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谭晓琴
谭晓琴在北京领奖。
■见习记者 刘小兵 文/图
可以留在繁华的都市,你可愿回到艰苦的牧区?已经患上要命的疾病,你还能不能继续热情地工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炉霍县一名藏族医生的思想和行动上得到了肯定。她就是2015年“四川青年五四奖章”、2016年“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拥有临床医学本科学历却甘当一名牧区乡镇医生,被老乡称作“最放心的好门巴(医生)”的斯木乡中心卫生院前任院长谭晓琴。
救人为乐舍身忘己
“帮父老乡亲脱离疾病缠绕、病痛折磨就是我最快乐的事。”谭晓琴经常这样告诉亲人和朋友;也正是这样的“爱好”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谭晓琴 ,1983年4月出生在炉霍县斯木乡若海村一个普通藏族家庭,1999年考入州卫校,2004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毕业。在21岁这个斗志昂扬的年龄,大可以凭借“稀缺医科人才”的身份留在大城市享受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宽广的发展平台,然而她却选择了追随父亲的足迹——回到家乡行医救人。2004年7月,谭晓琴临聘于炉霍县宜木卫生院,并于2005年11月进入斯木乡中心卫生院。
尽管拥有高学历和本地人两张“底牌”,谭晓琴最初开展工作也并不顺利。受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斯木乡的群众对医疗卫生并不重视,更不了解。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接诊时戴口罩本是最基本的卫生措施,却经常被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谭晓琴都需要解释很久。让谭晓琴印象更深的就是寒冷和缺氧已经为高原上的分娩增加了很多风险,可是不管卫生部门如何做工作,当地群众始终坚持“宁愿生在牛圈里,不愿生在医院里”。
为了改变乡亲们对现代医疗技术和自己的看法,谭晓琴对所有病人都热情友好,无论大病小病都竭尽所能去救治,一有机会就给大家普及医疗知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需要,她都及时出诊。
2008年,谭晓琴作为“全卫生院学历最高、技术最过硬、口碑最好的医生。”被任命为院长。此后,她工作更加忙碌了。
2009年6月,独马村一个产妇在牛棚里难产。谭晓琴闻讯,背起医疗箱搭乘摩托车赶去。当她赶到时,产妇已经虚脱,几近昏迷。谭晓琴立即展开接生,胎儿好不容易出世却没有心跳和呼吸,就在大家都准备放弃的时候,谭晓琴却忙着为孩子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终于一声清脆的啼哭把已在念经祷告的产妇一家人从悲痛中拉了回来。
仁达乡一名中年村民,被查出胃癌晚期,情绪十分悲观。谭晓琴前去探望,路上她从摩托车摔了下来,身上多处破皮流血,却依然忍痛前行。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她天天提心吊胆前去为他输液,陪他聊天,还把自己做的包子裹在油纸袋里带给他吃。在别人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一路陪伴,每一个白天的照料和夜里的牵挂,把素不相识铸成了生死不弃。
从2005年起,已经有20多名医生离开了斯木乡中心卫生院,谭晓琴却依然坚持做着全乡2184名群众和其他慕名而来的病人的健康“守护神”。
身患重症自强不息
“生命短暂而又宝贵,但我却要让自己短暂的人生变得精彩!”这是谭晓琴的又一个信念。
2010年4月12日凌晨,谭晓琴下乡接生,孩子顺利出生她却晕倒了。自此以后,她的身体大不如前,经常病痛不断。但她一直没有时间到上级医院做全面的检查。
不久后的一个傍晚,发着高烧的谭晓琴送走了最后一个病人,刚让同事给自己输上液,一个头部受伤的年轻人又走进医院,她立刻对其伤口进行处理。忙完后,她全身冒冷汗,四肢无力,之后卧床多日。从那以后,她的病情一直反反复复,2010年12月,谭晓琴被确诊为“右肺大细胞肺癌”,这让家人和乡亲们都悲痛万分。曾受她救治过的登洛实在想不通“都说好人一生平安,为什么谭医生救了这么多人还偏偏得了这种病?”
确诊后,谭晓琴也一度陷入失落,但她很快又扭转了颓势,用她当时的话说就是“为什么别人能生病,我就不能生病呢?颓废只有让情况更糟”。”两个疗程之后,病情稍微好转,因为牵挂工作,也为了省钱,她决定回家休养。她的病情始终牵动着乡亲们的心,400多人自发为她祈福,3天转佛塔10万圈。虾拉沱村的袁伯钧三次病危都被谭晓琴救了过来,得知她患病后,袁伯钧每天到谭晓琴会出现的地方,就是为了多看一眼这个好人医生。很多好心人还给她筹了钱,无法拒绝大家的心意,她只好把捐款存入一张银行卡上,留给更需要它的病人用。
“不想放弃这个职业,是因为想帮助更多的患者。”2011年谭晓琴主动返岗并请辞了院长职务。父母放心不下只得轮流做她的“贴身保镖”,只为了让她按时喝中药,一天就得沿着从家到卫生院的3公里小路走上3次。组织、同事也反复劝她安心治疗,她却默默坚守岗位,需要她的病人总能在卫生院见到她的身影;只要一个电话或口信,无论天气如何、路途多远,她都会立刻出诊,哪怕自己作为肺癌患者一旦染上其他疾病就有生命危险。只要能坚持,她总是要求参与值班;看到病人情绪低落,她总是想着法安慰对方。这一切对于对她来说都是“超负荷”;出诊、巡诊时,她更是将病痛忘得一干二净。12年来,平均每天经她诊治的患者达15人次。
斯木乡派出所的民警格西彭错曾说,“我和谭医生相处了整整5年,看着她整天忙碌,完全不像一个癌症患者。” 而她自己却说:“不让他们操心或许是我今后最大的任务。”
无论是作为医生还病人,谭晓琴都始终英勇地与病魔搏斗。她已患癌超过5年,可喜的是每当康巴高原的第一缕阳光撒向鲜水河畔的千家万户,早耕的村民们总是会看见让大家安心又牵挂的好“门巴”行走在山间。
淡泊名利一心为民
对于荣誉,谭晓琴看得很淡。谈到刚获的“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她很严肃地说了四个字——意外、惭愧。虽然她是群众眼中的“救世主”、同事眼中的“定心丸”,但她总说,“我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业绩,顶多就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而且做得还远远不够。”和谭晓琴谈论她的病情,完全没有记者预想的那种压抑。“如果没有生病,我也许不会这么珍惜生命的时光,也很难切身体会我所面对的病人的遭遇。在各行各业工作做得比我好的人还有很多,也正是因为我从事的职业让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也因此有机会获得强大的动力,所以患癌症不是一件坏事。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属,还有正在人生旅途中经历各种困难的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奇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谭晓琴说这些话时的平静,让记者相信她已经在心理上战胜了病魔。
谭晓琴最愧疚的是父母,但最在乎的还是医疗事业。“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院里所有的人都能不断增强技能、提升内涵,耐得平淡,舍得付出,秉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病人最重要’的原则,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我也希望透过自己让更多人了解高海拔地区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态度,给予我们藏区医疗卫生事业更多支持,让我们牧区的群众早日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谭晓琴充满正能量的事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一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告诉记者:“我们最近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谭晓琴放弃城市生活到艰苦的地方,克服重重困难,工作兢兢业业,一颗为民之心永远在奋力跳动,是我们学党章、学讲话、做合格党员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