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10月27日
我州以文促旅助力城乡提升
甘孜县格萨尔王城游人如织。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文/图
在康藏高原东南部,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甘孜州。
这里,格萨尔文化、嘉绒文化、木雅文化、情歌文化等交相辉映;这里,海螺沟、亚丁、木格措、泸定桥等绝妙景色熠熠生辉。
历史车轮不停向前,今天的甘孜大地上,文化和旅游早已携手并进,共谱圣洁甘孜新篇章。毋庸置疑,这是我州文旅融合发展的硕果。在这一进程中,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在相互提升的同时,更为全州城乡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文旅项目 夯实特色发展基础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在文旅融合进程中,我州不断拓宽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和职能,打造特色品牌文旅项目,进一步夯实特色城乡建设基础。
东起上海、西至西藏,总里程达5000余公里,汇聚国内众多世界级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国道318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进一步落实好相关工作,我州专门实施G318康定至雅江段建设项目,重点打造康定市折多塘村、瓦泽乡水桥子村、瓦泽乡营官村,雅江县康巴汉子村、八角楼乡八角楼村5个特色民族村寨,以及相应的一体化观景平台、综合服务站。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商品购物点、通讯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等。
该项目的实施,在让G318线康定至雅江段拥有别样风景同时,也收获了好评。10月2日,正值国庆中秋黄金周小长假,前往新都桥游览途中,成都市民黄罡就体验了旅游厕所的便利。他告诉记者:“小长假人多车多,加上拥堵,上厕所是一大难题,没想到从康定出发,沿路都有旅游厕所,真是方便又贴心,这既展现了甘孜的旅游人文关怀,也体现了甘孜城乡提升的用心。”
挖土、浇筑、拆模……在德格县更庆镇巴宫街,德格雕版印刷博物馆主体工程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施工中。该项目包括康巴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德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以及德格印经院文化园区附属工程建设,是全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是集陈列、收藏、展览、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它的建成将对保护德格印经院,传承雕版印刷技艺,发扬民族文化,促进德格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该项目还将为德格县城建设添上一笔浓墨。作为地道的德格人,西绕志玛对该项目建设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巴宫街本来就是德格特色建筑,有了文化遗产展示馆后,各类规划、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条街定会更加热闹,希望那时自己的藏式饰品店能顺利开张。
白玉县河坡乡是有名的手工艺之乡,有着“格萨尔王的兵工厂”的美誉,其金属锻造技艺被选入第二批国家非遗。
在不久的将来,民族文化手工艺一条街的打造将为河坡手工艺锦上添花。
民族文化手工艺一条街项目拟建于白玉县城区麻通村,是集购物体验、民俗文化观赏和游客接待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一条街,目前,该项目已纳入白玉县“十三五”规划。项目建成后,将吸纳70户以上河坡手工艺人集中从事手工艺产品的研发、传承、保护、生产、展示、宣传、销售等,以此带动全县民族手工艺的全面发展。
白玉县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民族文化手工艺一条街建成后,步行街道、行车道、景观歌舞广场及景观配套设施齐全,展示区、销售区、附属设施、街面、绿化带等建筑有序布局,麻通村将迎来改头换面,树起白玉城乡提升的典范。
公共文化 引领城乡提升品质
公共文化服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当下,我州覆盖城乡、惠及广大群众的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已初步建构,州民族博物馆和农牧民演艺中心等公共设施,文化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已纳入“十三五”规划。
在理塘县甲洼镇农家书屋,一整面墙的书籍中,社科类、法律类、生活类、少儿类……种类丰富的图书整齐排列、井然有序,农牧民群众正在翻阅着自己喜欢的图书。据了解,甲洼镇建立农家书屋,推动农民读书、用书,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该镇党委书记尼玛泽仁表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开办农家书屋,让农家书屋成为一个守住家园、记住乡愁、传承文化的载体十分重要。更为关键的是,农家书屋便于村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利于村子文化软实力提升,从而助力村子建设发展。
三、五个村民拿着扫把、垃圾桶等清洁工具,有序作业,不一会儿,本就干净的广场显出了愈加整洁的“面容”。这是8月24日,记者在九龙县乌拉溪镇石头沟村见到的一幕。
据了解,该广场也叫民族文化广场,是石头沟村基础文化设施的一部分。自修建以来,该广场成了石头沟村人休闲娱乐、开会宣讲、商议村事的首选地。
与此同时,随着民族广场的修建,村里的陋习逐渐消失了。村民黄泽贵表示,有了民族广场后,每当空闲时,牌桌酒桌上的人少了,到广场跳舞唱歌的人多了,大家在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同时,还为小孩们树立了正面的榜样。
