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绿水青山舒画卷

甘孜日报    2022年10月20日

甘孜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纪实

得荣县曲雅贡乡因都坝村土地整理项目。

组建突击队,部署排险工作。

巴塘县地巫乡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

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前往磨西镇地震灾区查看情况进行排险。

◎本网记者/文 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图

十载春秋,守土安邦,染锦绣河山画卷;三千日月,凝心固本,绘振兴发展鸿图。

自十八大以来,甘孜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原国土资源局)立足“规划引领、管控约束、要素保障”的职责定位,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守住保护的红线、发展的基线、安全的底线,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之路,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恪守为民之责、践行发展之路、尽显担当本色,意气风发、阔步前行,成为落实重大战略的“先遣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服务员”、建设美丽甘孜的“生力军”,在15.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大地上,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规划引领出格局 开创生态发展新局面

树理念、定目标,实踏勘、精设计,重科学、巧规划。稻城天文考古公园是我州打造的四川文旅新的“金字名片”。

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稻城天文考古公园树立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天外来客、人类童年、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立足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营运,切实增强规划编制的广度、深度和创意度,精心描绘“史前寻源、体验当下、未来之旅”的时空画卷,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完成规划工作。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稻城天文考古公园是我州规划引领出格局的生动注脚。自然资源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生态之要,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从管理的顶层设计上把所有自然资源门类统筹起来,用一张底图推动自然资源管理产权明晰、责权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新征程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规划引领,让空间各归各位。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立“一个体系”,强化规划引领功能,“多规合一”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州正在初步构建“三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州本级国土空间规划已形成10个专题研究和规划初步成果,18个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均已完成规划初步成果。

完成“三区三线”试划工作。根据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三种类型,分别对应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完成全州“三区三线”四上划定工作,全州耕地保有量到2035年为122.895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为102.5517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6.9545万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总面积为103.99平方公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增量15.88平方公里。

全力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按照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将全州289个乡镇、2181个村初步划分为75个乡镇级片区,正在开展村级片区试划。组建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专班,截至目前第一批25个片区规划已完成编制,第二批片区乡镇规划已启动编制;11个村级片区规划已启动编制。

积极履行规委会办公室职责。全州已经实现州县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全覆盖,州规委会组织专家审议并召开全体会议,共审议规划类、重大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42个设计方案。

清“家底”、交“明账”。今年8月,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首次就全州土地、矿产、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地、水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及管理情况向州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项报告,向全州人民交出一份涵盖各类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明白账”。

科学规划强引领、整合资源促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协调性大幅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形成,让甘孜自然资源开发保护更加协调、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保障支撑更加有力,为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相适应的高质量、高品质绿色国土格局勾勒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新画卷。

约束管控强机制 描绘和谐发展新画卷

废弃矿山披绿,生态底色更亮。

今年2月,四川省自然资源厅遴选出10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案例,我州石渠县宜牛乡宜牛一村沙场废弃建筑用砂石矿入选典型案例。

石渠县宜牛乡宜牛一村沙场废弃建筑用砂石矿为2020年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以往露天开采砂石造成地表土壤结构及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及土地结构松散,土壤肥力降低,植被无法生长或生长发育慢,且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经过实施场地平整、土壤重构、土壤培肥和植被重建,实现土地复绿61.62公顷,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好转,为全州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提供了范本。

我州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自然资源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切实履行好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重要生态屏障生态保护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严守“底线”、不逾“红线”。我州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6.9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红线总面积的47.09%、占全州幅员面积的46.56%。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评估共调出图斑14.91万个,面积6215.63平方公里,补入图斑14.87万个,面积6216.4平方公里。卫星24小时“盯梢”,只要田里动了土、越了界,卫星都能一眼“揪”出;凡是违法乱占耕地,必须拆除恢复原样。严守生态红线、护耕地红线,全州耕地保有面积122.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02.55万亩,是全省两个完成了上一轮省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的市(州)之一。

绿色发展,有序开发。我州共发现矿产74种,已形成固体矿产地1206处,水气矿产地249处,大型规模的矿床有13处,中型规模的矿床有82处。全州实现有效探矿权324个,有效采矿权83个。今年已完成矿业投资10962.55万元,预计实现矿业产值17亿元。已成功创建白玉呷村、九龙里伍、九龙黑牛洞3个绿色矿山。

脚踏实地,稳步修复。近年来,甘孜州积极争取到中央、省到位资金9527.18万元,用于丹巴、道孚、炉霍、石渠、德格、白玉等县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修复面积673.27公顷。有针对性谋划项目争取资金,积极储备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项目。截至目前,争取到2022年第一批省级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3396.6万元,用于339.66公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将本批次省级资金分配丹巴、道孚、甘孜、白玉、色达和德格6县,实施31座矿山339.66公顷的生态修复任务,力争三年完成86个历史遗留矿山问题全面“清零”……

