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8月11日
吴福寿正在管理百合花。
温世军的家里也种上了百合花。
种植在庭院里的百合花。
游客拍摄百合花。
孩子们在百合花丛中嬉戏。
■洛绒呷瓦 本网记者 唐闯 文/图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翻雪山、过草地,途经炉霍县虾拉沱村,在这里举办过运动会、办过红军大学,当地藏族群众为保存红军实力、支持红军北上抗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80年后的今天,当地人建了一座红军纪念碑。
作为物产富饶的虾拉沱村,人们在广场附近塑了一组铜质雕像,展现着这片土地悠久的种植历史。
红军纪念碑和铜质雕像,代表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历史。今天,虾拉沱人秉承着光荣的传统,迈出新的征程,顽强耕耘自己的未来,向往美丽富饶的小康生活。
“红军村”
播下致富种子
1935年,红军长征来到炉霍县虾拉沱村,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不少红军伤员,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红军村”的美誉由此而来。
今天,面对传统种植业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提升,在种植青稞和大豆的土地上,虾拉沱人直面现实,转变观念,流转土地,种下了美丽鲜艳的百合花。
去年11月,在一个严寒的日子,村支书吴福寿在自己的半亩自留地里试种下了百合花。这是大胆的尝试,因为这里从来没有种植过百合花,这也考验了虾拉沱人的勇气。
种下百合花,吴福寿的心里没有底:如果百合花不能在次年3月如期存活、长出足够的根茎,种植失败的话,有着投资意愿的四川江油一家农旅公司将不得不放弃虾拉沱2469亩土地流转。这就意味着,在合作社遍地开花,土地流转逐渐改变着许多村庄、土地和人们生活以及命运的大时代里,虾拉沱人将失去一次改变生活方式和增收致富的机会。
百合花喜凉爽,较耐寒,喜干燥,怕水涝,土壤湿度过高则引起鳞茎腐烂死亡。经过考证和调研,虾拉沱的土壤砂石较多,不易保水,对种植百合花来说是一个有利条件。但冬季,虾拉沱的冰冻可达到土层30公分以下,百合花,这些从内地低海拔地区运来的种子是否能在虾拉沱经受严寒的考验?
对于虾拉沱人来说,他们一天没有看到百合花的影子,便难以相信这片土地除了传统的青稞、土豆、豌豆种植外,还能折腾出什么新花样。当吴福寿开始试种半亩百合花时,虾拉沱人在好奇中,心生一份盼望和期许。
吴福寿是个“过来人”,曾经发生在虾拉沱的一切,仍然历历在目。
上世纪70年代,一场百年不遇的大地震,把虾拉沱的房屋夷为平地,幸存的虾拉沱人在悲痛之中,送走了自己的亲人。但正是靠着祖祖辈辈耕耘的这片土地,在部队和全国各地人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下,虾拉沱人又再次建起更为美丽的新家园。
如今,虾拉沱再一次走到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吴福寿相信,虾拉沱人未来的出路依然要立足于眼前这2469亩土地。百合花种下了,吴福寿每天都去看看,他严格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只浇了一次水, 板结的冻土下,究竟生长着什么?是希望,还是失望?
