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10月10日
道孚县八美实验农场青稞新品种丰收在望。
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生产车间。
◎杨琦
初秋的高原,青稞熟了。
9月初,记者在甘孜县百里青稞画廊看到,成片成带的青稞田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风吹麦浪翻滚,一层又一层绵延到雪山脚下。收割机“轰隆隆”不停作业,农民们正抢抓农时收割,一派繁忙景象。
青稞俗称裸大麦,具有生育期短,耐寒性强等特点,在青藏高原有3500年种植历史,是我国藏区第一大作物、主导优势作物和藏区同胞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也是酿造工业、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也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高原农耕文化。
我州是四川最大的青稞生产区,2018年全州播种面积52.4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0%,产量达11万吨。近年来,我州通过育良种、提单产、深加工,力促青稞产业转型升级,让高原藏区这一传统产业焕发生机。
选育新品种 良种覆盖率达93%
“瞧,青稞籽两棱,粒大、糯性好,可做精米;这个六棱,麦穗长,产量高;这是黑青稞,穗短产量低,但价值高……通过实验栽培,选育出适合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新品种。”在道孚县八美农业试验场,州农科所所长杨开俊向记者介绍,在13亩多的青稞实验田里,汇集了80多个不同品种。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州农科所就开始青稞研究,在道孚等县建有研究示范基地。为提高青稞生产科技含量,在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下,道孚八美农业试验场建有国家青稞原原种基地、国家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四川省青稞育种基地。
多年来,在我州一代代青稞育种家的艰辛努力下,先后选育青稞系列品种32个,青稞单产从最初的亩产50kg突破到200kg大关,良种覆盖率达93%,这些品种在不同时期为藏区群众特需生活主粮自给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世纪80年代,我州选育的康青3号,曾大面积推广应用到四川、西藏、青海等省(区),是青稞种植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资料显示,2015年该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2亿多元,获得了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奖。
据杨开俊介绍,上世纪50-60年代,“让农民吃饱”是当时生产和科研的首要任务,把“中晚熟、中秆、大穗大粒、丰产稳产、适应性广”定为青稞育种的基本目标。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青稞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不断被发掘,改良青裸营养与加工被列入育种新目标。
据悉,在我州现役的康青系列产品中,康青7号、9号是主导品种。康青9号2012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具有高产、优质、商品性好等特性,区域试验平均单产238.8kg/亩。 2018年全州已累计推广150万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15000多万元。
近年来,通过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麦类育种攻关、“院州”农业科技合作等平台,州农科所进一步加大青稞研究力度,推动了青稞生产由单一粮用向高产粮用、加工专用、粮饲兼用多元化利用方向发展,为青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7年8月5日,在康定举行的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启动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张京对近年来甘孜在青稞研究上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种植机械化 村民增产又增收
“现在好哦,有良种,全程机械化,根本不费力,产量还高,村民们种植积极性也高;今年气候不错,亩产500斤左右没问题。”在甘孜县色西底乡木西雅村,60多岁的村长李长生告诉记者:“自己一辈子种青稞,在几十年前,大伙儿种青稞,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一家人一年忙到头,也打不下多少粮食,有时候还填不饱肚子。”
据悉,青稞产业是木西雅村的主导产业,全村青稞种植面积763亩,由于地处甘孜县城郊,群众思想开放,在国家实施青稞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村民们主动购买使用青稞良种、农业机具。目前,全村青稞良种覆盖率达100%,青稞种植全程机械化。
“我买了台收割机,17亩青稞自己一人收割,不到半天就收完,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要是在以前,每到收割季节全家人出动还得忙上几天,遇上天气不好还要损失不少。” 李长生说。
今年他家预计将产上万斤青稞,在保障全家食用的基础上,余下的将以种子或加工成糌粑方式销售,每年仅青稞的收入就达2万多元。
近年来,我州集成推广应用机耕机播机收、种子包农、科学施肥等实用增产栽培技术。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大型播种机、机动喷雾器、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具得以普及,机耕、机播、机收面积逐年增大,在条件适宜区域,青稞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为有效保证青稞产量,我州在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的同时,不断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农忙季节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有效保障青稞生产。
