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21日
四川破民族地区教育“困局”
本网讯 “十年前觉得我和同学是幸运的一代,可以通过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走出大山。现在,家乡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教育质量都比以前好太多了,孩子们有更多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色足村的藏族地铁女司机肖芳如是感慨。
作为多民族大省,四川不仅是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还是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四川民族地区的现代学校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建设。当其它地方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四川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中,还有45个县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严重滞后。
2000年四川出台了《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在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要我读书到我要读书”的历史性突破。此后,四川又在民族地区出台“一村一幼”、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组织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藏区外省内其他地方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等政策,丰富民族地区教育体系,让学生不仅“有学上”,还能“学得懂”“飞更高”。
作为甘孜首批通过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进入内地职业学校的藏族学生,肖芳毕业后成为中国第一位藏族地铁女司机。肖芳说,如今“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已成为藏区青年“走出来”的重要途径,她所在的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中有十多名受益于“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藏区学生,大家从事检修、供电等不同工作。
为了从制度上保证民族地区少儿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四川还在2016年开始全面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在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免除民族地区公办幼儿园3年保教费和公办普通高中三年学费、教科书费。
“过去只有城里孩子才能上幼儿园,牧民的孩子在小学前都是放牧放到哪里,孩子就背到哪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牧民德科说,自从有了免费幼儿园,大人们可以安心放牧、打工,孩子回到家还会唱幼儿园学到的歌谣,成为全家的“开心果”。
甘孜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吴大成说,2011年刚到甘孜工作时,学校只有1100多名学生,如今在校生人数已增加到2800多名。“学校不仅免除学费,困难学生还有生活补助,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子女在义务教育后继续深造,掌握一技之长。”
学龄儿童国家通用语言基础薄弱、听不懂普通话曾是四川民族地区教育最突出的短板。为此,四川在民族地区实施“一村一幼”,让学生在“学前学会普通话”。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纳西族,自学习普通话后,不少当地的孩子回家后都会用普通话交流,胆子大的学生还会用普通话和外地游客沟通。”位于泸沽湖畔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达祖小学校长王木良说,在学习普通话同时,学校同样重视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课程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绘画、东巴音乐、骑马、射箭等。
截至目前,四川民族地区学前三年入园率由2010年的19.39%提高到83.2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0年的44.69%提高到77.59%,基本实现了民族地区与全省教育同步发展。
“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但现在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大部分学校开通了远程教育,让‘远端’学校与‘前端’学校实现异地同堂、名师共享。”四川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四川省教育厅总督学傅明介绍说,未来四川将在民族地区着重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提升工程,让民族地区教育也有“弯道超车”的可能。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