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3月03日
——追记“康巴英才”、泸定县德威乡海子村党支部书记陈朝贵(上)
陈朝贵(左一)带头为贫困群众整治土地。
■本网记者 袁飞 文/图
83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坚定的信仰,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攀爬铁索,勇往直前,英勇飞夺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今天,在这里一位怀着满腔为民情怀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忠诚担当,为了心中的理想倒在了扶贫攻坚的路上。
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更是一种伟大的传承。
深冬的大渡河畔,群山巍峨依旧,正当满山枫叶映红了山川绿野之时,陈朝贵——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一个人民最信赖的好儿子却悄然离开了我们,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2017年11月12日,泸定县德威乡海子村党支部书记陈朝贵,在帮助贫困户运送建材时不幸遭遇车祸,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位兢兢业业的共产党员,一位脱贫攻坚战士的生命静止在那一刻。他的生命,生如夏花一样绚丽,逝如秋叶一般静美。
陈朝贵因公殉职的噩耗在大渡河两岸的群山峡谷中传开后,不少乡亲都说:“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
送别陈朝贵的那天,天气不是很好。几天前的一场雨夹雪让德威乡天寒地冻,处处弥漫着冬天的萧索。县乡领导和十里八乡的乡亲都自发前去送他最后一程。
冬日的寒风中夹杂着悲泣的呜咽,人们排着长队与陈朝贵作最后的告别,面对英年早逝的陈朝贵,大家悲痛万分,惋惜之语不绝于耳。
“他实在太累了,也该好好地歇息一下了,为了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他洒尽了最后一滴血。”按照当地风俗人们跪在地上,一边烧着纸钱,一边不停地叫着他的名字,默默地为他祈祷,祈祷着他们的好书记在天堂安息。
一个普通基层村党支部书记的去世,为何会在群众中引起如此强烈的震动?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能赢得人们如此爱戴、如此尊崇?
年末岁首,记者冒着严寒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来到泸定县德威乡海子村,追寻着陈朝贵的人生足迹……
生命的最后时刻
“陈朝贵是一位好书记,他是我们的主心骨。”采访中,只要知道他的人都这么说。陈朝贵担任村干部整整10年,他在群众中之所以有很高的威望,关键就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在于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群众深深的爱,他不仅有着坚定的信念,更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75岁的村民陈国元老人悲痛地说:“陈书记自从担任村干部10年来,他始终是没日没夜地干,在他的带领下把一个穷村变成了富村。现在路通了,水来了,灯亮了,产业搞起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可万万没想到,这样的好人却走了,真让心痛啊!”陈国元老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陈朝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挂念的还是困难群众的事。
陈朝贵随身总是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天的各项工作,干完一项,划掉一项,有时还会列着老百姓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这些笔记本是陈书记生前随身带着的,他不管到乡上开会还是群众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他都会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海子村村委会主任闵刚告诉记者。
记者走进德威乡海子村陈朝贵书记生前办公的地方,只见办公室陈设简单,办公桌上摆放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等书籍和文件材料,茶几上堆放着一本本笔记本,每一页都清楚地记录着工作内容和计划。
记者随手翻阅了陈朝贵最后几天的工作笔记:
11月7日,小庄子组贫困户陈怀银家要修建洗澡间,我答应帮他拉建材,这件事情不能再拖了,必须尽快办理。
11月8日,召开村民大会,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二是对全村“四好家庭”进行评选。
