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我的群众,我的群众路线

《甘孜日报》    2014年04月2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马剑霞,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我是一个长年在大山里工作生活的乡村教师,但我并不孤独,因为有180个孩子陪伴我;我是一个无车、无房的大龄女孩,但我过得很充实,因为我在山间找到了生活的别样精彩;我是一个在一所山区学校里奋斗了11年的社会普通一员,但我对前途并不迷茫,因为党组织的培养和关怀让我明确了方向,坚定了选择。

    孩子的眼神让我坚守了11年

    18岁那年,通过考试,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被分配到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

    大坪子乡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是雷波县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镇。去学校报到那天,一条9公里长的山路给了我下马威。走在路上,抬头望是高耸入云的大山,俯首看是汹涌澎湃的金沙江,让人感觉头晕目眩、极其难受。最后只有牵着父亲的手,鼓起勇气,手脚并用,徒步5个多小时才抵达学校。

    走进学校,看着破烂不堪的教室、杂草丛生的“运动场”、生锈的水龙头、蜘蛛网密布的宿舍……想到未来要独自面对这陌生的一切,我感到惶恐和无助。看着父亲渐渐消逝的背影,我失声痛哭,泪流满面,感觉自己像个被遗弃在深山里的孩子。

    现实再残酷,也只能接受。经过一段时间,我逐渐适应了艰苦的环境,习惯了坐在火塘边就着浓烟取暖,习惯了早上6点起床挑水做饭,习惯了长时间不洗澡。环境艰苦咬咬牙就适应了,但精神世界的空虚却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有一个周六,学校的人都走光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给落了课程的孩子补课。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天突然下起了大雪,学校又停电了,水管也被冻住了,没有办法做饭吃,饿了也只能强忍着。随着天色渐渐变暗,我的心情也越发抑郁,太过安静的院子让我感到极度的害怕,这种害怕甚至冲淡了饥寒交迫的感觉。为了驱散寒冷、饥饿和恐惧,我就蜷缩在阴冷潮湿的房间里,用单薄的被子把自己裹着坐在床上。那一刻,孤独、寂寞和强烈的无助感向我阵阵袭来。感觉自己被世界遗弃了,没有人会在乎我的存在,在乎我的生死冷暖。不知过了多久,就这样昏睡了过去。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输液。医生告诉我,幸好被人发现,否则,发着39度高烧一直昏睡着,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现在想想都觉得后怕,还好那天没有出事,万一出事了,我年迈的父母怎么办?还在学校上学的两个妹妹还等着我给他们寄生活费……

    时间慢慢流逝,我的教师生活也在浑浑噩噩中蹉跎。直到有天一位彝族老人告诉我,在我要来学校报到的那段时间,孩子们为了迎接新老师,连续几天站在村口,顶着酷暑、忍着饥饿,翘首以盼我的出现。可我当时只顾着伤心、绝望、流泪,却错过了如此温馨、感人的画面;孩子们看着我僵硬的脸庞,心里会是何等的失望啊!“马老师,孩子们太需要你了,你要留下来啊。”听着老人哽咽的话语,我的手在颤抖、心在抽搐,暗下决心,一定要留下来,不能再辜负孩子们稚嫩的、清澈的、期盼的眼神。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留就留了11年,而且这11年是过的如此有意义。

    改变从点滴开始

    大坪子乡人口1400多,全是彝族同胞,属于典型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穷落后的高山民族乡镇。全乡人均收入仅在1000元左右,群众都在贫困线上挣扎。由于生产条件和思想观念的落后,以前家长不愿意让子女特别是女童入学。当时,全乡有170多名适龄儿童,在校生仅40多名,近四分之三的孩子失学在家。

    要想为学校做点事情,看来必须要从劝说辍学孩子返校入手。于是,我一个人背起干粮,爬高山、入深林、趟冰河、进农家,反复劝说家长把适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一个月后,虽然跑遍了全乡所有农户,但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还受到老乡的嘲笑。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了孩子有书读,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怎会无动于衷呢?后来有个老乡气愤地对我说“以前的老师把我的孩子骗到学校,没两年,老师突然走了,孩子只有回来了,现在孩子都不会做农活了。”知道症结所在后,我立马请上乡干部,又挨家挨户开展劝说工作。只不过这次我给全乡1000多人许下了诺言:不把你们的孩子带到小学毕业,我绝对不离开大坪子乡。几个月后,乡亲们逐渐感受到了我履行诺言的诚意,感受到了我为孩子们编织梦想的诚意,第一次有村民主动将孩子送回了学校。

