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柳传志:产业报国是我毕生的信念

新华社    2019年03月29日

  

      ■新华社记者 李嘉瑞

  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办公室里,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指着墙上的书法作品说:“产业报国是我毕生的信念。”

  这幅书法作品已经悬挂多年,由书法家沈鹏先生创作,既包含了公司的愿景,更包含了柳传志本人的理想——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并受人尊重,在多个行业拥有领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投资控股公司。 

  每当企业或个人遇到困难,柳传志都会想起“产业报国”的“初心”。他说,自己的大半生与国家命运紧紧联在一起,爱国、奋斗将贯穿一生。

  40岁“下海” 相信国家的未来

  与当今的年轻创业者不同,柳传志创立联想的时候,已经40岁。

  1944年出生的柳传志大学毕业后,曾经有过一段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锻炼的日子。他说,那时很苦闷,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即使后来离开农场,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但仍有一种苦闷萦绕在他的心头。

  他发现,自己做出的科研成果,并不能顺利转化成科技产品,不能真正为中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恰好,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周光召告诉柳传志,中科院鼓励科技人员“下海”自己办企业。

  柳传志回忆,鼓励科技人员“下海”,周光召一定想了很长时间。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可能连周光召自己也不知道,这却成了柳传志心里的一杆大旗。

  对于科研人员“下海”,当年有一种说法:“觉得做科研没希望了,才去‘下海’。”柳传志说,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劝他三思,只有他的妻子能理解他。“妻子对我说,如果不让我折腾一下的话,我这辈子都会憋得难受。”

  回忆起当年抛下“铁饭碗”的经历,柳传志说,并非没有犹豫。但在1984年,40岁的柳传志更相信国家的未来,他要伴随国家前进的步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勇立潮头 为国尽绵薄之力

  柳传志“下海”了。但他并没想到,自己选择的电脑行业让他和联想集团站在了潮头。

  在那个年代,全国的企业已经很多,但用上电脑的企业还不多。就连联想公司自己,直到1993年,总部的会计还在用算盘,二百多个会计,要把当月的收入、营业额算清楚,大概得推迟到一个月以后。

  “账都算不清楚,还怎么走出世界?”柳传志说,这恰恰给了联想很大的发展机遇——做中国自主品牌的电脑。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1994年前后,国家降低关税,取消批文,外国的电脑产品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联想也真正开始了与国际电脑品牌的竞争。“人家是巨型战舰,我们是一叶扁舟。”柳传志说。

  他记得,当时国际市场上,486电脑已经是主流,在美国和欧洲销售。当时国外只把386电脑卖给中国,而且价格远远高于美国市场上的价格。

  联想生产出了486电脑后,国外的电脑品牌商立刻把自己的486电脑带到中国销售,并且大幅降价。

  柳传志感叹说:“当你可能战胜他的时候,他就会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跟你竞争。”

  回忆当年,柳传志认为,我国本土企业真正做大做强,就是从全面使用电脑进行企业管理开始的。他说,很幸运自己和联想一起,为国家的前进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仍像当年一样 相信国家的明天

  柳传志说,在“下海”创业的初期,中关村,曾经一度因为出现伪劣产品,关于那段历史,直到今天仍然流传着一种说法:中国只有“制造”,没有“创造”。柳传志说,这是不懂历史。

  每一个奋斗的脚印,有血也有汗。柳传志说,只有经历了那个发展阶段,才会有今天的成就。 

  从1984年创立联想,到与国外主要电脑品牌正面竞争,成为走向全球的中国知名品牌,柳传志伴随着国家前进的步伐,写下了自己和联想浓墨重彩的一页。

  他说,虽然我们国家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波折,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时至今日,国家仍然在不断地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仍然像当年一样,相信国家会有光明的未来。

