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5月09日
◎本网记者 马建华 见习记者 唐睿
园区工人正在分割牛肉。 刘炳科 摄
4月28日,在甘孜县“深耕”23年的雅安名山人、甘孜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代埝君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省委举行的劳模表彰大会,他们公司的深加工车间被授予四川省工人先锋号称号。从个体户到甘孜县知名民营企业家,代埝君创办的企业主动融入当地精准扶贫,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而且带动了甘孜县畜牧业生产加工,仅2018年该公司收购牦牛17000余头,并向农牧民支付现金8000余万元。
“作为甘孜县本土企业,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当地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是甘孜这片热土给予了我创业的机会,我也要竭尽所能帮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采访中,代埝君自称是“甘孜人”,作为甘孜县民营经济联合党支部书记,代埝君感到无比自豪,“这次能够获得省委表彰,对我们企业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更是一种鞭策,我们在开发畜牧产品的同时,将更加关注当地群众脱贫,帮助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
贫困村民变工人 企业联手拔穷根
5月8日,记者走进甘孜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园区,干净整洁的环境,办公区、加工车间,一个现代化工业园区扑面而来。门卫作西是斯俄乡斯俄八村支部书记,除了负责门卫工作,他还负责部分厂区的环境卫生清洁。
得知记者来访,作西打开了话匣子:“我是2017年9月公司试营业的时候来的,我的爱人比我迟来一个月。作为公司固定用工,我一个月的工资是3000元,我的爱人是保洁工,一个月有2500元。公司管吃住,基本上是挣‘净钱’,我任村支书,一个月还有2000元的工资,我们两口子一年的收入就有9万元,这对我们家来说,已经是无法想象的收入了。”
作西说,我们一家4口人,女儿在阿坝州职业技术学院读兽医专业,大儿子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即将大学毕业,小儿子在甘孜县中学读书,基本不用花钱,两个大学生读书期间开销有些大,自从在公司上班后,压力没有以前大了。我们斯俄乡是甘孜县的城郊村,虽然紧邻县城,但没有产业,没有增收渠道,只有种青稞、豌豆和土豆,青稞收成好的时候可以亩产600多斤,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除去租用拖拉机和人工成本,没有利润可言,每年加上自己外出打工的收入,人均收入也就3000多一点,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
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后,作为公司的首批员工,作西尝到了甜头,作为村支书,公司给予了他很多优厚的条件,管理村务和给老百姓办事、乡上、县上开会,都没有扣过他的工资。作为村民信任的村干部,他必须要担当好村干部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公司的受益对象,我希望公司发展壮大,不仅可以解决更多村民的就业,还可以帮助我们甘孜县的农牧民群众销售畜牧产品增加收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致富。”作西说,家里的两个大学生就业后,他们一家的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因为现在负担还有些重,他请求公司再给他安排一些事情,从5月起,他的月工资也就涨到4000元了。
在贡隆养牛场,37岁的拉西拉姆正在给牦牛添加饲草。她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父母去世后,她成为孤儿,与单身的舅舅相依为命,随着舅舅年龄增长,逐渐丧失劳动力,她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早年的时候,她坐拖拉机到县城出车祸,造成左手骨折;去拉萨又出车祸,左眼受伤造成弱视,像她这样行动不便又没有文化根本不符合用工条件的女人,代埝君得知她的遭遇后,二话不说把她招到养牛场,一个月管吃管住发给2300元的工资,舅舅还开了一个小卖部,彻底解决了她和舅舅的生活。“我要努力做好公司分配给我的工作,要对得起公司对我的关爱。”不善言辞的拉西拉姆说。
代埝君告诉记者,2016年4月,公司自筹资金80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甘孜州康北生态牦牛产业园区”。是目前甘孜州唯一一个集科技、信息、屠宰、生产、加工、交易、展销于一体的综合园区,也是甘孜州冷链物流配送的专业园区,预计可实现年交易额2.5亿元,能稳定提供长期性就业岗位120个。公司先后被评为州级农业产业化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8年收购牦牛17000余头,实现交易额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普通工人月均工资3500余元,普遍高于当地人均收入。直接与农牧民交易金额超过8000余万元。2019年公司计划建成大型牦牛放养和补食基地,预计年出栏量10000头,计划建成全州唯一的牦牛交易市场,拉动全州各县的牦牛出栏。
“在公司上班,工资高一点的员工年收入差不多有4万元,即使在公司停业期间,也不会少我们一分钱的工资。如果公司经营状况很好,我们能够长期在这里上班,一家人完全能够脱贫。”作西告诉记者,村民都希望企业做大做强,造福一方。
吃水不忘挖井人 脱贫奔康勇担当
为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解决贫困村民增收难题,贡隆乡5个村成立了甘孜县精准扶贫企业“贡隆乡奶牛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目的是想让村民通过养牛出售畜牧产品,但由于不懂管理、饲养和防病知识,几年下来亏损数万元,濒临倒闭。
“投入的资金不仅收不回来,还要亏损,让我们5个村的村干部一筹莫展。代埝君听说后,打算接管我们这个养牛场,当时他是顶着压力接下来的,你想想,谁愿意接手一个亏损的养牛场,他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经营管理,每年保底股民收入合计40万元。一个村就有8万元,目前,已投入资金216万元。” 贡隆乡青卡村支部书记多吉彭措感慨地说,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不仅让合作社“起死回生”,合作社不用担营销风险,有了保底收入,而且还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
“在高原发展村集体经济,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缺资金、缺技术、缺产业、缺管理人才,需要有实力、有情怀的涉农企业勇于担当,我们拖坝乡4个村目前还有116户贫困户,4个村委会研究决定后,将8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三年合同,公司每年给4个村分红10万元,每年递增一万元,这样保证了村集体的收入。”拖坝乡党委书记严永康告诉记者,我们乡上要求村干部主动学习企业管理和经营理念,为下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打下基础。
据甘孜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杨志刚介绍,“康北生态牦牛产业园区”建成投产以来,在甘孜县及附近县贫困地区发展牦牛产业,带动贫困地区2000余人脱贫致富,覆盖贫困村54个;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形式与甘孜县43个贫困村的牦牛养殖合作社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切实解决了影响牦牛出栏少、群众增收难的问题。
“23年前,我和爱人来到甘孜县经营鸡和鱼的生意,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得益于州和甘孜县发展民营经济的利好政策,我们才能走到今天,我们提出发展生态牦牛产业的思路后,县委、政府从用地到各项政策的审批给我们大开绿灯,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企业发展壮大了,我首先想到的是要反哺这里的老乡,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代埝君说,吃水不忘家人,致富不忘共产党,既然选择扎根高原,就要为老百姓多做好事。
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2011年到2016年,每年向红十字会捐款1万元; 2016年参与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向贫困户捐款捐物2.5万元;2016年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当天捐款3万元;2016年,为帮助甘孜县农贸市场一位清洁工的孙子完成学业,公司捐款1万元;2016年向13个集体牧场发放过冬草料13吨,精料6.5吨;在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的号召下,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又启动了“康巴拉扶贫攻坚计划”。
“我们将不断开发新的畜牧产品,解决农牧民群众畜牧产品销售难题,优先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携手当地群众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代埝君坚定地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仅仅是当地党委政府的职责,更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