    学校原来只有一至四年级,有些孩子喜欢读书,为能待在学校,重复在四年级读好几年。为了让家长更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为了让孩子们早日走出大山,我20余次奔波于县、乡、村之间,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支持。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在2007年开办了五、六年级。学校有了高年级,抓好教学质量就显得更重要。为此,我刻苦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针对当地学生不懂汉语、基础差的实际,我把课本翻译成彝文,一字一句读给他们听。同时,选择最通俗、最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并且督促他们改变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基础特别差的孩子,我经常在操场上、树荫下、火塘边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每次下山回来,我都会给孩子们买回他们喜欢的课外书籍和学习用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因为害怕家长以负担重为由把孩子叫回去,我经常在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其他老师也纷纷效仿我的做法,大坪子中心校至今没有一个因为贫穷而退学的孩子。付出总有回报,2008年7月,17名学生顺利毕业,结束了该校没有小学毕业生的历史,学校也顺利升级为完小,自己也被任命为校长。

    过去的大坪子乡中心校,课外活动纯粹空白,学生不是帮家里做农活,就是三五成群扭打玩耍。看着如此场景,我忧心忡忡,课外生活对于孩子思维拓展、心理成长、习惯养成是何等重要啊。于是,我试着从孩子的课余生活入手,激发一所学校该有的生气。利用废弃的电线、广播设备等现有“资源”,创造了很多看似很平凡的第一次:第一次开办红领巾广播站,第一次推行课间广播操,第一次举办“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大山里的彝家孩子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校园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012年9月10日,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天,我和我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全国教师节晚会上表演了节目,孩子们与撒贝宁老师轻松交流,与在场观众自信互动,让亿万电视观众领略到了彝家孩子别样的风采。看着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和自信的神情,我突然觉得很有成就感,我没想到,梦想的实现居然可以给人带来这么大的触动;点滴的付出居然能取得这么多的回报。

    我对这样的青春无悔

    11年的青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宝贵的,更何况是一个女孩子。我也想和其他女孩一样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和朋友一起逛街;我也想依偎在父母身边,享受亲情的温暖;我也想拥有一份美丽的爱情,享受青春的烂漫。从18岁到现在的29岁,11年,我失去了年轻的容颜;失去了与家人相伴、与朋友共聚的时光;失去了年轻女孩孜孜以求的时尚生活。11年,我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冬天的烟臭味,夏天的泥灰衣成了我的标签。

    但是,看着孩子们穿上新校服的美丽背影,听着孩子们说着“马老师走路太辛苦了,长大要给她买辆汽车”的童言,想着今后孩子走出大山,拥抱生活的美好图景,我感到很欣慰,很满足,很幸福。我没有后悔把11年青春献给了大山,更没有后悔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11年的教师生涯、11年的大山生活,付出所得到的回报,让我对幸福有了新的定义,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有了新的解读。

    我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成长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并获得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先后多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些荣誉让我心怀忐忑,如履薄冰。我一直告诫自己,和许多基层党员干部相比,我并不比他们付出更多,只是我比他们更加幸运,成为了同龄人、基层党员干部的一个代表。如果褪去这些光环和荣耀,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一个平凡的老师。

    有人问我:“你这么瘦弱,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呢?”我想说:一是爱心,爱人者,人恒爱之;二是信心,许多事情其实并没想象的那么难、那么可怕;三是恒心,坚持不懈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一定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我的群众就是我的学生和家长,我的群众路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家长放心满意。我的孩子需要我,大山里的彝家孩子需要更多的老师。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保持本色、努力工作,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学校这个小舞台上继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我的群众服务好,为孩子们编制五彩斑斓的梦想。

  • 上一篇:我身边的榜样
  • 下一篇:索玛花开 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