  柳传志觉得,自己那一代人因为有了对比,才更感幸福。正是因为经历了苦难的日子,才会对今天倍感珍惜,才会更想以“产业报国”,报答国家和人民。

  如今的柳传志,已经是74岁的老人。联想的各项具体业务,他也早已交给了年轻人。但他仍然经常来到北京科学院南路的办公室,这里就是他当年创立联想的地方。原来创业时的小传达室早已不在,变成了现代化的写字楼,但他仍然把自己的办公地点选在这里。

  站在办公室的窗口,可以看到中关村,还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记者手记:一位老人的奋斗一生

  ■新华社记者 李嘉瑞

  1998年前后,一则联想电脑的广告在央视反复播出:一家三口坐在家中,爸爸和儿子一起问妈妈:“咱,买个电脑?”妈妈回答:“要像用电视一样简单,咱就买。”那还是使用“奔腾二”处理器的年代。

  20年后,记者向柳传志再次提起这则曾经风靡全国的广告,提到联想“1+1”电脑曾是很多“80后”的第一台电脑时,这位见惯了风雨的74岁老人的眼中忽然泛起了光。他双手合十,欠身致谢。

  那是属于联想电脑和柳传志本人的黄金年代。整场采访中,柳传志侃侃而谈,谈国家,谈社会,谈科技,谈创业,如同他接受过的无数次采访一样。唯独提到这则广告,柳传志露出了青春的笑容。那正是他带领联想击退国际竞争者,站上世界舞台的时候。

  如今的柳传志,已经把公司的具体业务交给了年轻人,但他仍然经常会来公司。一些重大的决策,仍然需要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帅。在柳传志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三张照片:最右边一张,是柳传志夫妇和父母的合影;中间一张,是他们和儿女的合影;最左边一张,是全家人的大合影。

  对于柳传志这些第一代的“下海者”来说,“家国情怀”“产业报国”是最明显的时代特征。

  柳传志说,创立联想以来遇到过很多挫折,大家的意见、批评都是对企业最好的鞭策,都会引发他的认真思考。他说,作为一个企业家不仅要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更要为国争光。

  “我们都是国家进步的最大受益者。”这是柳传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次一家人吃饭,最美好的,还真不是吃到什么好东西。比如现在吃到好吃的红烧肉,会让我立刻想起以前,谁家过年吃饺子,我们就跟着数,一共能有多少个,一个人能分几个,我会想起那时候的每一个饺子。”

  柳传志说,国家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轻而易举的,来之不易,很多人为之做了巨大的付出。“正是因为看到过国家的苦难,经历过苦难的生活,现在才珍惜今天,才会有对国家报恩、为国家争光的情怀,才觉得能够为国家做事是理所应当的。”

  “现在的年轻创业者有知识,有见识,敢想敢拼,和我们年轻时候一样。”他希望,年轻创业者在把自己的企业做好的基础上,也应该学习老一代企业家们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情。

  柳传志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大大的书架,既有《资治通鉴》,也有胡雪岩、曾国藩等人传记,还有《工商管理高级教程》等企业家需要的书籍。他也会翻看《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腾讯传》《智能革命》《创业36条军规》等一些新书,甚至还会听一些网络小说。只有桌上的血压计提醒着来访的客人,办公室的主人已经是一位74岁的老人了。

  办公室里唯一的雕塑,起名为“突破”。这是一位年轻的跑者,从一堵厚实的墙中破壁而出。以前在他的办公室里,还曾经有过一尊名叫“蓄势”的雕塑,雕的是一头牛在准备发力的瞬间。从“蓄势”到“突破”,柳传志说,联想是这样,中关村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

  从扔下“铁饭碗”、顶住周围人的压力、咬牙走出中科院的大门开始,柳传志在中科院计算所的一间传达室起家。历经改革大潮商海沉浮,柳传志已经年逾古稀,但只要谈到伴随着国家进步成长起来的联想,谈到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人生,他的眼里总会露出青春的光芒。

  柳传志常说自己很幸运,生在了中国,赶上了好时代。


  • 上一篇:“治沙达人”张应龙:大漠蓬未断 花甲槿正荣
  • 下一篇:外出打工学技术 返乡创业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