在甘孜县贡隆乡,全乡种植青稞4000多亩。当地种植大户土登泽仁说:“今年自家土地加上承包当地外出务工村民田地共计100亩,全部种上青稞,通过技术培训,全程机械化作业,青稞丰收了,预计平均亩产将超500斤,产量将达6万斤左右,青稞和秸秆收入将达15万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除村民自行购置机具外,2018年甘孜县还投资380.13万元,成立了5个农机综合服务站,为村民提供春耕、田间管理、秋收等田间作业服务。
青稞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仅能省时省力,而且还增产增收,为促进甘孜州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2018年,全州青稞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77%。
提升价值链 建精深加工产业园
青稞产量的提升能为青稞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而青稞价值的提升却需要从加工业入手,在产品多元化和精深化方面寻求突破。
“去年收购青稞17多万斤,实现产值80多万元,今年预计将收购20多万斤,实现产值100多万元。”在甘孜县德琼庄园农业文化有限公司水淘糌粑加工现场,公司负责人扎呷说。
糌粑是藏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主食之一。甘孜“水淘糌粑”以传统的水磨研磨加工而成,享誉藏区。近年来,该产品已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标保护产品等殊荣。
糌粑、炒面,这种青稞最传统的加工方式,究竟还能延续多久,青稞新产品能不能被大众消费者接受呢?
“几年前,我们就着手研究将青稞做成饼干、茶等产品,在深入市场调研后,去年投资6000多万元,启动了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建设,9月17日园区成功开园。”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园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产业园集青稞科研、加工、文化旅游为一体,分为文化展示区、产品展示区、食品加工区、综合文化活动区。在青稞产品加工区。记者在现场看到,有2个110米的加工厂房用于青稞研磨和精加工,工人们正忙碌生产。
据悉,园区将加工青稞精米、面条、饼干、茶等产品,年产规模9200吨,预计2020年将实现产值1.3亿元,实现年利润3500余万元,每年可带动园区所在乡户均增收7226.4元,解决百余名群众就业
甘孜县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甘孜州第一,素有“康北粮仓”之美称。2018年全县青稞播面9.6万亩,年产青稞2万余吨,是全省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县之一。
“园区投运后,将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预计每年将收购7700吨青稞原料,农户将增加约3465万元的收入,从而提升青稞价值链,带动群众增收。”甘孜县经信商务局局长其格说。
在康定,洞波酒业公司与新都桥等乡(镇)联合打造“万亩青稞种植示范基地”,以高于市场价1元/斤价格收购青稞,开发系列黑青稞酒。2018年,公司收购黑青稞达320万斤,农户因价格提升,增加收入近200万元。
“青稞做的蛋糕,口感很不错!来两斤。”在甘孜县涵涵西饼屋,20多岁的湖南老板余丙峰忙着招呼顾客,他告诉记者,去年7月开设店铺,现已开发出10余种青稞糕点,深受游客和群众喜欢,一年来收入10多万元。
“格萨尔王城已开城,我租赁了两个门店开发青稞月饼、麻饼,同时加工青稞粉力争推广到内地大城市的糕点房。”谈到下一步的打算,余丙峰信心满怀。
据了解,青稞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控血糖等作用,如今青稞这一藏民族的传统口粮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加速了青稞加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州有10多家青稞加工企业,青稞多个产品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州农牧农村局局长杨林表示,从品种选育到种植、加工,提升了青稞价值链,迈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今后还应向三产延伸。目前,我州正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青稞种植基地独特的地理区位、自然风光和藏文化优势,为发展青稞文化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实现青稞全产业链发展,从而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记者手记
青稞是甘孜藏区的“政治粮”“稳定粮”“致富粮”。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州青稞产业从品种单一低产到多元高产,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种植,从手工作坊到建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的青稞全产业链,并开发出青稞酒、青稞茶、青稞饼干等多个产品。
随着青稞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不断挖掘,尤其是青稞β-葡聚糖含量世界之最的重大发现,为高原藏区传统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当前,我州青稞产业方兴未艾,发展空间巨大。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大产业支持,加快科研开发,加大企业培育,让青稞产业成为我州的朝阳产业,成为群众脱贫增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