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9月15日
州民政局工作人员认真倾听老人们在敬老院中的生活状况。州民政局供图
◎本网见习记者 周燕
“老毛病了,一到冬天就咳嗽,手脚还冰凉冰凉的,捂不热。”80岁高龄的李奶奶坐在椅子上,医生正在为她贴三伏贴,李奶奶说:“年纪大了,去医院很不方便,现在好了,有医生专程上门来帮我治疗,真是太好了。”
今年夏天一入伏,康定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就来到康定市中心敬老院,集中为老人们敷“三伏贴”,开展“三伏贴敷”进行“冬病夏治”,同时还为老人们提供医生咨询、问诊,测血压、量血糖等服务。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是关系到百姓民生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州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大力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推进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完善老年社会救济,发展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同时,积极推进居家养老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养老服务水平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都有了较大提升。
兜底保障持续提升
应保尽保不落一人
近日,在炉城街道水井子社区的民主评议会上,记者看到与会的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和社区居民等一致同意童应涛领取低保,随即进入公示阶段。公示期间无异议后,童应涛即可享受低保。
56岁的童应涛因眼睛残疾、无劳动力、生活贫困,纳入水井子社区特困人员。据水井子社区书记付世秋介绍,社区按要求对低保对象一年两审,符合条件的不落一人,不符合条件者随时退出。
兜底保障工作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温度。我州民政部门充分发挥政策性脱贫兜底作用,推动落实“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同时,推动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衔接,2017年全面实现农村低保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个月390元,全州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低保对象78265人,通过这项制度,“兜”住了最困难群体,“保”住了最基本生活,确保每一个贫困人口不在小康路上掉队。
据了解,我州1997年建立城市低保制度,2005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城市低保人数由建制初期的529人增加到目前的9299人,农村低保人数由建制初期的584人增加到目前的153103人。年资金投入量由最初的百余万元增长到5亿余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由最初的每个月80元、20.8元提高到每个月590元、390元。
近年来,全州上下扎实开展城乡低保治理,全州城乡低保对象通过精准识别、精准认定、动态管理后,由28万余人减少到目前的16万余人,对象精准度得到全面提升,“轮流保、平均保、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和精准兜底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州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6.24万人,占到全州总人口的14.8%,今年1至7月已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5亿元。
我州2006年建立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2017年建立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目前,全州共保障人员9072名,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不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3倍执行,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每个月767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每个月507元。
今年是“全面小康决胜年”,我州民政部门承担的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是脱贫攻坚的最后防线,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系到全面小康的成色质量。我州将落实落细兜底保障政策,聚焦特殊病残、贫困群众,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不漏不户,不落一人”。
养老服务不断优化
多措并举增加供给
今年5月,家住光明社区的退休教师王婆婆来到康定教体局老年活动中心,看见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全面消杀。听说受疫情影响歇业的中心近几天就能开放,老人脸上露出了笑容,“又能像过去一样,每天来这里跟大伙儿一起聊天、下棋、打牌了”。
疫情期间停业不停工,光明社区的工作人员们走进辖区社区,挨个调查80岁以上老人的身体状况,义务帮助孤寡老人买粮买菜。
据了解,我州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甘孜州养老服务发展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规范性政策文件,基本构建了养老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在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到位基础上,州级财政预算安排了350万元用于敬老院建设和维护补助,安排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州本级福彩公益金每年数百万元,各县(市)每年投入至少60万元用于敬老院的建设和运行。
近年来,我州积极争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5亿多元,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社会福利院)30余个,建成了道孚县社会福利中心、乡城县中心敬老院等一批设计规范、设施齐全、功能齐备、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养老院,新增和改造养老床位3000余张,全州养老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差到优的巨大转变。
“目前,全州公办敬老院和福利院共有51个,已建和在建床位共计4100余张,基本实现特困老年人供养服务全覆盖,已入住失能半失能和独居特困老年1000余名。”州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多吉向记者介绍,我州民办养老机构4个,床位200余张,入住老年人175名;新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7个,新增日间照料床位485张,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面日益扩大,可以为城乡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社区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养老服务;全州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30张,已为“十三五”期末实现“9073”的居家、社区、机构多层次养老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2017年以来,我州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养老机构消防和适老化改造,落实1500余万元用于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建立完善了养老机构责任保险、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和统筹城乡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与通信部门协作开通“12349”公益服务平台,建立了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全年为不少于2万多名的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各类老年对象享受了改革发展成果。
敬老爱老助老成风
形成浓厚社会氛围
“今天这个菜里的洋芋和茄子都是我种的,从来没有打过农药,真正的绿色蔬菜,大家多吃点。”在康定市中心敬老院的饭桌上,李大爷指着端上桌的菜,满脸笑容地劝大家品尝。
李大爷告诉记者,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住到敬老院后,一下闲下来,感觉特别不习惯,“只要我能动得了,我就要种地摘菜,这样每天饭都可以多吃一碗”。
据了解,入住康定市中心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数来自农村。敬老院为了让老人们老有所乐,专门在院内开辟了一小块地作为“试验田”,让身体健康的老人自愿参与种植。当丰收时,就由食堂烹饪出丰富的菜肴,给老人们加餐。“吃着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瓜果,与大家分享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李大爷笑着说。
“我住在这一点都不孤单啊,节假日有人买东西来看望我们,有时候还要来给我们表演节目、唱歌跳舞的,闹热得很,志愿者也经常来给我们剪头发、打扫卫生,医生们也常来给我们测血压、查血糖。”李大爷说起现在的生活,相当满意。
近年来,我州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完善老年人优待办法,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照顾和优先、优待服务。下发《关于切实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通知》,明确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享有政务优待、卫生保健优待、交通出行优待、商业服务优待、文体休闲优待、维权服务优待6大项和27条优待措施。
同时,建立甘孜州老年大学,为“老有所学”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基层老年协会服务社会的作用,引导并组织老年人开展科学、文明、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经常性地举办老年文艺汇演、老年书画摄影展等活动,积极争取省级福彩公益金支持农村老年协会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城乡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