只要一眼看见虾拉沱,它的宽阔会引发一阵感慨。当地村民曾用地里出产的青稞养活红军伤员,也养活了一代代子孙儿女。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保种繁育基地,青稞是这片土地延续了多年的风景和现实。
但对于虾拉沱人来说,今天,青稞地扬起的“浪头”,却是心中难以言说的复杂心情。
2009年,虾拉沱成立了种植业协会,通过协会的方式,统一销售成熟的青稞。从2009年至现在,地里出产的青稞最多达到了30万斤。30万斤青稞折算成现钱为70多万元,分摊到全村123户,青稞的户均收入为5000多元。
如果扣除种子、收割机、用工成本以及其它农具、农药的成本,有劳动力的人家只能在种植和收入之间保持平衡,劳动力不足或者无劳动力的人家有时只能倒贴。
在虾拉沱,种青稞主要靠天。
老天爷如果降下冰雹,或者收起同情的眼泪,持续干旱,青稞的收成就要打折扣。如果再遇上虫灾,或者管理不善,其后果不难想象。偏偏虾拉沱又是个缺乏灌溉水的地方,在不少虾拉沱人的眼里,靠天吃饭是这里的现实,也是命。
多年来,在虾拉沱,一户人家如果有两个劳动力,必须安排一人管护地里的青稞。这片土地在养育虾拉沱人的时候,也把虾拉沱人一部分的生命和时间捆绑在了这片土地上。
土豆是虾拉沱出产的另一种经济作物。相比于青稞,土豆的产量高,市场价也不错,但种植土豆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
从种下土豆种子到获取收成,至少要10个劳动力参与。除草是整个种、收过程中的常规工作。土豆每长10公分,需要松土一次,每生长10至15公分必须盖土。如果缺失了这一管护过程,土豆不仅没有卖相,也将丧失食用的品质和口感。
在全人工种、收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收成,虾拉沱人种下土豆,也就意味着没有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它的事情。在虾拉沱,种地就是和土地签下了一纸合同,这个合同的兑现,是当地人被牢牢束缚在这片土地上,以付出时间为成本实现的。
2016年10月,虾拉沱村老红军李峰明曾向记者回忆说:“(当时红军)没有吃的,就由群众凑,他们就把糌粑,面麸面凑起拿来了,在这个地方我们离了船就推不成磨,虾拉沱的人支持我们,他们也来帮到拉(船)。”
“红军村”
绽放百合花
联系到这段历史,今天,州委、州政府、当地的党员干部们思谋这片土地的未来,在这片土地上流转土地、种植百合花,改变虾拉沱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把父老乡亲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不仅仅是一次产业发展思路上的调整和尝试,它更增加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今年3月,吴福寿试种的半亩百合长出了3公分的根茎,远远超出了百合种植技术人员的预计。受此鼓舞,在当地干部的引导下,今年4月6日,虾拉沱人流转8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百合。
4月的虾拉沱,土地刚刚从冰冻中复苏,老老少少来往穿梭于曾经种植青稞和土地的土地上,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种下一株株百合。
根据协议,虾拉沱村村民流转一亩土地将获得580元的流转费。从种植百合到收获百合的整个过程中,虾拉沱村民还将通过务工的形式获取务工收入。
8月,百合花渐次开放,村民们开始轮流摘取百合花。这些百合花将送往内地制成茶叶上市,等到10月,村民又将挖取百合花的根茎,一部分用于制作化妆品,另一部分将作为中药,进入市场。
记者走进虾拉沱,吴福寿摊开着十指,开始算账。吴福寿告诉记者,全村通过流转土地将获得120多万元的收入,每一户将保底收入1万多元;从种植百合到收获百合,预计全村123户将投工8000个,每投一个工,村民将获得100元收入,全村将收入80万元,户均收入又将增加6000多元。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虾拉沱非常适宜百合露天种植,且不需要过多投入人力,土地流转种植百合后,村民可以更加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无需整日在土地上耕耘。
吴福寿告诉记者,未来,随着百合花的观光价值逐渐凸显,虾拉沱将进一步打造美丽新村,发展民居接待,搭上旅游发展的好势头,坐在家里挣钱。
村民温世军共有20多亩土地,没有富裕的劳动力,和家人商量后,他流转了19亩种植百合。现在,50多岁的温世军把往日种地的时间利用起来,忙起了菌子和虫草生意,搞起了自己的副业。
现在,温世军又忙着收拾打理自己的房子,为民居接待做准备。他告诉记者,今年一位来自重庆的游客已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待温世军的崩柯房重装完毕,他将带客人前来体验虾拉沱的生活。
明年,一条正在修建中的水渠将建成投入使用,易日河水将充分灌溉虾拉沱2469亩土地。届时,虾拉沱的青稞将得到充分的灌溉,青稞和百合花将在这里共同铺开一幅更加美丽的家园美景。
红军故地,百合花开,虾拉沱正在开启一段新的征程。(照片由易晓峰 文琼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