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创业三连败 一招妙富民

甘孜日报    2019年06月13日

理塘县上马岩村党支部书记降措的奋斗人生

降措查看香菇生长情况。

   ◎县委中心报道组 叶强平 周鹏 文/图

三次创业失败,亏损160余万元。

三次跌倒又爬起,负债累累的他最终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产业脱贫路。

理塘县下木拉乡上马岩村支部书记,高原农村致富带头人,理塘县黑木耳产业协会会长,理塘县下木拉乡马岩村农副产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兼社长,甘孜州绿野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这一长串的头衔,是降措牢记使命、永不言弃的拼搏成果,也是他跌宕起伏奋斗历程的最好见证。

三次创业失败 脱贫热情换来“一身债”

2010年11月,降措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并通过选举担任上马岩村村委会主任。2013年,降措又高票当选为上马岩村党支部书记。“共产党人要牢记肩上的使命,群众信任我,把村子交给我,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可怎样才能让一穷二白的高原山区脱贫致富呢?

上马岩村的地理位置偏僻,海拔3500多米,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少产,村民们的生活艰辛简单,生产方式落后,是理塘县有名的贫困村。尽管通过前期的不断努力,全村道路交通和电力供给状况有所改善,但贫穷的现状依旧是降措的心头之痛。

2012年,时任理塘县长格勒多吉到下木拉乡调研,在询问基层干部关于发展产业的想法时,降措汇报了种植药材的想法。于是,由县上提供药材大黄的种子,并酌情解决了5万元的土地费和人工费,他自已筹措资金20余万元,率先在马岩村开展了药材大黄的种植。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加上缺乏技术指导,赔的血本无归,初次试水产业脱贫宣告失败。

但是失败的打击没有让降措气馁,他依然看好中药材行情,2013年筹借资金30余万元采购了药材白芨种子,准备再次尝试白芨的仿野生种植。可在种植的时候,有专家指出马岩村的环境和海拔不适宜种植白芨。无奈之下,降措只好到泸定流转了40余亩土地,将白芨种子运到泸定种植。由于药材的生长周期较长,加上近几年全国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导致药材价格持续下跌,除了30余万元的种子钱,他又贴上了60余万的土地流转费用和人工费,共亏损100余万元。再次试水产业脱贫也宣告失败,让他备受打击。

2014年,降措参加了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了解和掌握到仿野生种植的基本技术知识,开阔了眼界,扩宽了思维。不服输的他,顶着家人不理解和反对的压力,再次说服了他的两个朋友,在马岩村开展猪苓、黄精、天麻仿野生种植的尝试。然而,中药材市场持续低迷,创业激情又以失败而告终,再次亏掉了借贷的40余万元。

三次创业失败,亏损160万元“巨款”。降措一家的生活从宽裕富足变成了负债累累,仅靠儿子的工资来简单维系。那段日子里,各种负面言论铺天盖地,降措也开始怀疑自己。

“凡事不过三” 坚守初心盼来“好钱景”

凭着一股骨子里不服输的韧劲儿,2015年,为解决上马岩村无特色产业、贫困落后的现状,降措自费到全国各地进行产业考察。经过考察学习,降措意识到,上马岩村十分丰富的杆棵杂木资源、优质的气候环境和原始自然的生态是宝贝,非常适合种植食用菌,降措毅然选择了较为容易种植的木耳产业。

在下木拉乡党委、政府及县农牧和科技局的支持下,降措倾其所有,再次四处向亲朋好友筹借钱款,投资30余万元种植耳棒20000棒,开始了自己的第四次创业历程。

降措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好事多磨,虽然种植的耳棒大多都成活了,但是因为购买的菌种是第一年在高海拔地区种植,而且接种、养菌、出耳管理等方面经验的不足,导致产量较低,再一次亏损10余万元。

失败之中藏机遇,危机之时露曙光。当他的木耳投入市场以后,由于是产自高海拔地区的纯天然绿色产品,所以零售价格达到了300、400元每斤,供不应求。正是消费者对高原特色产品的巨大需求,让他看到了一丝曙光,更坚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力争将木耳产业做大做强。

木耳的畅销,让降措更有信心。降措每天坚持观察总结记录,有不懂的地方就驱车去附近县乡请教有经验的种植户,向技术专家咨询相关的知识,并高薪聘请技术人员长期现场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方努力,木耳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6年,降措与几位村民发起成立了理塘县下木拉乡马岩村农副产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级政府及理塘县农业银行的支持下,合作社借贷资金100多万元,流转土地30余亩,将木耳种植发展到10万棒规模。木耳种植彻底扭亏为盈,年产量达1万余斤,产值200余万元,吸纳40余人就业,年发放工资60余万元。

灵活发展思路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要想挣到钱,销售是关键。”以前,由于木耳产量低,供不应求,现在产量上来了,就不能再靠传统的单一渠道销售。于是,降措申请成立了甘孜州绿野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向国家商标管理局申请了5类、39类两个商标类别的使用保护,推进网站建设,申请了电商入口(域名)保护,着力解决信息、技术、品牌和销路等系列问题,促进了本地土特农副产品和特色经济食用作物的外销转化。

在降措的示范带动下,很多村民开始转变思想,加入发展产业的队伍中。村民发展产业时,降措都会热情的讲解,遇到技术难题时,还会手把手做示范,传授经验技术。2017年7月,为了可持续利用马岩村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生态循环产业,通过多方论证,降措选择以种植香菇为第二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得到下木拉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再次筹资37万元,在下木拉乡建立了3万袋香菇试验种植基地,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2018年1月,在各级政府和五粮液集团的对口帮扶下,合作社共筹措到资金900余万元,采取“飞地”模式,在该县甲洼镇建立了一个集“扶贫、科普、示范、体验、技术培训、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基地占地45亩,建成后可将香菇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到年产50万袋菌包,力争将香菇产业打造成下木拉乡,乃至理塘县脱贫攻坚的示范产业。目前,上马岩村所有村民全部纳入产业中,产业基地已开始投产,预计年产鲜菇60余万斤,产值可达300、400余万元。

农民变“股民”,享受到了产业分红和基地务工收入,村民们增收致富,乐不可支。2018年,上马岩村村民分红40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5000元,非贫困户人均分红1000元,该村顺利退出贫困村行列。

越挫越勇,敢为人先,不忘初心,奋勇向前,这就是新时代藏区农村基层干部和普通党员的本色。看着上马岩村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他说:“我一定发挥好支部书记和致富带头人的光和热,带领村民将产业脱贫的路越走越宽。”



  • 上一篇:康巴植物园有望8月底建成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