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齐心协力拔穷根——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对口帮扶白玉县脱贫攻坚纪实

甘孜日报    2020年12月08日

白玉县绒盖乡协达村驻村工作队员与村民一起劳作。

◎本网记者 文/图

岁月不居,脱贫攻坚进入收官年;时节如流,对口帮扶进入关键期。

贫穷、落后、闭塞,曾经一度是白玉县绒盖乡协达村、沙马乡火巴村、麻绒乡麻绒村的代名词。这三个村寨远离白玉县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且农业设施落后,干旱少雨、产业单一,村民们守着大片耕地过穷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搭乘时代的浩荡东风,吹响脱贫攻坚的嘹亮号角,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四川发展)对口帮扶协达村、火巴村、麻绒村。

户户通公路、村里有产业、家门口就业……如今,对口帮扶村的精彩嬗变让村民笑逐颜开。瞄准短板、聚焦精准、壮大产业,四川发展和白玉县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帮助三个村寨大力发展脱贫产业,加强种养技术培训,增强脱贫“造血”功能,逐步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实现村民们几代人期盼已久的幸福图景。

开出治穷“良方” 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如何让协达村村民摆脱贫困“帽子”,实现精准脱贫和稳定致富,是四川发展一直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为找到答案,四川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多次实地调研、入户走访、问计于民,为协达村开出治穷良方——发展产业是精准脱贫的“靶向药”。为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四川发展和国康能投、白玉县各级干部突出抓产业脱贫的“治本”作用,抓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加快发展扶贫产业,推动藏菊花、高原油菜等富民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成为协达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贫困村民实现精准脱贫、稳定致富的新引擎。

2018年7月,四川发展旗下的国康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选派1名懂藏汉双语的员工脱产蹲点驻协达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为协达村的产业发展、基础建设、能力提升等谋思路、抓精准、求发展。协达村仅有132亩耕地,但多为土豆、青稞等传统作物,从长远看缺乏特色产业支撑和销路,难以确保村民持续增收。面对村里特色产业薄弱和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的实际,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深刻认识到要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传统作物种植结构,种出自己的特色。2018年,通过学习考察、走访咨询,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结合本村贫困户现状,依托地域环境优势,引进藏雪菊,发展集体经济,率先开启协达村菊茶产业的致富梦。

通过一年实践,梦想终于变为现实。协达村驻村第一书记容忠翁登告诉记者,相比于传统的土豆、青稞等传统作物,藏雪菊种植容易、采摘简便,经济价值较高,真真切切能够给贫困户带来不菲收入,而且要比传统作物节水省地近一半,这对于干旱缺水的协达村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同时,藏雪菊对劳动力强度要求较低,只要村民们能行动、愿意干,老少都能参与进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相对于其他乡村扶贫产业覆盖面和参与率高出好多,是助推脱贫攻坚的好产业。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几年,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协达村驻村工作队发挥优势做汇报、强互动、促合作、跑市场、争资金,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油菜种植业,变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让产业扶贫这盘棋活了起来。贫困户幸福生活离不开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关爱,更离不开帮扶单位倾力支持。截至目前,四川发展捐资210万元,在麻绒村建设菌类加工车间、旅游接待民宿,为麻绒村贫困群众打造稳定的增收渠道,助推当地高质量脱贫;捐资120万元,在沙马乡火巴村打造温泉旅游接待民宿,助推当地经济发展;捐资32.5万元,在昌台地区建设鲜奶体验馆,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解决全县脱贫攻坚产业项目瓶颈问题,逐步惠及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收入。

从试种到推广,从自己种到带动帮助别人种……一次次摸索,一点点积累,协达村民呷马多旦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致富经。“今年,我家种了5亩藏菊花、5亩油菜,收入2万多元;自己还在合作社打工、采摘菊花等,又挣点收入,我们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哟!”呷马多旦成功脱贫,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创新扶贫模式 产业发展再添新活力

