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3月29日
◎何珂
“家家门前长流水,户户庭院花飘香。”春暖花开的时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以短途游、自驾游、家庭游为主的乡村旅游成为不少人的首选。
近年来,各地乡村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农民增收、城乡资源交换、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新动力。但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存在同质化问题,以餐饮、住宿、采摘、游乐等为主的农家乐,缺少有吸引力的文创产品以及个性化、特色化项目,农家小院、稻田艺术、油菜花海、大棚采摘成为“标配”,造成千村一面。
乡村旅游的落脚点是乡村,“乡村气质”才是吸引游客的“制胜法宝”。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留住“土味”,应本着立足乡情、因村施策的原则,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打好“当地牌”。从某种程度看,传统文化既是乡村旅游的资源和品牌,又是乡村旅游的根基和灵魂。在旅游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更加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比如,在黄山的古村落西递,人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古民居、古祠堂和古牌坊,还能看水幕电影讲述徽商故事,品“一青二白”的“包公菜谱”。有游客表示:“到西递旅游,有一种穿越时空、找回乡愁和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感受。”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乡村旅游有了别具特色的吸引力,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推动乡村旅游“美丽蝶变”,要找准定位、突出特色,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化,但也不能因此把乡土文化固化起来,应该在尊重历史和保持乡土文化基因前提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乡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既“土”得有娱乐趣味,又“土”得有文化底蕴;既“土”得有地方特色,又“土”得有时代新意,进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既能回应游客对“诗和远方”的追求、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也能更好承载展现乡村风貌、实现乡村振兴。
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赏雪,乡村游要朝着精细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才能有更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