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画卷————藏区扶贫,温暖世界的中国故事

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08日


达真,中国作协会员,巴金文学院、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西南民大客座教授,一级作家,影视编剧,文创策划。著有长篇小说《康巴》《命定》《家园》三部曲。曾获长篇小说“骏马奖”;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特别荣誉奖;纪录片《金秋时节》获央视一等奖;编剧的电影《金珠玛米》获得第十七届电影华表奖提名。长篇小说已有中文、藏文、英文、韩文版本。


  ◎达真 文/图

  “是谁帮咱们翻了身呃

  是谁帮咱们得解放呃

  是亲人解放军

  是救星共产党

  呷拉羊卓若若尼格桑梅朵桑呃……”

  传唱半个世纪的《洗衣歌》进入我的叙事空间,是在精准扶贫如火如荼的第四个年头,经过一年的采访动手敲键盘码字的夏末初秋。

  与《洗衣歌》的曲作者罗念一相识,是在1994年一个凉爽的夏日,缘于《甘孜日报》悬赏一万元《寻找康定情歌的词曲作者》之事,当时我是该报一名初涉新闻的记者。

  这位与藏地终身结缘的作曲家,拿着为《康定情歌》寻找词曲作者撰文的手稿来到《甘孜日报》社。他中等个子,身板厚实,戴一副变光的近视眼镜,梳三七开偏分,不,准确地说是二八开,像简谱划歪的斜杠。说话声如洪钟极赋乐感,我给老师开玩笑说,“凭老师的才华不弄出《洗衣歌》这样的绝唱,就是生不逢时。”

  “哈哈哈哈,那是高原的云朵,神山圣湖给我的灵感。”说罢他仰头大笑,笑声抑扬有致,像琴键的中音区。不经意间哼唱起洗衣歌的曲调,手指头在桌上敲着节奏,道出成曲往事:

  “……难啊,我怀胎洗衣歌长达十年之久。记得我们当年进军西藏的途中,部队边进军边修路,在百万农奴砸碎封建枷锁实现民主改革的日子里,在中印自卫反击的战场上,解放军和藏族同胞结下了鱼水深情。虽然亲身经历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但真要形成脍炙人口的作品心里无底,既热血喷张又郁闷心急,做梦都在找灵感。一次藏历新年的拥军活动,拉萨的藏族妇女为部队拆洗衣被,此情此景给编舞李俊琛带来了灵感。写下了“是谁帮咱翻了身”、“是谁帮咱得解放”、“是谁帮咱修公路”、“架桥梁”、“收青稞”、“盖新房”的词条。如此通俗但却深含情谊的话语砸中了我的心弦,酝酿已久的灵感原浆犹如六十度的江津白酒,稀里哗啦喷涌而出,《洗衣歌》诞生了……”话音落定,作曲家做了一个拥抱太阳的手势。

  罗老的潇洒动作至今都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溯源初心,翻开王树增的巨著《长征》,全书十八个章节中用了四个章节记录了横断山区的红军足迹,长征组歌飘出“……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的歌词,道出这片土地民心所向的英雄、浪漫情怀。红军飞夺泸定桥、会师甘孜、爬雪山、过草地、建立苏维埃搏巴政权的身影,在甘孜藏区的十六个县刻下了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红色印迹。

  如果不从纵深梳理这段光荣史,就不能铭心刻骨地理解建国之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响亮地喊出“人民万岁”的感恩之声;就不能深刻理解邓小平曾说“甘孜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就不能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满含神情地道出“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厚重依据。

  毫无疑问,正在进行中的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初心的溯源和伟大的呼应,是一大会址和红船誓言的再出发。

  站位在历史的长廊,我试图将该书的起点放在新中国的解放之日,因为从那天起,在我看来就是伟大扶贫史的开篇,而习近平引领的精准扶贫是扶贫史上的伟大高潮,空前绝后,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放在世界格局来展示中国制度优越的世界贡献。

  就减贫数量而言,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无可企及的人类奇迹。毛泽东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前提下的精准是党的生命线的高度升华。

  如果说《长征》是献给为新中国建立而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那么这本将献给:

  帮助贫困群体获得生存权发展权的推动者们

  客观公正看待中国人权发展的全世界人民

  新中国第一个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州甘孜州建州七十年

  细想,如果没有三十年记者经历的积淀,没有多年农村牧区的亲历亲见,我能写一部带有思考关于中国藏区扶贫带给世界惊喜的报告文学吗?也许别人能,但我做不到。如果不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总览这一波澜壮阔的大格局大巨变,缺少历史的亲历感和纵深感,充其量是一部浅阅读的数据、案例、口号、媒体叠加的应景之作,天长日久便风轻云过。一开始我就告诫自己,本书不预设立场,不是单纯唱赞歌,而是通过重新发现,认识自己的文化和成就,通过平凡故事表现大主题,把政治理念浸润到生动的生活画卷中,平和地让世界接受。

  1988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报社,那时的川藏318南线北线,公路穿行在平均海拔三千五百米的四级土路上,“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最真实的感知。然而在生命的极限之上呢?常识告诉我们,海拔每上升一千米,温度降低6°C,高出三千米以上温度低于内地18°C——20°C,氧气的含量是内地的一半,这样的气候区,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长,人的平均寿命,其艰难程度让人望而却步,生存要付出的艰辛是内地的几何倍数。