11月9日,召开村民大会,一是在建设新农村中要按照“四好”标准,搞好全村的环境卫生;二是作好护林防火等安全工作;三是对下一步全村产业发展进行安排部署。
11月11日,乡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精准扶贫培训工作。今年是泸定县在全州率先摘帽的县,脱贫攻坚将迎来国家和省州验收,虽然海子村去年摘掉了贫困帽子,但是还要在产业发展上加大力度,确保群众增收致富……
“前几天他还向我说起明年村上的发展设想。”我们见到陈朝贵的妻子吴东莲的时候,她还是一脸伤悲和疲惫。然而面对我们,她坚毅的脸上又淌下了泪水,对于此,我们也感到自责,我们不应该在她内心还在滴血的时候提起她心爱的丈夫和那些令她心痛的往事。
出事那天,天还没亮陈朝贵就悄悄起床,为了能让妻子吴东莲多睡一会,他都不忍心打开电灯,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他到院里发动着那辆新买不久的拖拉机,吴东莲知道他是去帮助小庄组的贫困户陈怀银拉建材,谁知,就是这么匆忙的离开,竟成了夫妻俩永远的诀别。
“等两个孩子大学毕业了,我们就再也不用那么操劳了,我一定每年都带你去旅游,让你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是陈朝贵常对妻子说的话。
嫁给陈朝贵20年,吴东莲还真没享过一天清福。两人结婚时,陈朝贵家境贫寒,可吴东莲就是看中陈朝贵的人品和聪慧,义无反顾。夫妻俩白手起家,每天起早贪黑,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妻子的眼中,陈朝贵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一根永远倒不下的标杆,这个令她依恋、令她深爱着的男人永远都是她依靠的大山。
吴东莲告诉记者,陈朝贵对她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对海子村来说是一次发展的大好机遇,海子村虽然地处高半山地区,但这里阳光充足、土质又好,种植的蔬菜水果品质超群,明年村上准备引进一家旅游公司,在村里的洼地中把海子恢复起来,海子里种些荷花、养些鱼,两边修建一条廊道,游客既可以赏花也可以钓鱼,对占用了土地的村民可以通过土地入股,有条件的还可在旅游公司打工,同时利用这里独特的生态农业和养殖业,把全村的农家乐搞起来,这样村民就能有更多机会挣钱了。
吴东莲打开一个挎包,“优秀党员”“康巴英才优秀基层人才”“致富带头人”“优秀村支书”……一本本荣誉证书依次呈现在我们面前。深情注视着这些凝聚了为民心血、诠释生命价值的证书,我们内心顿时感到既欣慰又悲痛。
吴东莲是丹巴县甲居藏寨的一位藏族姑娘,她的母亲是丹巴县的一名退休教师,就在陈朝贵出事的前一天,他还请岳母来到村里教大家跳舞,他对吴东莲说,现在大家有钱了,可精神文明不能松,要把乡村文化建设抓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让大家养成好习惯,今后搞旅游发展也要靠当地的民族文化吸引游客。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却成了陈朝贵的遗愿。
11月12日一大早,陈朝贵开着拖拉机帮助贫困村民陈怀银家运送修建浴室的水泥和砖头,不幸的是在翻越当地一座叫九龙山时,由于弯急、坡陡、路滑,拖拉机翻下路边山坡,村民们见状赶到出事地,将受伤的陈朝贵送往县医院。
然而,令人悲痛的是,当天下午14时左右,因抢救无效,陈朝贵不幸离世,年仅47岁。
一颗不变的公心
“陈朝贵一心赴在工作上,心里只装着别人,想着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永远是一个大忙人。”采访中,德威乡乡长陈伟深情地说。
从陈朝贵担任村主任起,后来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总是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群众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他总是站在最前面。他常说:“作为一名村干部不能为群众做点实事,那还要我干什么,我不愿意当花架子,我要做一个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村干部。”10年来,他为群众做了多少好事,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可大家知道,陈朝贵心里装满了老百姓。
泸定县德威乡海子村辖海子、小庄子两个村民小组,平均海拔1730米,全村92户303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交通不便,自然环境相当恶劣,产业发展难度大,是全乡贫困程度最深的行政村之一。
10年前,这里还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穷到什么程度?有村民回忆,当时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村里种植的蔬菜水果运不进城只好烂在地里,一年辛苦养一头猪还得请人背下山去卖,由于山路都处于悬崖峭壁之上,只要猪一挣扎,便会摔下悬崖,多年来摔死的猪就不少,有时还会出人命,好不容易背到城里可价格还得任人砍。
“那时海子村用电也只是当地一座小水电站发的电,老百姓都说是‘月母子’电站,风吹大了就碰线,雨大了要垮堰,学生娃娃只能在煤油灯下做作业,更不要说看电视了。”德威乡副乡长郑俊告诉记者。
