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张开呵护生命的翅膀

《甘孜日报》    2015年12月14日

    ■黄建琼
    9月21日,我和甘孜卫校群众工作小分队一起,来到海拔近四千米的德格县竹庆乡开展结对认亲。
    我们是卫生单位,藏族群众对“门巴”(医生)素来亲热,通过县、乡、村的周密安排,我和亲戚们席地而坐,载笑载言,其乐融融。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村上有产妇难产,请立即给予帮助”!学校带队领导的话语异常焦急,让我们立刻投入到工作状态中。
    拉珍是我帮助生产的第一个孕妇,当我跟随乡卫生院的医生进入她家的时候,眼前的一幕让我们心颤不已:一个表情极其痛苦,满脸疲惫的姑娘蜷缩在房间的一角,屋里没有火,没有任何吃的东西,有的只是寒意。通过翻译,我们了解到她已经在家生产了3天,但小孩还是没有出来,长时间的疼痛与恐惧让她身心疲惫。看到我的到来她眼睛闪了闪,却无力支撑起来。看到这一幕,我赶紧让家人给她找了点吃的。糌粑和酥油茶,让产妇的气色稍微好点。通过检查,针对其宫缩乏力的情况,我们用缩宫素进行诱导子宫正性收缩后实行人工破膜。帕珍是我的第二个产妇,情况比第一个更糟:潮湿、寒冷的临时帐篷,让她看起来更糟。同样是宫缩乏力,她却遭遇了更大的困难,那一丝无力绝望的眼神让我们内心无比痛楚……当新生儿的响亮乐章在帐篷内奏响,年轻的母亲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们的眼里便噙满了泪花!这次有惊无险的接生经历,没有让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却让我生发出对藏区牧民妇女、藏区基本公共卫生事业的一丝心酸:一个简简单单的分娩接生,在牧区竟如此之难,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姐妹,要经历何等的痛楚,根源在哪里?我们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通过和基层干部的交流,加上我们不断反思、深入剖析,让我对牧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的认识更加清晰:一、农牧区社会发育程度严重阻滞现代科学文明的进程。德格县竹庆乡和我州其它牧区一样,基本脱胎于原始部落社会,加之传统习俗的固定思维制约,农牧民对现代科技、卫生知识的认识、理解、接受程度严重不足,对医生的理解仅停留在简单的驱除病痛的基础上,根本谈不上疾病的预防和系统的卫生保健。所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任重道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二、牧区基层卫生事业硬件建设滞后。牧区乡一级卫生院缺乏必要的诊疗设备和药品,条件稍好的地方动辙在几十上百公里以上,群众无法实现就近就医,遇到紧急情况无能为力。三、基层卫生从业人员量少质弱。由于条件艰苦,待遇不高,缺乏干事创业的平台,区乡一级卫生院无法留住有能力、有技术的技术人员,基本没有能从事妇产科手术的人才,现有的人员只能应付守大门、记帐本等日常事务,无力承担基本公共医疗服务。
    作为藏区医疗卫生职业教育战线的一员,我们又该做什么呢?一、必须更加坚定终身服务卫生职业教育事业的理想和信念。通过这次结对认亲,亲眼看到了边远牧区公共卫生事业的落后现状,看到了农牧民群众面临病痛折磨时的痛楚和无奈,看到了藏区干部群众对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期盼,我们没有理由再怀疑、冷漠、嘲笑自己所从事的崇高事业。二、必须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需求的办学方向。藏区职业教育的方向在哪里,我认为,必须要贴近藏区基层发展实际,贴近农牧区群众需求实际,克服瞎子摸象的盲目决策,深入基层,对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现状、藏区卫技人员基本情况、地方病发病特点、群众就诊就医规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卫生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科学设置教学课程,科学指导学生就业,促进卫生职业教育与基层公共卫生事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三、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科研兴校的治学思想。甘孜卫校是甘孜州现存的唯一具备教学和实践基地的中等职业学校。离开教学科研,我们的医学实践将缺乏前沿理论指导,裹足不前,没有实践基地,我们的教育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将树立终身学习、立志科研的思想,深入学习现代医学的前沿理论,通过自身从事的救死扶伤的具体实践,不断实现已有知识的升华,为教育教学提供实践成果的理论支持,从而推动卫生职业教育事业的新发展,让呵护生命的翅膀无限伸展!
  • 上一篇:公交车开进了村
  • 下一篇:甘孜:爱心温暖益西志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