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闪耀在扶贫路上的电光

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21日

(上接5月18日)

   如巨人般的银色“格桑花”——铁塔。而簇拥铁塔的是一朵朵正在开放的电力扶贫格桑花,已经开满高原大地。

   行走高原大地,随意采撷几朵,芳香扑鼻,飘飞天宇。

   之一 电亮百姓回乡路

   几十年前,白玉县城群众说起森林那边的山岩,众说纷纭,种种传说令人理不清头绪。有人说山岩民风强悍,民居都是碉堡,密布瞭望孔和枪眼,那里长期以来均属“戈巴”组织维系。“戈巴”既有氏族的特征,又有部落职能,基本上是个父系社会。

   白玉史料记载,在西藏地方政权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山岩乡一直因交通闭塞、地理位置边远等原因,成为藏区惟一一处没有进行正式管辖的“孤岛”。1952年,解放军解放白玉,进驻山岩,建立起了山岩乡人民政府。至此,山岩才被正式纳入白玉的行政管辖区域版图,是白玉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山岩,其藏语意思即为“地势险恶”之意。山岩乡因地势险峻、四面雪山环绕而得名。

   我们沿着乡间公路进入山岩。有一段乡间段公路仅50多公里,有人数了数,却有50个回头急弯。

   山岩人是什么人?为什么住在这样偏僻的地方?据有关专家考证,山岩人是古格王朝的后裔。几百年前,西藏曾有一个强盛的古格王朝,有十万之众,后来因为战争,古格人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留给人们的只有那记录了古格灿烂辉煌文化艺术成就的古格王朝遗址。

   十万之众的古格人不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其中一支人马逃到了白玉山岩。

   山岩乡,最高海拔5174米,距白玉县城154公里。该乡至今仍完整保留和传承着藏区特有的父系文化,被誉为藏区父系氏族最后的“活化石”。但因历史和地理原因,该乡一直无电可用,仍靠点酥油灯、桦木皮照明。

   随着110千伏甘孜—白玉输变电工程的迅速推进,担负着“电亮藏区最后一公里”重任的白玉无电地区建设也完成了电亮山岩的历史使命。山岩——这个被遗落山谷间的古老文明之乡也因此迎来了光明的希望。

   前往山岩乡的唯一机耕道由乱石铺就,需翻越3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大山。其中到达山岩乡最后的30多公里路程更是在海拔4500米的嶙峋险绝的山崖之上硬辟出的险道。“运输难、施工难”成了山岩无电地区建设项目最大的“拦路虎”。

   “一边是悬崖,另一边是岩石松散的绝壁,弯多坡陡,路上连错车位都找不到一个,越野车只能“骑”在路的边缘上行走,稍有不慎就有跌入谷底的危险!”

   为解决运输和施工难题,白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对当地道路建设专项资金进行了合理调整,一项投资3000多万元的山岩乡道路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而山岩乡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也随着道路工程的不断推进而加快进度。

   虫草收入是藏区百姓经济的重要来源,山岩乡是白玉县有名的“虫草之乡”。

   山岩乡原有7个自然村、1000多人,近年来,由于交通闭塞、电力不通、教育设施落后等原因,山岩乡老百姓不得不纷纷迁离故土,移居至与之相邻的盖玉乡和巴塘县境内。村民的大量迁移流动不仅给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同时也让该乡独特的父系文化即将失去传承的根基。而每年虫草开挖时节到来,他们又驱车上百公里举家回到山岩故里,以谋取一家人一年的生计。经过这几年迁离,全乡目前仅剩下3个村、16户、80多人。

   通电后,当村民多吉举家再次回到家乡时,他发现在故乡的山岭间,一根根依山而立的电杆已经挺立在自己的家园,一盏盏灯照亮了故乡的房屋帐篷,多吉一家同其它4户人家毅然迁回自己的村庄。目前已有一个村庄的人正准备整村回迁。

   多吉感叹:“故土难离,是电的到来照亮了藏乡百姓的回乡路!”(未完待续)

  • 上一篇:课后延时服务叫好又叫座
  • 下一篇:没有了