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闪耀在扶贫路上的电光

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13日

  (上接5月6日)

   经过五个月的艰难施工,新增电杆625根,共架设10千伏线路42公里,农网改造工程全面完工。10月24日,随着10千伏禾登线三相刀闸顺利合上,标志着该条线路顺利投运,曲登乡顺利并入理塘公司主网,藏族同胞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电力人给我讲的这个故事,在我脑子里飞快地旋转出一幅幅灿烂的图画:意大利米开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和一些城镇的街头、公园、展览馆出现过的雕塑……虽然电力人“立杆拉线”的雕像没有上述雕塑那样有名气,也不被人注目而珍藏在人们的头脑里,但它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康巴高原,由于缺氧而患高山肺水肿和心脏病而突然去世的事经常发生,这里海拔高、气压低、太阳辐射强,空气中的氧含量比内地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因而头晕胸闷、呼吸困难。据相关资料记载,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大气中含氧量比内地减少50%,“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躺着休息,相当于内地负荷20公斤的重量”。

   一本英国人写的《人在高原》的书中说:“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人们无法生活。”英国人彼得.霍普柯克在《闯入世界屋脊的人》中写道:“人们劝告那些高血压病人离开此地。在这里,水的沸点比在正常高度要低。把手放入滚烫的开水中都不会烫伤。”“狂风大作时,它能够把骑在马上的人掀下来。”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在他的《亚洲腹地旅行记》中这样写道:“在这里,无论游牧人或畜群都生存不了。”美国作家斯诺说:“当你来到高原寻找真实时,可能不幸找到死亡。如果去的是12个人,能回来的可能只有2个人。”

   无论是相关生存数据,还是英国人、美国人对高原生存的定论,虽然都不一定准确,难免有夸张成分,但它们都道出了在高原生存艰难的真实性。

   电力建设者大多是从内地来的,在生命禁区劳作是对生存极限的挑战。电力人根本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危冷暖,用赤胆忠心架设不断向前延伸的条条银线。

   被称为“最后的游牧部落”的曲登乡,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有2000余人。

   曲登乡用上“放心”电的情况如何,百姓生活有无改变?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曲登乡。

  “现在电好,电真好。”72岁的阿拥大爷听闻我们的来意后,忍不住地竖起了大拇指,说,“现在电好得很,以前小水电一到冬天就缺水发不起电,偶尔有电时,也只能看着电灯发红,但是一点都不亮,电炉打开只能听见嗡嗡响,却不见变红发热。现在电好了,用起来放心。”

格吉大爷的家里还有靠烧牛粪和木柴发热的老式铁皮炉子,而老式的炉子旁边就是一个电炉,电炉烧得通红,一壶开水正咕噜噜地冒着热气。

格吉大爷今年70岁了,他的孙子贡嘎是一名藏画家,主要靠给藏族同胞的新房画壁画为生。贡嘎和哥哥两人自学成才,乡里很多人家屋内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就出自他们两兄弟之手。“以前电不好,天黑就无法画了,这会晚上都能工作,以前要画1个多月的壁画,现在20多天就能画好。而且以前只能给曲登乡的乡民画画,现在电好了,电话信号也好了,好多理塘县城的朋友都打电话请我去给他们画,这样又能多挣些钱。”贡嘎的声音里透着对未来的希望。

   要说农网改造完成后最大的改变,那应该是乡上办起了夜校,每周邀请学校校长或派出所所长来为乡民们传达国家政策、讲解法律法规、传授生活知识……乡民们自发来到夜校教室,在明亮的灯光下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传统游牧民族也逐渐接收着现代化的讯息,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正慢慢与新时代接轨。乡长尼玛泽仁感谢电力公司对曲登乡的农网改造,这不仅让老百姓用上了“放心电”,也让乡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再也不用为接收一个文件跑到近百公里的县上,足不出户就能用稳定的电源上网接收最新的扶贫政策。乡长说,乡上正计划利用电力发展加工业,生产石磨糌粑,带领百姓脱贫致富!(未完待续)

  • 上一篇:熊正茂的援藏答卷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