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斌
虽然今年“国考”报名人数和平均考录比例双双降至近5年来新低,但“国考”热度持续仍是不争的事实,在很多年轻的求职者眼中,公务员仍是成色很高的“金饭碗”。然而另一方面,基层公务员网上晒工资条吐槽收入低的消息不时有所耳闻。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全国各地甚至发生多起公务员和教师拉横幅讨薪的“新鲜事”。
“低收入”的感受终于蔓延到了财政供养群体。这其实反映出改革中面临的一个老问题,即,如何从重财政利益转向重民生投入。
重财政利益,即重政府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说是为了拉动内需,实际上却泛滥着很多政绩工程,造成了财政资源的浪费。
所谓“内需”,在总量上应该是较为稳定的。因为特定时期内,国民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是相对稳定的。在现实社会的运行过程中,真正的问题是这些财富主要掌握在谁的手上,满足了谁。
此前,有人调侃说:“三公消费”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拉动了“内需”。这是谬论。如果这些钱能用到于民众有益的方面,是促进分配公平;而用于“三公消费”,则只是极少数人享受了利益。刺激消费的政策不能以政府消费为重心,而应该以民众自由消费为重心。
为此,就应当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公共财政要尽可能地从竞争领域中退出来。只有各级政府从竞争领域中退出来,再辅之以制度性反腐,使他们不再乱花钱,才能挤出减税空间。进而才能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劳动者工资,使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公务员抱怨工资低,即使要给他们涨工资,前提应该是国民收入整体提高。脱离这个背景,单独谈财政供养群体的工资增长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因而,提高内需的手段不是请各级政府代表我们花钱,而是要穷尽一切方法,健全社会公共福利体系,使民众收入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只有民众敢花钱,生活幸福,才是社会运行的根本,也才谈得上给公务员涨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