自对口帮扶以来,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搞协调、出主意、想办法、解难事,紧紧把协达村两委干部和群众凝聚在村党支部周围,同心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着力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带贫模式,形成藏雪菊和油菜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今年9月16日,对于协达村民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大家期盼已久的加工作坊正式营业。四川发展驻村工作队队员叶明东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加工作坊时,看着盛开的油菜花,村民却为如何去几十公里外榨油的事情发愁。后来,驻村工作队积极向四川发展领导汇报,争取到15万元资金,为村民购置榨油机、维修改造旧活动室作加工作坊之用,妥善解决协达村集体经济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成立合作社,有了加工作坊,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里,做合作社的主人,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如今,合作社发展得有模有样,加工作坊经营得有声有色,加工的菌类、藏雪菊和菜籽油远销县城外,村民人均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几年前,我不会农耕生产,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有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我学会了特色农业种植技术,终于甩掉了‘穷帽子’。”谈到自己的脱贫历程,协达村村民阿布箭竖起大拇指感慨地说。阿布箭曾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他不仅学会藏雪菊种植技术,还加入合作社,收入连年增加。

容忠翁登告诉记者,如今,致富奔康过上富裕生活是脱贫群众最现实、最强烈的愿望。收官之年,我们要继续挖掘自身特色,开发现有资源,盘活集体资产,让村民们持续增收。

据了解,像协达村这样通过发掘自身特色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子,在白玉县还有沙马乡火巴、麻绒乡麻绒村等。这几年,四川发展充分发挥企业高端人才、先进技术优势,本着“共搭平台强辐射、共建基地强示范、共推项目强基建”原则,为这些村寨谋划发展规划,注入产业资金400余万元,依托驻村帮扶,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组建农业投资公司,打造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强化品牌宣传推广,倾力延伸产业链,让村级集体经济破茧成蝶。

今年9月24日,协达村村委会负责人专程到国康能投驻地,代表全村村民向四川发展和国康能投分别赠送锦旗、感谢信,表达感恩感谢之情。“全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人均纯收入增加到9215元,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极大提升……”感谢信内容既折射出协达村脱贫攻坚成效,又展示协达村脱贫攻坚历程,更体现出协达村发展脱贫产业的明智之策。

抓实教育扶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对口帮扶以来,四川发展始终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坚持”扶贫先扶智”,聚焦重点、创新思路,围绕扶贫地区教育发展短板,大力实施各类教育帮扶项目,用实际行动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点亮希望之光,助推白玉县教育发展。

“学校真漂亮,教室真宽敞。”今年6月,记者走进白玉县中学,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美观的校园和高大崭新的教学楼,这是该县关注民生、推动教育脱贫,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一个生动缩影。

中午时分,记者在学校图书室看到,图书室里已经座无虚席,还有很多学生索性就站在书架前看书。“以前,学校没有图书室和电教室,我们也没有统一的校服,校园设施比现在差多了。如今,我们每天不仅在崭新的教学大楼上课,在宽敞的操场运动,还可以来图书馆看书。这里的学习氛围比家里好太多,而且环境舒适、安静,很适合看书学习。”学生们高兴地对记者说。

两年前,是四川发展走进白玉县中学,他们为孩子们送来校服,帮助学校建起了电教室和图书室。 现在,四川发展对口帮扶的学校,学生乘坐捐赠的校车回家、穿着校服上课、坐在电教室分享远程教学资源,这一切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更激励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近年来,四川发展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和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紧扣“精准”二字,创新工作方法,开展扶智活动,建教育援助项目,捐赠校服和物资,倾注关心关爱之情,让贫困学生不但上好学,更有出彩的机会。据了解,四川发展聚焦设施条件改善、师生培训、贫困学生帮扶等重要环节,对口帮扶白玉县1600余万元,帮助白玉县建图书室、电教室和教育云服务平台,为学生送去优质教学资源。组织白玉县优秀乡村教师和应届初中毕业生外出培训,进一步提升师资能力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开展爱心助学项目,鼓励适龄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确保优秀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购置校车、校服,帮助贫困学生安全出行、温暖过冬;同时,购置食品冷冻车,解决偏远地区学生食材不新鲜、营养不丰富等问题。



  • 上一篇:丁真所在公司负责人谈丁真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66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