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19年12月10日
——西华大学对口帮扶巴塘见成效
“西华大学帮我们修建的村集体经济农旅项目‘水磨乡愁温泉驿站’建成后,我们村每户每年将新增5万元以上的收入,脱贫奔康就有希望了……”巴塘县竹巴龙乡水磨沟村贫困户达哇告诉笔者。
巴塘县竹巴龙乡水磨沟村和列布西村是西华大学的定点帮扶村。学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精准施策,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通过产业扶持、旅游规划、人才培训等举措,成效显著。
□李强 张雪萍
摸实情
精确研判筑牢扶贫根基
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西华大学坚持稳扎稳打,下足“绣花”功夫,校领导靠前指挥,专家团队深入基层调研,驻村干部一线作战,聚焦特殊困难群体、聚焦提高脱贫质量,多次深入两个贫困村和全村所有贫困户,全面掌握定点帮扶村的基本情况,精确研判贫困原因和脱贫举措。
巴塘县位于甘孜州西南部,是一个多元文化交往交融的农牧县。由于地处偏远、产业散小弱乱、市场发育滞后、自然灾害频发,全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西华大学对口帮扶的水磨沟村、列布西村都属贫困村,两村共计61户395人,贫困人口13户62人,两村于2018年底顺利实现村退出,贫困户12户58人脱贫。
定点帮扶开展后,西华大学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优势,专家学者倾智奉献,实施灾后重建规划的同时,助力村经济发展和村容村貌提升。
学校建立了“领导班子主责、承办机构主推、单位全员主帮、驻村干部主干”的“四位一体”帮扶工作机制,全面实行“清单式+责任制”工作方法,定期召开扶贫专题会议研究对口帮扶工作,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对口帮扶工作计划,设置扶贫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
2016年定点帮扶以来,学校先后派出5名年轻干部赴巴塘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目前仍有3名干部加入驻村工作队,一线开展定点帮扶。
抓优势
倾情倾智描绘新村蓝图
水磨沟村、列布西村属于典型的农牧结合区域,与同县城的其他乡镇相比,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西华大学统筹规划,坚持按需帮扶,从整村的发展规划着手,为两村从脱贫到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长远的目标和方向。
学校发挥综合性大学特色,引导两村抓住优势,调整结构,实现两村从政府“输血”扶贫到自身“造血”脱贫奔康的转变,希望通过智力帮扶为两村打造持续增收的特色农旅产业。
结合两村实际,学校发挥经济学院旅游景区管理研究基地智力优势,实施乡村旅游产业和电子商务规划;发挥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规划智力优势,实施地形地貌测绘、温泉引流规划;发挥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专业智力优势,实施“四好村”村风文明和村容村貌提升规划,提出水磨沟村“党、政、民、家”为主题的设计方案和《西华大学帮扶巴塘县甲英乡墙体彩绘项目实施方案》。
为突出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加村集体及贫困户收入,根据学校规划,西华大学出资42万余元与广东省中山市共同修建村集体经济农旅项目——水磨乡愁温泉驿站和水磨乡愁旅游服务区。
据悉,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增加20余万元。同时,项目将吸收两村13户贫困户及村民就业,带动每户每年增收5万元。
见实效
获好评且群众满意度高
2018年底,水磨沟村和列布西村遭受“11·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洪灾,13户农户的住房不同程度受到损毁,大量的农田被冲毁,公共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到损坏。
为此,学校全力支持两个村开展灾后重建帮扶工作。今年5月,学校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学院的多位老师组成灾后重建专家团队,深入巴塘县竹巴龙乡水磨沟、列布西两村实地开展灾后重建实地调研,编制了巴塘县灾后重建方案,为巴塘县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医疗服务、教育、“互联网+”乡村振兴农村电商、巴塘县干部人才能力素质提升等系列培训,开展了中小学生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员干部和教工党支部结对帮扶贫困户等活动,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在学校用心用情帮扶下,2018年11月,在甘孜州州级验收中,西华大学驻村帮扶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高,获得好评。
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表示,在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学校将指导农户做好民宿旅店、小餐馆、手工品制作、农特产品售卖等旅游项目,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户自身选择,把培训落实到每家每户,帮助农户持续发展,稳定增收,为实现水磨沟和列布西两村的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