与日泽、桑姆一样,随着“文旅、农旅、牧旅”融合发展,目前,我州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靠着“全域旅游”飞速发展而脱贫奔康。
此外,我州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基于“甘孜产业发展小、散、乱,市场拓展窄、慢、浅”的发展现状和国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客观形势,并提出了“全域统筹、整体推进”电商发展思路,通过电商平台,将高原生态特色果蔬销往全国,实现高原小产品走俏大市场、群众脱贫又增收。
2018年9月22日,在由财政部扶贫办、清华大学、快手网络平台主办的《幸福乡村说》节目中,来自稻城县赤土乡贡沙村的村民根绒卓玛分享的创业故事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得益于全域旅游和电商销售,只有小学文化的根绒卓玛,把大山深处的虫草、松茸、藏香猪等家乡特产推广到发达地区,不仅卖出了自家的产品,还帮助村民销售山货走上致富大道。
通过电商扶贫,贫困群众搭上了脱贫致富快车。目前,全州电商企业达到42家,新增电商应用企业141家,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应用率超过80%,培育“电商领头雁”500余人。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品、叫响特色品牌,我州以产业为支撑,全面提高脱贫质量,保证脱贫不返贫,让村民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
有一技之长家门口也增收
就业帮扶 生活又有新奔头
“好像发动机轴承上密封圈坏了,要换个新的,你看看,修理费和零件给80元行不?”“哦呀!都是村里人,你看着给哈!”去年12月20日,在道孚县维它乡维柯村,牧民阿金公布正与摩托车主扎巴交谈。
45岁的阿金公布先前居住在纯牧区维它乡维柯村最偏远的高山上,妻子长年患病,3个孩子都还在上学,全家5口都靠他挖虫草和打散工的微薄收入以及低保等政策性收入过活,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
2015年底,阿金公布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倍感失落的他抓住县就业局组织的技能培训机会,赴康定参加免费摩托维修技能培训。2017年,凭借手艺,阿金公布开起了阿金维修店。
配件齐全和维修技术不断提高的阿金维修店逐步得到乡亲的信赖,生意越来越好,成为全乡摩托车修理店中的“排头兵”,2017年实现增收2万元,家庭纯收入达4万元。
“感谢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没想到家门口就能增收,今年我家如期脱贫没有一点问题。”阿金公布信心满满。
“就业帮扶也要接地气,体现精准之意。”州政府副秘书长、州扶贫移民局局长杨庆华说,贫困地区往往基础差、底子薄,选择培训项目和脱贫技术,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急于求成,“要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做准做实技能培训。”
近年来,我州按照“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及有贫困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的要求,率先摸准就业扶贫“家底”,建立了“一库一册六名单”,精准掌握全州51775户贫困户和220289名贫困劳动力信息,并弄清其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实施就业帮扶。
“现在的工作比以前打零工强多了,多亏县人社局的帮助,让我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去年12月26日,甘孜县卡龙乡阿沙一村贫困户丹那在电话中说,他在江苏一家快递公司上班,工作相对稳定,收入可观,他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
巧借外力,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我州通过协调对接广东省、成都市等对口帮扶地企业,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融合内力,鼓励贫困群众就地就业,依托产业促进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
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帮扶,甘孜州让贫困群众有一技一业,从而具备致富能力和“造血”能力。
去年,全州开发公益性岗位22065个,累计解决22065名贫困人口就业。争取到就业专项资金7876万元,开展了“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行动”,培训贫困劳动力12621人。举办各类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27场次,促进了1704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与此同时,我州还加大教育卫生、基础设施、住房安全等方面的扶贫力度。2018年,泸定县在全州率先摘掉“贫困县”帽子,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摘帽工作先进县;康定、九龙、丹巴、稻城、乡城5县(市)也有望近期摘帽;463个村退出、49807人脱贫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是历年来减贫力度最大、人数最多、成效最好的一年,创造了我州减贫史上的奇迹。
“啃下高寒硬骨头,攻克深度贫困堡垒。2019年,全州将再完成12个县摘帽、251个村退出、7161户31242人脱贫,2020年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党中央、省委交出甘孜脱贫攻坚满意答卷。”2018年12月19日,在州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州委书记刘成鸣掷地有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