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眼球效益≠经济效益

《甘孜日报 》    2014年05月26日

——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启示之二

■  记者 袁飞 宋志勇 文/图

为期5天的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本月19日落幕,我州首次参展就签约8个项目,引资总金额达183万元,现场销售各类非遗产品及名优特色产品近70万元。

然而,荣誉并不能令甘孜展团感到欣喜,“压力”才是甘孜人盘点本届“文博会”的关键词。看其他各省市纷纷签下文化大单,看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获几十亿资本青睐……甘孜坐拥“资源库”却尚未发力,甘孜文化产业何以助力,产业发展又何以提速?

传统牌,甘孜怎样打

在文博会的擂台上,参观者便是“市场”检验员,甘孜传统资源赢得喝彩、赚够眼球,有市场。德格藏文书法、新龙药泥面具、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的现场总围着最多观众。落幕之际再度传来喜讯,我州展团在2263家参展机构中脱颖而出,荣获组委会设立的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两项大奖。

盛名之下,我们却要正视“世界康巴·圣洁甘孜”那白纸黑字的大订单,真金白银的进账也很有限。“我们的展品很漂亮,也有不少人来问价,但一听价格就难有下文。”炉霍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郎卡杰画派唐卡协会会长雍珠洛吾也表示无奈,价高的上百万,低的也上万:“观众随身哪有那么多现钱,我们不过赚了个吆喝。”

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外观古朴、形状多样、融实用性、观赏性、工艺性为一体的稻城阿西土陶吸引了不少参观者,但几天下来虽有意向却尚无订单。同样,炉霍县雪域俄色有限公司,除仅有2000元零售款外,订单却依旧空白。目前,康定县陈三锅庄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与香港、深圳企业签下126万元订单,康定青藏谷地农牧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一家连锁超市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协议,但比起其他省市已经签下的大单却仍有距离。

来自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名海外采购商,他们来文博会不是为了鼓掌,而是为了投资与合作。比较“成绩单”,甘孜展团有压力,传统文化的眼球效应如何转为经济效益?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变为现代文化产业的资本?如何借力传统,提高产业附加值?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发展路,甘孜待磨剑

文博会上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社会资本、市场结合的故事俯拾皆是,这些故事背后,远不止一家企业或一位大师的命运改变,更是一项技艺、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城市文化产业找到的新增长点。

甘孜传统资源越获认可,就会越感到挖掘不足。”炉霍县俄色茶有限公司董事长土布这样评价甘孜的文化产业发展。事实上,新龙藏药泥面具、白玉河坡金属手工艺等企业努力发挥自己优势、想把传统做活,而巴塘玛咖制品、德格高原芫根制品等企业则把现代农业产业做深,这都是想借传统和现代拓展示商机,但甘孜传统技艺产业化之路仍然缺乏“创意”一环。康藏圣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州文化馆工艺美术师成芳坦言,文博会给甘孜设计企业带来启示,要有创意做媒,从传统中汲取基因,通过资本助力让传统服务于当下生活,“只有进入每个家庭,工艺品才能成为文化商品,才能让更多人去传承技艺,才能说我们把产业做足了。”

太精致,孤芳自赏;太低端,无人问津。相形之下,甘孜文化产品创意不够、创新不足,还处于低端制造而非创造。” 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局长龚建忠直言不讳,文博会不仅是文化“软实力”的擂台,更是课堂,对甘孜而言收获经验比收获订单更有价值。甘孜应该看到文博会不单是文化产品交易会,也不单是高科技展示会,更是创意投身产业、资源对接资本的平台,演绎的是文化项目与资本握手联姻的大戏。为资本找项目、为项目找资本,充分把握前沿、接轨市场,把资源的市场潜力挖掘出来,甘孜还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借鉴。

  • 上一篇:我州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 下一篇:满意不满意群众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