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6月26日
记第八届“SEE生态奖”获得者、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处长李八斤
◎见习记者 包小玉 文/图
6月15日,在第八届“SEE生态奖”的颁奖典礼上,我州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处长李八斤荣获第八届“SEE生态奖”。颁奖词上这样写到:国家倡导退耕还林时,他是默默无闻的种树人;当荒山变绿岭时,他是甘于奉献的护林人;当森林大火熊熊燃烧时,他不顾个人安危的扑火,从“砍树人”变为“种树人”,李八斤将他的一片热枕全部献给了这片森林。
的确,李八斤在这35年的时间里,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雅江县的“三区两园”(四川省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神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亿比措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庆达沟省级森林公园、四川省雅江那溪措湿地公园),用满腔热血和赤诚之心巡护好雅江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
从“砍树人”变“种树人”:
角色在变 初心不忘
时光追溯到1984年,17岁的李八斤刚刚高中毕业,成为雅江县林业局的一名普通工人,局里分配他到林场从事管理工作。那时林场的主要工作是对木材进行采伐销售,收入占全县收入的80%以上,是当时的支柱产业。那时雅江县有四个大林场,由于李八斤工作突出,1998年,他成为了其中一个林场的场长。
没过多久,国家开始大力倡导“退耕还林”,李八斤由“砍树人”变成“种树人”,一切工作从头开始。怎样开展种树工作呢?这让李八斤犯了难。他告诉记者,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不管多么艰苦,也要把绿色种回去!”
当时,雅江县政府拨给了李八斤800元钱,用于购买树种。拿到这笔钱,李八斤犯了愁,该种什么树、怎么种?没有经验,也没有专业人士指导,怎样提高树种的成活率呢?李八斤心里打着鼓,带着树种一头扎进山里,结果第一批树种移植失败了,李八斤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向上级申请专家授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专家带、自己学的方法。那时李八斤白天带着两名得力干将听专家讲课,晚上回到村里给负责种树的村民授课,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终于克服了没经验、没人才的困难。大家又开始新一轮的种植,这一次树种的成活率大大提升,基本上都在85%以上,李八斤从一问三不知的门外汉,成了种树“土专家”。从1999年 到2005年,6年时间,李八斤把自己过去十年间所砍伐的十几个山头,种满了绿树,不仅如此,他还成功采集并培育了濒危物种康定云杉和五小叶槭,2006年,在雅江发现了一株康定云杉,李八斤通过这一株康定云杉,成功提炼出近300株树种,2009年,雅江发现262株五小叶槭,李八斤成功提炼出上万株同种树种,如今这些树木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春风一过,海洋一般的五彩波浪荡起,那是他最骄傲的事儿。2003年,李八斤正式负责生态林的保护工作,从那时起,他把每天的日程都记在笔记本上,共记了十几本,2010年,神仙山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四川省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四川省格西沟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自认倒霉”到“有人埋单”:
政策在变 主题不改
森林保护的越好,森林里的物种就越丰富,格西沟的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北京大学李晟科研团队在县域的野外监测点安装红外相机,拍摄到毛冠鹿、熊、豹、四川雉鹑等几十种野生动物,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但他们可活动的范围却还是原来的大小,很多野生动物开始走进村庄,野猪、豪猪、白马鸡、熊、狼、豹……它们吃村民的庄稼乃至家禽家畜,甚至发生过多起黑熊伤人事件,这不仅给村民造成损失,更大大伤害村民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八斤没少奔波入户做思想工作,向政府申请补偿款,可仅凭一己之力,收效甚微。直到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找到他,并提出保护区与试点社区合作建立野生动物肇事预防与合作补偿兽损的机制,村民按人头(农区)或牲畜头数(牧区)缴纳村民集资款,每人只需投6元,每头牲畜只需投1元,就能在秋收时按防护程度和损失比例得到补偿。当时这个机制还在试点阶段,情况复杂、风险大,效果到底怎么样谁也不知道,许多地方政府拒绝接纳,但是李八斤却看到了这一机制的优势,在跟上级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后,他得到了2个试点村的名额,都是保护区周边兽害重灾区——热日村和唐足村。
最开始的五年,工作进行异常艰难,主要是资金限制。当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上山调研没有车,李八斤帮他们协调借车,项目没钱,又要定期找专家做评估,为了省钱,李八斤就把项目组工作人员安排到自己家里,并亲自做饭招待他们。
经过李八斤和项目组人员的坚持和努力,试点村从最初的2个扩大到现在的7个,从2010年开始试行到现在将近10年的时间,村民们对补偿机制非常满意,“以前动物把庄稼吃了,只能自认倒霉,现在有了补偿机制,我们再也不担心野生动物来破坏了。”
今年,李八斤又与商业保险公司谈合作,由政府投保解决野生动物肇事补偿金长期不足的问题。因商业保险的额度较大,所以补偿机制不再限于7个试点村,而是将覆盖全县。看着工作成果一点一滴的凸显,李八斤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他说:“我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力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林间穿梭”到“火场挥汗”:
场合在变 责任不减
2000年的2月25日,一场持续十天十夜的大火席卷了白孜村的山林,当时正在值班备勤的李八斤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和雅江县林业局专业扑火队及当地群众共800人紧急上山救火。高原的冬季天干物燥,风大且风向不定,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整个火场浓烟滚滚。李八斤的队伍于凌晨5:00跨过雅砻江大峡谷,抓住有利时机,负责扑灭北面山头的大火,在火场扑救了5个小时后,他们负责区域的大火终于得到了控制,正当扑火队伍准备休息时,对讲机里突然响起“快速撤离,大火离你们只有一公里了”的喊话声。
大火逼近,情况十分危急。此刻,李八斤表现出了一名优秀指挥员的冷静,他立即组织队员们向相反方向的山谷跑去,由于他们撤离路线山势陡峭,坡度有七八十度,大家只能顺着陡峭的山坡连跑带滚的向安全地带撤离。当大家到达安全地带时,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擦伤,衣服也烂得不成样子,而此时,他们先前所的区域已经成为了一片火海。
本以为安全无事了,可在清点人数时,原本800人的队伍,却只有764人,36名队员哪里去了,难道他们没能从火场里逃出来吗?当时,李八斤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似的,他急忙向回跑去,一边寻找一边大声呼喊着队员的名字,可是没有人应答,也没有任何踪迹,他不敢相信36名兄弟就这样失踪了……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失踪的队员们还是没有回来,就在大家快绝望的时候,李八斤听到远处有隐隐约约的声音传来,声音越来越近,只见6名队员相互搀扶着走了过来,李八斤赶紧跑过去急切地问:“剩下的30个人呢?”
“他们在后面,大家都安全。”听到这话时,李八斤心中的大石瞬间落地。
36名队员,一名不少全都回来了。看着36名死里逃生的兄弟,李八斤再也压抑不住自己情绪,和他们抱头痛哭。
由于救火员失踪的消息传到了村里,很多家眷跑到山上,寻找自己的亲人,李八斤的妻子也来了,当她看到丈夫时,一下扑倒他的怀里泪流满面地说 :“八斤,咱能不能别干这工作了?”
李八斤让妻子看了看与他一起战斗的队员后,对她说:“咋能不干呢?我不干谁带领他们,今天要干这份工作,明天更要干!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生态林保护就是一个简单的巡逻工作,殊不知“守林人”往往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李八斤,就是这群“守林人”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