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电力员工行走在海拔4200米的风雪巡线路上。
■青碧珍
2015年11月初,从新都桥出发,沿着“新—甘—石”联网工程的足迹,一路向甘孜藏北行进。由于藏地的严寒,深秋的山峦已显荒凉,而沿线的座座铁塔和静静伸向远方的银线,却成为了藏北的一道亮丽风景。 当车驶进炉霍县地界时,头开始发晕,想吐的感觉阵阵袭来,紧紧抓住车窗上的扶手,将头无力的靠在手臂上,此刻眼泪出来,不是因为高原的反应,而是此刻想起了国网甘孜县供电公司原办公室主任杨文玉,每次到甘孜县,我都会与她进行联系。8月份去成都看望身患重病的她。经过3次化疗,使原本健康、开朗的杨文玉已显极度虚弱,特别是在化疗期间吃啥吐啥,翻江倒海,有时是含着眼泪硬是将吐出的东西再强咽吞下......听着她的历经,感觉她是如此的坚强,可如今却永久的离去,再也见不到她可亲的笑容。10月14日,我连续打了几个电话,她都未接,短信发过去,只匆匆回了一句“情况不太好”。本想放假回成都再去看她的,可10天后,听县公司的人说,她于10月15日已经走了,让拿着电话的我无比震惊,更感到是如此的惋惜和心痛,没想到手机里的一句“情况不太好”竟成为与她一生最后的“对话”...... 晚上住宿甘孜县城,专门到她生前的办公室去看了看,她曾经用过的电脑、椅子、办公桌是那样的熟悉,握着电脑的鼠标,感觉着她留存下的温度,她曾经是那样的热爱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几次到县上去工作,有时晚上一块陪着她加班,办公室对内对外的工作,以及与县上的协调、沟通,有时还要帮忙做安全方面和财务方面的事,太多的工作,让她的动作非常麻利,办事很果敢,虽然天天忙碌,无暇照顾老公和孩子,但她无怨无悔,因为从最基层班组上来的她非常珍惜目前的这个岗位和机会。 在成都治疗期间,她没有告诉公司的其他同事,只想早一点治好了,赶紧回去上班。她说:“我出来治病,放心不下办公室的工作,刚来的小李,大学毕业才不久,经验不足,怕处理得不好,影响了办公室的工作,等我好了,我回去还要好好多带带他。”即使在治疗期间,只要有电话涉及工作方面的,她从来都不说自己在生病,而是一一进行安排和布置。躺在病床上的她,还如此想着公司、想着工作,想着这些,让站在杨文玉曾经的办公桌前的我,忍不住地泪水出来,深深的鞠了一躬,算是对她做最后的告别...... 第二天一大早,前往石渠,当雪山映入眼帘,兴奋的我急忙拿出手机拍摄。在一路颠簸中,车子缓慢地行驶在4000多米海拔的海子山上,一阵寒气袭来,咳嗽声响起,赶紧裹紧了衣服。 一场纷纷扬扬的漫天风雪,迎接我们到达石渠县城。完成工作,回到宾馆,零下近二十度的气温,让我感觉夜是那样的寒冷,头痛欲裂,整夜未眠,缩卷着身子等到天亮,还好被窝很温暖,有灯光相伴,比2012年8月到石渠,半夜停电被感冒幸福多了,也更比2015年1月到石渠,遭遇零下近40度的气温手脚冻僵温暖多了。 高原高,高原的风吹的刺骨;高原冷,高原的河冻结成冰。此次石渠之行,感慨很多。当到鄂曲电站时,看到患克罗恩病(该病十分罕见,目前世界上还无法攻克,与癌症一样)王继宏的妻子杨联梅,在交谈中了解到她已有2年没有回家看生病的爱人和2个孩子了,平时,爱人和孩子全由年迈的父母帮忙看护。她很感激企业,给她的帮助和关怀,由于水电站人少,工作忙,加之电价倒挂,如果鄂曲电站能多发电,就能少从主网下电,企业就能少亏一些,就能为石渠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全站员工无怨无悔,精心值守,全力保电站的安全发电,力求多发电、发好电,让员工的生活更好一些。只见正与我说着话的杨联梅始终微笑的脸上开始已有泪光闪动,此刻,感觉有一种热流从胸膛往上窜,我急忙背过脸,尽力不让自己的眼泪流出来......走出电站的主控室,站在不远的地方,看到雅砻江涛涛的江水奔流远方,不知道杨联梅曾多少次也站在这个地方,望着奔涌的江水,遥望家乡的方向,将思念寄出;做为妻子和母亲,只能将牵挂深埋于心底,也许在无数个梦里,梦见了病床上的老公,还有学校读书的儿子。2年,漫长的700多个日日夜夜,无论在内地还是边疆,无论再远再忙,常人都会挤时间回家一次,看看父母,一起包包饺子,与家人、孩子热热闹闹的过一个团圆年,但杨联梅却2年没有下石渠,每天坚守在高原的岗位上,没有回家一次......能够长期坚持在海拔4200米的世界高城——石渠,她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而71名石渠电力员工长年坚守在严寒的高原极地,在2.5万平方公里的用电供区风雨兼程、爬冰卧雪,为保供电、送温暖奉献青春和热血,他们的艰苦、艰难、艰辛,已远远超出了身体的承受极限,要不是他们有一种精神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是难以如此长时间的坚持和坚守......杨联梅、杨文玉,她们只是近2000名高原电力人中的代表,但正是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像她们一样坚守高原、奉献藏区的电力使者,高举光明的火炬,照亮千年的雪域,他们用责任、用青春,履责担当,抒写电的传奇;更用热血、用生命,践行庄严的承诺,燃亮康巴大地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