与石头沟村民族广场一样,扮演相同“角色”的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的文化广场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它“身旁”,村级文化活动室、健身器材、文化墙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加之各色鲜花和古碉楼的映衬,莫洛村独有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在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同时,莫洛村文化广场还向游客展示着丹巴力量。村民格鲁翁都认为,近年来,随着交通改善、经济发展,莫洛村旅游迎来好时机,除了美景与古碉,配备齐全的文化广场也是另一道风景,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
功能设施完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小广场、社区书屋等公共文化阵地,构筑起百姓家门口的“文化乐园”,为全州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夯实了思想保证,也为全州城乡提升供应了精神动力。
据统计,通过统一采购配送,全州18个县(市)文化馆、图书馆、3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18个牧民定居点、705个村文化活动室配送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音响等设备,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品牌产业 开创城乡致富新路径
从城镇到乡村,从景区到景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整体推进,努力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框架;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发展格局和文化产业重点。这是我州文旅融合与城乡提升有机结合的范本,也是我州充分利用文旅品牌产业,开创城乡致富新路径的体现。
为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特色文创商品,我州承办文化活动、创作精品群众文艺作品,开展文化产品展销活动,销售各类文化产品数万件,总销售金额突破1000万,获文化创意奖32项,地区级以上奖项2000余个。
同时,我州还积极打造优秀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炉霍县郎卡杰唐卡是代表之一。2017年,郎卡杰唐卡将文化传承保护和群众就业增收有效结合,主动吸纳当地劳动力。据负责人雍珠洛吾介绍,郎卡杰唐卡开办手工艺技术培训班,帮助100余名牧民解决了就业,并增加了收入。
而在稻城亚丁演艺中心、稻城亚丁非遗主题社区、甘孜县格萨尔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地,我州通过优惠政策实施及积极引导等,实现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0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6000余人,间接带动农牧民群众务工22000余人,预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5亿元。
除开文化产业带动城乡致富,我州旅游产业也不甘落后。2017年,我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46.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94亿元,带动1.8万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人均年增收804元,助推21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脱贫摘帽,创建泸定县、乡城县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1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2018年,我州以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年”“旅游营销宣传年”“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目标,形成了全州上下联动抓创建的新格局,全年接待游客22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2亿元,接待人次首次突破两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两百亿元。
2019年,我州立足“旅游兴州”的总体定位,建立完善 “五大机制”,在全省率先提出并推动涉旅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工作。全年接待游客3316.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6.98亿元,接待人次首次突破三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三百亿元。
2020年,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我州A级景区接待游客85.24万人次,同比增长35.88%(与去年7天接待数据相比)实现门票收入2390.58万元。
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我州重点旅游地区群众收入79.23%来源于旅游业。这无疑进一步说明了旅游业对城乡增收的重要性,康定市俄达门巴村是这份抽样调查代表之一。近年来,该村探索出“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的旅游脱贫模式,通过引入企业开发景区发展旅游,村民以牧场、民居等资源入股,吸纳当地农牧民就业100余人,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直接或间接从旅游业中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
文化是根,旅游是魂。今天,文旅融合已成为甘孜城乡提升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将来的城乡发展进程中,相信通过进一步做好文旅融合,夯实培根铸魂工程,将会全面助推全州城乡发展,为甘孜城乡提升开创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