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12月19日
■罗友华
位于磨西镇的摩岗岭,古为泸定茶马古道必翻之岭。1935年5月30日,毛泽东随红军后续部队经摩岗岭到达泸定桥。据村里的老年人回忆,当年红军在岭上过了三天三夜,饮过战马,燃过炊烟,帮过穷人。我就出生在有着红色历史的摩岗岭村。
摩岗岭村属半高山,海拔2000余米,该村土地肥沃,日照时间长,主产玉米、黄豆、洋芋,还有核桃、花椒、木耳等经济作物,主要以彝族村民为主。过去,村民出行只能攀爬羊肠小道。村里严重缺水,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十分困难。“有女不嫁摩岗岭”、小伙子背井离乡安家落户。
故乡的贫穷,曾经是我辛酸的梦。我曾经在县上和州级机关工作了多年,故乡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我曾经帮助呼吁解决过父老乡亲们在饮水、修路方面的补助资金,但由于施工难度大,有限的资金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诗正好能够表达我退休后寄居他乡的心情。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项任务,全力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互助农业农村现代化。我的故乡摩岗岭这几年有了哪些变化?思乡心切,我决定回故乡去看看。
在磨西镇接我的亲戚告诉我,因为公路通了,从磨西镇坐车,20多分钟就进村了,我一进村,看见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正扛着木杆进屋。他们说,这几年,科技人员到高山上来推广地膜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村民都热心这样的种植方式。去年,用地膜种的玉米,产量超过万斤以上的农户都有十多户。晾晒大量的玉米,竟然把房梁都压垮了,村民不得不加固房屋。
姜炳福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长,他说:“七十年代,全生产队的人畜饮水,都要到3公里外的山上去背水吃,攀崖爬岩,十分艰辛,有的村民,无劳动力背水,多数时间吃屋檐水,住的是茅草屋,照明点松光。家里留不住女儿,都嫁到条件好的地方去了。现在不一样了,你也感受到了,通了公路,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支烟的功夫就可以从磨西镇坐车进了村。优越的交通条件改变了一切。其它地方的女孩都愿意嫁到本村来了,有儿不愁娶不到媳妇了。”
老村民毛福全说:“往年赶猪到镇上去卖,至少要走5个多小时,狭窄的道路,让人心惊胆寒,每次在悬崖峭壁处都要跌死两三头猪,村民的经济损失可想而知。现在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喂猪不愁卖不成钱,老板可以开车到村里来收购。”
村主任罗向彬说:“村民早就意识到修建通村公路的重要性,因为路不通,村民受穷,过去,村里好多年轻人到海螺沟冰川抬滑竿,运气好的时候,每天可以挣200元,有时候只挣几十元。村民到处呼吁,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重视。2014年,国家投入了20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通村公路,村干部带头捐款,村民们投工投劳,又从通村公路主干道衔接,把水泥路修通到了每家每户的院坝。村民们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就有车有人收购变成了钱。要想买稀奇的东西,到磨西镇一个小时打来回。国家还投资20多万元建设饮水工程,引来7公里外清清山泉水,让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
被称“蜀山之王”的贡嘎山,海拔7556米,是世界第十一高峰。在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中,贡嘎山被评为中国最美的雪山。晴空时,它像一柄银色的利剑,刺向苍穹,尤其“日照金山”的美景,举世绝伦。除海螺沟三营地,其他地方难见其“真容”,而摩岗岭的西坡观景台,就可以直观贡嘎山。磨西和新兴两地的整个地形地貌,合起来就像一条巨龙。新兴的燕子沟口一片为龙头,磨西的落尾坝则为龙尾,从空中俯瞰,宛如巨龙出山,此景观全貌,在摩岗岭村西坡观景台,即可一览眼底。今年1月,投资约2.3亿元,全长2185米的海螺沟景区摩岗岭隧道建成投入使用,雅康高速公路今年内将建成雅安至泸定段,从成都到磨西镇只要4个小时,昔日荒凉无比的摩岗岭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全域旅游战略的指引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摩岗岭村一定会建设成为人间乐土。
如今的摩岗岭村,已由70年代的20户、120余人发展到现在52户232人。茶马古道成为历史的记忆,而今,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