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创 2020年05月12日
◎赵景强
近年来,九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牧民增收工作,全面落实书记县长责任制,坚决推动党中央和省州系列惠民政策及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细,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引领,拓宽稳定增收多元化渠道,实现了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可喜成绩,2017-2019年,我县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农村改革和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2019年我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69元,同比增10.5%,已连续六年位居全州第一。
一、完善产业发展机制,激发稳定增收动力
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坚持走“名特精优”的产业化路子,优化形成牦牛、花椒、核桃、魔芋、茶叶“五朵金花”+生物药材、特种养殖、特色果蔬立体农业产业发展思路,持续推动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激发产业助农稳定增收动力活力。一是完善特色发展机制。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原则,制定完善《九龙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天乡茶叶现代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方案》《万头牦牛园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毛驴特色养殖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等,扎实推进九龙牦牛、九龙花椒、天乡茶叶、毛驴、生猪、中藏药等6个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建成特色产业基地9.85万亩,特色畜禽养殖基地2个、养殖场3个;申报“三品一标”产品23个,开发农副产品5类36种,培育省州名牌产品、知名商标5个,有效扭转“千村一面、万户一业”的旧状。二是完善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培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重点开发一批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并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构建“种养+加工+销售+旅游+农户”的产业增收体系,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实体、户户有门路的增收格局。三是完善开放发展机制。推广“互联网+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多举措培育电商产业,新建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全覆盖建立乡镇电商服务站。深入实施品牌强县战略,提高供给质量,包装打造销售松茸、牦牛肉、藏香猪、矿泉水、花椒、茶叶等农特产品,充分借助省内外对口帮扶平台,积极参加农博会、“蓉欧”会等,近三年同新希望集团、阿胶集团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到位资金3.2亿元。
二、完善政策支撑机制,筑牢稳定增收根基
学深吃透国家和省州推进精准扶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等重大政策,因势利导在政策机制层面出实招、求突破,扶持壮大市场主体。一是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机制。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方案,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意见和“以奖代补”、分险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用地、减税等支持力度,提供金融贷款担保和60%贴息,整合资金940万元建立了全州首支产业分险类基金,撬动各类资金4.47亿元投向农业农村,兑现奖补资金1000万余元,政策红利持续惠及广大群众。二是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机制。落实财政担保贷款财政贴息、促进就业相关政策,健全职业农民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开设特色种养殖、餐饮服务、叉车技能等培训班,提升管理和技能水平,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仅2019年开展有关技能培训27期1299人。健全公益性岗位配套政策,整合2580万余元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6349个。健全就业招聘机制,充分借助省内外对口帮扶平台,定期举办广东省东莞市、成都市青白江区对口援助九龙县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等,组织劳动力外出就业务工,目前在县外省内稳定就业368人、省外稳定就业438人。三是完善增减挂钩政策机制。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有偿使用机制,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和宅基地有偿腾退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力、乡村主推、群众主体”的运作模式,厘清相关部门和乡镇、村组各自职责,形成推进合力。2019年成功交易指标81.59亩,实现收益2447万元;今年计划拆旧复垦面积1675.31亩,交易土地700亩,力争实现收益2亿元以上,切实让群众在土地挂钩项目中获得更多实惠。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稳定增收渠道
鼓励集体或个人以各种方式入股或参与农业市场主体发展生产,让龙头企业“挑大梁”、专合组织“做主力”,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推进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等主体间紧密联接。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土地流转形式,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优先聘用土地流转农户。目前共流转土地6536亩,吸纳本地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1193名,实现土地流转得“租金”、劳务合作得薪金。二是完善股份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流转入股、集体或个人资产入股、小额信贷入股、财政产业扶持资金股权量化等方式,推进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双赢”。目前全县63个村均入股隆之汇公司,2019年19个贫困村每村实现分红5万元;扶持发展涉农企业25家、专合组织511个,群众入股8376人,助农人均增收千元以上。三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探索“订单+最低收购价+利润返还”等模式,引导市场主体与农户签订购销订单合同,市场主体提供种牛(驴)、种苗、农资等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服务,农户按照市场主体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保证质量达标。农产品收获时,市场主体按照不低于保护价的价格进行收购,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保证农牧民预期收益。目前与上海驴妈妈集团、新华全球购公司等10余家营销企业合作,签订6900万购销合同。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全县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率和受益面达到70%(贫困户100%)以上,力争年底达100%。
(作者系九龙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