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打工打出一片新天地

甘孜日报    2019年06月18日

30户208人,61人外出务工,乡城县洞松乡热斗村,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村干部正在向外出务工人员了解情况。

6月5日,走进乡城县洞松乡热斗村。阳光照耀下的村子很安静,只有几名老人在悠闲地散步拉家常。

村子里的人哪去了?

64岁的村民崩改老人笑着说:“除了上山挖虫草放牦牛的,其他年轻人都被‘撵’出去了,在家闲着咋子嘛,出去挣大票子多安逸。”

30户人,61人外出务工,每年创造“打工经济”150余万。崩改的一席话道出了热斗村科学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本网记者 谢臣仁 文/图

“撵人”出村

村子不再养“闲人”

2014年9月,热斗移民新村建成,涵盖原来热斗村、克斗村、太年村、牛龙村、木因村5个行政村的避险搬迁移民,共30户、208人。

“搬了新家,2017年村里建起了188亩特色水果基地,形成了集约化农业生产。这样一来,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村里出现一批富余劳动力。”6月5日,热斗村驻村第一书记多登介绍。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富余劳动力闲下来,一闲就闲出事来,村民无所事事,整天睡懒觉,部分聚在一起打牌喝酒,把村子整得乱糟糟的。得让这部分富余劳动力发挥作用,不再当闲人搞事情,成了村里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多登说,经过对富余劳动力情况分析,了解到大部分村民都掌握夯筑房屋土墙的技术,还有部分村民有房屋绘画和雕刻技术;再一了解,临近的云南省东阿乡需要大量这样的工匠。何不让这些富余劳动力填补这个务工“缺口”,打工挣钱呢?

驻村干部和村两委一商议,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村民开辟一条新的增收途径。

可剃头挑子一头热,村干部忙着到云南联系夯筑土墙的业务,在村子里宣传外出务工的好处;村民却“不来气”,仍然是你忙你的,我耍我的。

为何大家按兵不动?症结在哪里?

联系该村的乡组织委员翁杰带着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挨家挨户找原因。经过走访,搜集到原因有 “三害怕”:一是藏族最讲孝顺,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害怕被别人笑话“不孝”;二是没出过远门,害怕干了活得不到工资;三是出门在外,家里有大事小事,害怕家人没人照顾。

针对“三害怕”,村里给出了“三放心”对策:一是帮助村民改变观念,讲明白在长辈身体健康、能独自料生活的前提下外出务工,是发家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家庭幸福指数的途径,不是不孝,相反是一种更孝顺的表现,放心,没人会笑话;二是外出务工,村里会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放心,拿到工资没问题;三是村里会根据各自家庭具体情况决定村民是否外出务工,并且会根据农忙农闲适时调配人员,村里会组织互助组,哪家有大事小事都会得到帮助。

道理讲得明白,顾虑烟消云散。2018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八,好日子,由村里组织的第一批打工队24人浩浩荡荡出发,前往云南香格里拉镇东阿乡承包14座藏房土墙夯筑工程。

“撵”人出村,热斗村走出了外出务工第一步。

尝到“甜头” 富余劳力往外“涌”

“出去时空口袋,回来时满口袋。”2018年5月28日,第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回到村子,24人每人平均收益6000元。

外出务工挖到了“第一桶金”,第一批打工村民尝到“甜头”希望继续走“打工路”;未赶上“第一趟”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外出务工。

热斗村党支部书记兰美成说:“以往是没人愿外出务工‘搔破头’,现在是大家都想外出务工‘抓烂额’。但不能由着大家无序地往外‘涌’,让大家到处‘乱窜’,一是不能确保都能打上工,即使打上工也不一定能拿到钱;二是安全无保证,容易出安全事故,不要钱没找到,出个三长两短不划算。”。

要让村里富余劳力外出打上工,还要打好工,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责任。

村里进一步完善富余劳动力登记台账,根据各自家庭具体情况,明确哪些人能外出务工,对有些不能离家的村民,尽量在附近寻找打工岗位,实现就近务工。这样经过梳理,确定外出务工人员为61名,可就近务工人员7名。