空间总量是有限的,分配的过程是“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自然资源管控约束注定是一段逆水行舟的行程、一场艰苦漫长的战斗。当保护与发展面临冲突,保护始终成为甘孜的优先选项。保护耕地,向建设空间挤占说“不”;保护生态,向生产空间挤占说“不”,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绿色”为基调、以“红线”为区隔,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铺陈出甘孜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遵循自然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绿色成为我州发展动人的色彩。如今的甘孜,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康巴大地上,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一幅幅美丽画卷正不断铺展。

要素保障出效益 助推高质发展新跨越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危难之时、尽显担当。

“9·5”泸定地震发生后,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快速反应,积极应对,以“点线面”工作法,以线串点、以点织面,强力推进地震影响区次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详查工作。地震灾区6县及海螺沟查明隐患点3671处(原有在册隐患点2261处、销号复活49处、销号点799处、新增562处)。充实完善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5706人,修订应急预案2853份、设立警示牌3700个,及时启动27处应急治理和3处专业监测项目,将保护1913人的生命安全9610万元的财产安全。

不只是地震发生后,我州才有此举措。严防地灾护安全历来是我州的重要工作,十年来,积极争取上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30.78亿元,实施15465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140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排危除险,销号181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地灾防治能力进一步提升。仅2022年,全州共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80起,由于预警预报准确,组织撤离及时,成功预警预报6起,避免114人可能因灾伤亡,未造成人员伤亡。

土地是生存之本,更是发展之需。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积极主动的责任担当、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开展既做好资源保护,又保障经济发展的“双保行动”,有机结合,准确定位,寻找最佳平衡点,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要素保障促发展、惠民生——

土地利用,促进项目推进。近年来,我州迎来雅康高速、川藏铁路建设等重大机遇。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变身“用地保姆”,采取能批能用、批用结合的方式,土地资源流向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步调一致,土地指标配置模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分类”,按照“土地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到刀刃上,真正做到寸土不闲、寸土必用,富有创新地做好集约节约用地,全州已累计获批建设用地指标达39万亩,满足州域项目建设的刚性需求,为经济发展用地提供了坚实的要素保障。

土地整理,促进乡村变化。十年来,我州在泸定、得荣、理塘、稻城、九龙、白玉、炉霍7个县安排实施7个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项目,争取省级投资土地整治扶贫项目15个,总投资1.4亿元,建设规模6.41万亩。通过对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实现了整理项目区“地成梯、渠配套、沟相连、路相通、林成行、旱能抗、涝能排”,助力脱贫攻坚、加力乡村振兴,促进了全州“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脚饱肚子”农村发展新格局。

土地流转,滋生惠民红利。十年来,国家省下达甘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流转任务17129亩,按照每亩30万元的价格计算,截至目前,实现流转收入39.31亿元,土地流转,资源变资本,收益全部用于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土地流转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又带来“真金白银”。聚财力、施良策,增减挂钩在一增一减、合理规划之中,为全州经济总量更是注入了新鲜“活水”。

优化服务,维护群众利益。勤思益民之策,笃行利民之举,让各项工作都闪耀着惠民生、纾民困的光芒。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方便群众为最高宗旨,对标对表发达地区先进做法,推动规划许可审批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实现了“跑几次、办一件事”到“跑一次、办一件事”再到“在家办一件事”的提升,化营商环境,实现规划许可审批“一站式”办理;优化智能服务,为群众贴心服务,实现了“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皆艰辛。以往是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现在是一方水土富裕一方人,15.3万平方公里广袤甘孜铺展出乡村美丽嬗变的宏伟画卷。如今,在甘孜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一方方生机勃勃的田野,担负起粮食安全的重任;一片片秀丽的绿水青山,守护生态安全的屏障;一处处片区规划蓝图,承载乡村振兴的梦想;一个个消失的地灾隐患点,呵护民生福祉……

笔墨未干,即开新局;号角铮铮,时不我待。回首往昔,秉承初心,砥砺奋进;展望未来,豪情满怀,铿锵前行。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行征途谋新篇,雄心壮志启新程。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党委号召,甘孜自然资源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笃行不怠、接续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埋头苦干,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积极争做合格的自然资源人,努力推进全州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健康发展,开创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更加美好辉煌的明天。

  • 上一篇:“惠农担”:让“牛”产业“犇”起来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8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