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5年03月16日
■ 樊树林
每到阳春三月,我们总能想起一个名字——雷锋。它不仅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而且很多时候,也在不同程度唤醒了华夏民族的良知。
50多年来,雷锋精神持续不断地引领社会风尚,持续不断凝聚和释放社会正能量,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一次次阐释了“精神感召”的内涵、一次次明确了“思想财富”的定义,一次次书写了“道德标杆”磅礴篇章……为什么一个平凡的人物能一直跨越时空,与每个时代同行?因为雷锋在短短的22年芳华里,注解了“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就像其在日记里所写:“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和“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等一样,正是榜样的可知、可亲、可近,才让雷锋精神深入到民众的灵魂深处吧。
沧桑易逝,岁月轮回。无论是春色尽染,还是秋光如画,雷锋始终如一棵常青树,郁郁葱葱。“雷锋精神会不会过时?”曾几何时,确实有一些人发问,但是在市场环境下,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一丝关爱,一份温暖,于是“雷锋精神”旁无选择成为了人们的期盼、渴望,雷锋还是那颗悬挂在无边天际的最闪亮的星辰,因此,呼唤雷锋精神从始至终都是每个时代的最强音。
如今的雷锋精神俨然成为了一个巨大开放的文化系统,是先进文化的表征,是文明志愿的同义词。不可否认,在转型发展的当下,摔倒的老人不敢扶了,贪污腐化的多了,见利忘义的出现了……诸如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正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观,但我们身边的“雷锋”也层出不穷,谱写着奉献之歌。无论是去年“301”昆明事件后排队义务献血的人们,还是挺身而出救助摔倒老人的洛阳小伙刘永银;无论是几代人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龙海大院,还是留名“炎黄”,默默捐款27年救助他人的江阴好人张纪清……正是这些感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化成为了一个个细微的关怀,一个个善念的聚集,而这正蕴含了利他奉献、爱岗敬业、无私忘我的“雷锋”精神,也让“雷锋’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
“遥远的罪恶与我无关。”这是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让“雷锋”成为每个人的道德自觉,成为一种自发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动作吧,让“帮一把”、“扶起来”等崇德向善的种子驻扎在我们心中,让我们骄傲地说,“我就是雷锋!”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我们的人生才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