如今的海子村,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有了摩托车,不少家庭还有了汽车。“现在路和网络都通了,蔬菜水果再也不愁烂在地里了,我们养殖的山猪、羊子和土鸡等,更是供不应求,只要打个电话,许多商贩就上门来收购,如果价格不合适我们还不卖呢。”村民肖正凯说起这些显得特别激动和自豪。
这其中的变化,与他们的村党支部书记陈朝贵分不开。
“2007年11月,陈朝贵高票当选海子村村委会主任,2013年村‘两委’换届,他又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官虽小事却不少。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加重,以及农村基层党建、土地确权、基础建设、民计民生等工作的重任,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村委会、田间、农户家里度过,家里的150亩苹果和地里的庄稼更是无暇顾及,全靠妻子和雇请人员打理。”德威乡副乡长徐茂向记者讲述。
“要想富,先修路,我们为什么世代受穷?根本的原因就是路不通,村上的发展绝不能耽误在路上!”他上任之初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然而,要想修路其难度是他没有想到的,当时县乡没有规划,国家也没有更多投入,他便带着干粮跑县上找乡上软磨硬泡,终于得到了县上相关部门的同意。“修路可以,政府没钱,资金只能靠你们自己解决。”
2009年秋天,当陈朝贵带领大家修路时,他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要从我家门前过,必须留下买路钱。”不仅是邻村个别村民,就连本村的一些村民听说公路要占自己的土地也死活不同意。
“当时有位村民漫天要价,说占了土地要赔偿损失。”郑俊告诉记者,那时他作为驻村干部也感到有些无奈,陈朝贵只好将自己家里的200斤玉米作为赔偿给了这位村民,他爱人却有些不理解地说:“不能这样惯着,如果今后遇到这事你赔得完吗?”可陈朝贵却说,修路是为了子子孙孙过上好日子的事情,他们家确实比较困难,我们就是少吃一口也不要紧。
后来也确实像他爱人说的那样,有的村民也在土地赔偿上打起了主意,这时邓国兴站了出来,“如果有人要故意为难,那这路就不修了,陈主任修路还不是为了大家过上好日子,实在不行改道从我的地里经过。”今年78岁的邓国兴是一位老村干,上世纪60年代就当上了村会计,后来又担任生产队的队长,在这个村算是德高望众的人了。
要改线路那就要增加投入,眼前修路没有资金也只能靠大家投工投劳,就在这种情况下,陈朝贵作出了一个让大家没想到的决定,“从我的田里经过,我不要一分钱的赔偿费。”大家知道他们的村主任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在他的带头下一条土路开始了艰难的施工。
为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修路,他一家一户去做乡亲们的工作,动员大家投工投劳,参与通村路建设,改善交通环境。乡亲们被他的热情与真诚深深打动,积极投入到通村公路修建之中。村上能挖能挑能扛的人都出动了,早出晚归,肩挑背扛。修路中,陈朝贵不仅管指挥、管调度,还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就这样,他带领全村群众终于把通村的路给修好了。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修建公路的日日夜夜,陈朝贵白天在工地上与大家一道劳动,晚上却在工地的帐篷里守工地,小女儿见他整夜不回家,拉着他的衣服说,“爸爸,这里太冷了你还是回家住吧。”每次他都说,“不要紧,大家白天修路太累了,我是干部,守工地是我的责任。”
不仅是修路,就在他刚当上村主任时,村上准备修建活动室,可是无建设用地,他毅然拿出自己的自留地,最终修建起一座崭新的活动室。
“他这个人就是这样,为了大家的利益宁愿自己受损失,也不愿意让集体吃亏。”德威乡副书记、纪委书记王皓说。
“他经常对我们说,当干部的首先要想到群众,如果任何事情都先考虑自己,那就不是共产党员,当干部难免有得罪人的时候,只要我们没有私心,问心无愧,群众是会理解和支持的。”海子村村委会主任闵刚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前几年许多村民都建起了新房,可陈朝贵一家依然住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一幢木质结构的房里,大家曾劝他说,“大多数村民的房子都修了一次又一次,你们一家还住在老房子里,也应该把房子重新修一下了。”可他总是说,还是先把村民的房子建设好后再说吧。
近年来,在陈朝贵的带领下,完成了由对口帮扶的省台办投入250万元资金海子村至小庄子村5.1公里的产业路;完成了2.2公里的环线公路;省台办投入100万元修建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医疗室、文化室、村民活动中心;完成了沿村主干道和村民聚居地段太阳能路灯的安装;全村已完成藏区新居建设项目,通过风貌改造完成65户村民危房改造;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和农灌堰改造及宽带网络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