  这样一来,观照集“老边少穷”于一身的深贫之地,被定名为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不足为怪。贫困量大、贫困面广、贫困度深,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让我惊叹,实施精准扶贫五年来,国家对甘孜州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人才培养、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七百多亿,这数字让我咂舌,而过去靠“木头财政”维持干部职工工资的财政“赤字”州,谈及扶贫绝对是手长袖短,望洋兴叹。

  我在援藏基金会了解到,该基金会从1988年到2012年整个援助资金六千万,六千万同七百多亿是西瓜和芝麻的对比。这力道的背后,一个惦记国家发展的身影多次深入民族地区,与乡亲们共商脱贫致富大计,并开出一张张脱贫良方,这些金句点照亮中国人的梦想: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

  历史表明,近百年来西方操控和垄断了舆论,藏民族因西方遏制中国发展而被国际化,成为西方拿中国说事的一张牌。

  因此,见证和记录这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扶贫史,就是一部纠正西方偏见的真相史。世界正在翘首静观中国的扶贫,事实和数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正以大国的风范完成自己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展现着有别于他国的制度和举国之力办大事的信心和自信,用事实打破了西方利益集团“胡萝卜加大棒”唯我至上的百年优越感。在西方私利链萎缩的新时代,他们更加奉行单边主义,打着人权、民主、自由双重标准欺凌霸弱,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拿新疆、西藏、台湾说事,不断地增加和制造地区间的紧张和乱象。

  然而,中国一直在西方的有色眼镜中自信逆行,带领各族人民不惧艰险、无畏困难,驶入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快车道。

  2019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六个全国扶贫日,也是第二十七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一向挑剔的外媒,意外地集体在扶贫这件事上为中国点赞。

  2019年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位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所言:“多年来的西方扶贫政策,为何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法国国际问题专家、中欧论坛创始人戴维·戈塞感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作出许多重大改革,使得中国飞速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治理体制的高效和成功。”

  2019年9月,新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上任时这样评价中国:“消除了贫困、零饥饿、环境保护和减排,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连法国总统马克龙都感叹:西方霸权已近末日。他说:“中国已经让7亿人口脱贫,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人摆脱贫困……”

  “2019·南南人权论坛”谈及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时,迪鲁杰拉尔· 巴兰拉尔·西图辛格先生表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的长足进步令人叹为观止。中国重视减贫工作,这一工作也契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

  上述来自世界的声音客观评价了中国人权状况。

  数据和事实表明,七十年来中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减少了八点五亿贫困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由九千八百九十九万人减少到六百多万人,连续七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一千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社保、医疗和基层民主体系。如今,在中国的土地上,没有战乱、恐惧和流离失所,中国人民过着日益安宁富足的生活。美国皮尤中心的民调显示,2019年度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超过百分之八十六,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四十七。中国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了长期以来被西方话语权垄断了的“人权”概念。

  2019年3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核可了中国参加第三轮国别人权审议的报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对中国人权成就表示支持和赞赏。他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在发展、减贫、健康、残疾人事业、人权、技术合作等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作为第三只眼,尽力站在客观的立场和世界发展的平行向度,跳出扶贫写扶贫,用事实回答什么组织什么人能获人权奖。

  关于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一本风行全球的书叫《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困》,该书的印度作者叫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国作者叫埃斯特·迪弗洛。该书的前言写道:要想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一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再加上一点儿援助(一条信息、一点儿推动),有时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成果。另一方面,错位的期望、必要信仰的缺乏、表面上的小障碍,都有可能对这一过程造成一定的破坏。把持住正确的杠杆至关重要,但正确的杠杆往往很难找到。

  十五年时间里,这两位经济学家一直在致力寻找这个有效的杠杆。然而,抱定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经过近百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找到了这个杠杆,还找到了支点。这个杠杆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支点在新时期就是举国家之力撬动的精准脱贫。

  一本在30年前就写就的书叫《摆脱贫困》,作者习近平,这位当时的地委书记就在福建思考摆脱贫困的中国深层次问题;三十年的践行轨迹你能看见他的复兴梦、中国梦,看见他展示中国永远在“这儿”的治国远见。

  正如他向世界宣告的:“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以少数民族的扶贫成就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更是中国展示给世界人的中国奇迹。

  《摆脱贫困》书序的结尾写道:“我们地市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本小册子,是会获得许多启发的。”其中,书中有一篇重要的文章  《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思考》,这篇文章写于一九八九年六月,时隔三十年它依旧成为民族地区繁荣富裕的指南。

  俗话说“一粒米中见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我只能在宏阔的脱贫故事里切片出藏地最为精彩的亮点,所以难免以偏概全。

《画卷》一书由“自信篇:最大的政治责任是成功的源泉、精准篇: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生存基石、福祉篇:最大的发展机遇是发展、环保篇——下好长江上游生态+扶贫+旅游这盘大棋”四部分构成。《画卷》一书用三分之一来描写帮扶对象怎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分之一描 写国家、省、州、县、乡、村援藏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专干,如何用道路自信来支撑生存和发展;三分之一描写帮扶对象的第二代,通过上大学、“9+3”等技术院校的职业教育,在大中小城市或回乡中,用知识和技能创造劳动成果,自食其力地融入社会走上发展之路,这是中国发力阻隔代际贫穷的最终愿景。

  完成这部书,我最大的欣慰是两个看见和一个心愿:一是看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人的观念落后的坚冰被打破;二是看见精准扶贫使干部作风通过深入群众后的大转变;希望这片有过红色贡献的土地,成为鲜活的没有围墙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脱贫成果的教育“场馆”,供世界观摩。(本版图片为本文作者深入我州扶贫一线现场采访的画面)



  • 上一篇:我州推陈出新助进藏游升温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