打工在外,安全最重要。热斗村制定外出打工安全制度,建立微信群,让打工人员随时保证信息畅通,“绝不‘失联’一分钟”。

对于外出务工方式,热斗村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村里组织务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会计和村统战宗教员、村综治维稳员、村组宣群团员分成两个组,负责联系外出打工业务,并定期进行跟踪保障;“另一条腿”是村民可通过亲戚朋友牵线搭桥外出务工,但走“第二条腿”时,村民一定要把具体情况报备给村两委,村两委有责任给予分析建议。

热斗村还进一步完善互助制度,让外出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安安心心出门挣钱。

“以往我除了干点农活,一年到头在村子里闲耍,分钱不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人都耍懒了,老人们看我是恨铁不成钢;从去年3月到现在,除了农忙外,我外出打工7个月,挣了两万余元,家里买了电视、洗衣机、冰箱,日子好过了,老人们也高兴了,都说我是好儿子。”39岁的中太挣了票子过上了好日子成了大孝子。

而52岁的阿者呷则就近在村里的特色水果基地找到了季节性打工岗位。“就是浇水、锄草、修枝这些农活,都是老本行,干起轻轻松松,一年还能挣一万五千块钱,安逸。”

不管通过“官方”牵线,还是朋友搭桥,热斗村尽力为村民寻找“各得其所”的打工挣钱门路。如今,“闲耍不出好日子,幸福生活奋斗来”的理念已植根村民们的内心深处。目前,在全村30户208人中,已有61人在外打工,7人就近打工,占了青壮年总数的70%,村民打工年总收入达150余万,实现了家家有外出务工人员、户户有“外来收入”。

增强本事 劳务输出创品牌

经过一年的“运作”,热斗村打工队伍名声在外,在云南香格里拉市一说起夯筑土墙,大家都会说:“请乡城热斗的噻!”

最初,听到这话时,热斗打工村民似乎有些沾沾自喜,但这话一听久了,热斗村民心里不舒服了——“难道我们热斗人就只会打点土墙嗦?”

热斗村不安于现状,要摘掉“热斗村人只会打土墙”这个“标签”。

“几十年来就只有打土墙这点本事,要想让人家说你不是‘打土墙’的,你就得有新本事。”热斗村委会主任洛绒泽仁说。

打铁还得自身硬,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热斗村把增强本事作为外出打工的当务之急。乡联系领导、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专门到云南香格里拉市、丽江市、临沧市、大理市等务工地进行走访调查,明确了各地用工方向,梳理出急需培训的项目,向县、乡“求援”。乡城县和洞松乡整合多方力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泥瓦工、电工、绘画、旅游礼仪、苗圃管理等方面专题培训,促使村民学技术、学技能,让热斗村民不再只有打土墙这“单打一”技术,而是“七十二行”门门懂样样精。热斗村再承接很多打工业务时,已经基本能实现“一条龙包干”,再也不是处在“低端产业链”了,“热斗的”已经成为劳务输出的品牌。

“以往我们都是被人家喊做‘打墙的’,现在人家都喊我们是‘师傅’。”学了泥瓦工技术的尼玛很有成就感。他表示,越是这样越要把本领提高,把“活路干好,别让人家把热斗人‘看扁了’” 。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外出务工带队“工头”至关重要,热斗村特别注重“工头”的培养,村党支部开展“双培双带”工作,把“工头”培养成为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村民外出打工,本事增强了、眼界开阔了、心胸博大了。“以往村里做个啥公益事情,大家靠边站,是求爹爹告奶奶地求村民;现在只要说村里有啥事,大家都站拢来,害怕落后了。”村党支部书记兰英成说,外出打工带来了新气象、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打工带来大变化,热斗村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热斗村人内心里无时不流露出对党对国家的感恩之情,户户客厅正中央墙上都挂着党中央几代领导人的画像,五星红旗在每户房顶上高高飘扬,村民的脸上时时都挂满幸福的笑容。



  • 上一篇:我州又有49个贫困村 受益电力扶贫项目
  • 下一篇:我州举行“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